許渾卒于何時?
摘要:曾經(jīng)參觀“丁卯澗村舍”,想了解一些情況。在北側(cè)小屋的墻上,讀到一篇介紹許渾的文章,文中說許渾“卒于咸通”。
| □ 喬長富 |
| ||
曾經(jīng)參觀“丁卯澗村舍”,想了解一些情況。在北側(cè)小屋的墻上,讀到一篇介紹許渾的文章,文中說許渾“卒于咸通”。
對于這種說法,我不敢茍同,因為對于許渾的卒年,唐代顧陶在《唐詩類選后序》中早就有相當明確而可信的說法。文章說:“余為《類選》三十年,神思耗竭,不覺老之將至。今大綱已定,勒成一家,庶及生存,免負平生。近則杜舍人牧、許鄂[郢]州渾,洎張祐[祜]、趙嘏、顧非熊數(shù)公,并有詩句,播在人口。身沒才二三年,亦正集未得絕筆之文,若有所得,別為卷軸,附于二十卷之外,冀無見恨?!?《全唐文》卷七六五)
《唐詩類選》編成的時間,顧陶在《唐詩類選序》中說“時大中景子之歲也”(同上)。宋代吳曾《能改齋漫錄》卷三也說“唐顧陶大中丙子歲所編《唐詩類選》”?!按笾芯白印奔创笾斜?,亦即大中十年(856)。根據(jù)這樣的記載,許渾應(yīng)當是卒于大中十年前“二三年”(“二三年”是約數(shù))間。
顧陶是唐武宗會昌四年(844)進士,與趙嘏同年及第(清徐松《登科記考》卷二十二),大中年間為校書郎(《新唐書·藝文四》)。他與許渾是同時代人。而且他用30年時間編成《唐詩類選》,對當時詩人的情況當有充分了解。所以他所說許渾去世的時間,應(yīng)當比后人的推斷更為可靠。
再說,他提到的杜牧是卒于大中六年冬,確實距大中十年“身沒才二三年”。顧陶將許渾置于杜牧之后,則許渾的卒年當在大中六年冬以后距大中十年“二三年”的時間之內(nèi)。
因此,筆者過去曾依從其說,并根據(jù)許渾大中八年仍然在世的事實,按照慣例,推定許渾卒年為大中九年?(沒有證據(jù)證明許渾大中八年已去世),大中九年到大中十年首尾二年,與顧陶所說“身沒才二三年”也不矛盾。
現(xiàn)在看來,這種說法仍然是符合事實的。
而所謂“卒于咸通”說,是依據(jù)《吳越備史》卷一“咸通中,京師有望氣者言錢塘有王者氣,乃遣侍御史許渾、中使許計賚璧瘞秦望山腹以壓之”的記載。有專家據(jù)此推定說許渾卒于咸通七年(866)或稍后。但是,根據(jù)有關(guān)記記載,詩人許渾一生任職于御史臺時,只做過監(jiān)察御史(一稱“侍御”),從來沒有做過侍御史。所以“侍御史許渾”不會是詩人許渾。
而且,唐代官員一般是任職到70歲退休;身體不好或不得意的官員,可能不到70歲就已退休;只有少數(shù)地位高、名氣大、身體好而且“戀棧”的官員,才會延遲退休,但到80歲還不肯退休的,可謂鳳毛麟角(參韓愈《論孔戣致仕狀》)。至于御史臺屬官,事務(wù)“煩勞”,唐人還未見有80歲尚任此官職的。
從許渾的實際說,他大約生于貞元三年(787),到咸通七年(866),他如果還活著,已是80歲。到這樣的年齡,很難想象晚年自稱“衰病”的許渾,他會擔(dān)任這種事務(wù)“煩勞”的侍御史。所以,如果《吳越備史》所記不誤,它所說的“許渾”也只是偶然與詩人許渾姓名相同而已。
唐代官員姓名相同的情況并不少見。例如,唐代中期就有兩個李益,一個是“文章李益”,一個“門戶李益”,兩人門第相同,還是親戚。
基于上述情況,可以斷定,《吳越備史》所說“侍御史許渾”只是與詩人許渾姓名相同而已,并不是同一個人。
自然,據(jù)“侍御史許渾”推定詩人許渾也“卒于咸通”,不能成立。從詩人許渾的仕歷看,確鑿證據(jù)表明,他官終郢州刺史;從前人的記載看,他卒于大中十年前后的“二三年”,證據(jù)也很確鑿。
所以,僅憑一條不可靠的“證據(jù)”,就說許渾“卒于咸通”,不符合事實,顯然錯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