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古至今說祭灶
| □ 楊進峰 |
祭灶是我國的傳統(tǒng)習俗,民間有“官三民四船家五”之說,也就是說官方在臘月二十三祭灶,普通民眾在臘月二十四祭灶,而漁民在臘月二十五祭灶。
“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說法版本很多,流傳最廣的說法是清朝雍正帝在每年的臘月二十三要在坤寧宮祀神,為了節(jié)省開支,便將灶神也拜了。
于是,王族、貝勒及大臣紛紛效仿,并流傳在民間。由于北方靠近京城,臘月二十三祭灶漸成風俗,而在我國南方,很多地區(qū)依然是在臘月二十四祭灶。還有一種說法是,由于祭灶又叫小年,祭灶過后,人們就進入過年狀態(tài),官方早一天祭灶,顯示富貴和權威,民眾生活貧困,晚一天祭灶,讓過年狀態(tài)減少一天,可節(jié)約開支。古時的漁民,生活比種地的農(nóng)民還要貧困,于是便在臘月二十五祭灶。
在民間,灶臺前供奉的灶神形象各異,也有著多個版本的傳說。早期人們奉炎帝、祝融和“先炊”等為灶神。西晉學者司馬彪注《莊子》,稱灶神“狀如美女,著赤衣”,表明灶神并非女性,而是男性,并且還是一個美男子。于是在民間便有了身著紅衣的年輕美貌男子的灶神像。到了唐代,段成式《酉陽雜俎·前集》卷十四稱:“灶神名隗。狀如美女,又姓張名單,字子郭。夫人字卿忌,有六女皆名察洽?!庇谑牵耖g又把灶神確定為夫婦二人?,F(xiàn)在常見的民間灶神像,多為灶王爺和灶王奶奶的合像,而單獨的灶神像已變?yōu)楹诿骈L須的面貌,很少能夠看到唐代以前的美男子形象了。
民間有“男不拜月,女不祭灶”之說,那是因為傳說灶王爺是位年輕美貌的男子,為了避嫌,于是祭灶成了男人的專利。
古人祭灶本是對火與灶的發(fā)明者的崇敬和對“先炊”的紀念,到了東漢,人們把灶神視為“告密者”而加以崇拜。東漢時,“灶神晦日歸天,白人罪”的傳說已在社會上廣泛流傳,陰子方祭灶得福的“案例”還被寫入正史。到了東晉,民間又傳灶神“常以月晦日上天,白人罪狀,大者奪紀,紀三百日;小者奪算,算一百日?!币馑际羌抑杏腥朔噶隋e,灶神會告到天上去,情節(jié)嚴重的折壽三百日,情節(jié)較輕的也要折壽一百日。當時著名煉丹家葛洪在《抱樸子·微旨》中說:“吾亦未能審此事之有無也?!庇谑牵耖g認為,灶神是天帝派駐人間的全權監(jiān)察代表,到了年底,不管善事惡事都會向天帝匯報。
為了讓灶王爺上天多說家庭成員的好話而不打小報告,人們祭灶時便用酒和麥芽糖對付灶王爺?!豆沤駡D書集成·神異典》引《輦下歲時記》說:“都人至年夜,請僧道看經(jīng),備酒果送神,貼灶馬于灶上,以酒糟抹于灶門之上,謂之:醉司命?!比藗円詾樵钔鯛敱还嘧砹耍突璨恢?,無法向天帝打小報告,這樣一家就平安了。《北平風俗類征·歲時》記載:“歲除祀灶,南北俗無不用糖,又加糯米團子,大小戶皆然,云以之粘灶神口,則不于玉皇前言人罪惡?!币虼?,灶神像旁邊的對聯(lián)是:“灶君封住口,四季無災憂。”或“上天言好事,下凡降吉祥。”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