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龍巷·更樓巷·義士路
| ■文/朱同 |
老地名留存著這座古城諸多文化記憶,本文標題所列的一組老地名,刻錄了近代鎮(zhèn)江民間消防事業(yè)值得我們品味的一些光影。
小白龍巷橫亙于城外賈家巷與小街之間,長141米,是古城唯一以一家民間救火會名稱而冠名的巷子。因為唯一,彌足珍貴。筆者最近尋訪該巷救火會舊址,賴老人指點,得知該巷11號后身一座約摸兩層樓高的舊屋便是,屋前還曾有一口該救火會取水的消防用井。說到古城的民間救火會,清代中后期一般以某某堂為名,保留了舊時宗族大戶主持一方事業(yè)的遺痕。辛亥革命后,由商會牽頭組織各處救火會,除陸小波親任會長的天主街第一救火會外,其他救火會一般以共求平安的兩個字命名,如磨刀巷之“同安”、得勝街之“永安”、火星廟之“同濟”、小街之“普安”等等,唯獨該巷救火會獨辟蹊徑取名“小白龍”三字,確實給人一種天馬行空的感覺。
小白龍救火會之所以聞名全城,除了該會設備精良、義務消防員救火神勇并屢屢在中華路水龍比武中奪魁外,還緣于其得名的文化底蘊。古城民間有一傳說,小白龍是玉皇大帝派駐鎮(zhèn)江的水神,每年冬季去南海汲水,待到來年第一聲春雷炸響,第一場春雨淅淅而下,那就宣告小白龍回鎮(zhèn)江為大家服務了。龍吸水,水滅火,再加上鎮(zhèn)江民間有關白娘子一些傳說中,視白娘子為白龍而非白蛇(金山不是有個白龍洞嗎),以水漫金山之勢滅火,期盼的是馬到成功。筆者小時候看到救火會處置火警,不管出動的是人力杠桿操作的土龍,或者有軸承助力旋轉(zhuǎn)的機器龍,還是裝備進口汽油發(fā)動機的洋龍,大人小孩一律稱之為小白龍?,F(xiàn)在不說小白龍了,但老一輩子卻仍然稱消防車為“救火龍”。
再說更樓巷。城里城外各有一條更樓巷,1951年分稱為古更樓巷和西更樓巷。所謂更樓,本指清代夜間敲梆打更報平安的木結構高樓,后用于火情瞭望。在上世紀30年代拍攝的以大市口中山路為主體的老照片上,可清晰看到今國際飯店東側錢家山矗立的一座瞭望臺,其高度足以與中山塔媲美,古更樓巷即因此得名。城外西門橋下的西更樓巷,雖然巷口的更樓不那么高,但30年代系省會消防隊駐地,也頗有名氣。據(jù)民國《江蘇省會輯要》統(tǒng)計,城區(qū)近20家注冊的民間救火會,大多數(shù)有自設的瞭望臺。當時民居普遍低矮,每座瞭望臺足以在第一時間將轄區(qū)方圓兩三百米的火情點鎖定,隨即通知本救火會出警。在陽彭山頂還設置了救火聯(lián)合會的總瞭望臺,將城區(qū)分為東西南北中五片,一旦觀察到某片火情即以特定節(jié)奏敲響警鐘,以令相關救火會協(xié)同行動。這在當時極端缺乏現(xiàn)代通訊工具的條件下尤為必要。
作為近代鎮(zhèn)江消防事業(yè)的絕唱,無疑是1948年6月17日為撲滅河濱公園對岸燮源昌桐油棧大火而英勇獻身的五義士壯舉。這五位義士是:趙俊超(48歲,山東人,省會消防隊警長),貢松(44歲,回族,鎮(zhèn)江京畿路郵局職工),裘連喜(28歲,上海人,河濱拍賣行業(yè)主),王少卿(22歲,鎮(zhèn)江人,某五金店電工),馬承群(45歲,回族,鎮(zhèn)江人,賣魚為生)。是年9月7日古城各界人士在大華電影院舉行五義士公祭大會,次日出殯,合葬于林隱路黃鶴山,人稱五義士墓。筆者考證,火場所在的這條馬路當年被命名為五義士路,1951年方更名為義士路。如今,五義士的不朽事跡刻錄在《鎮(zhèn)江市志》上,他們的生前照片懸掛在鎮(zhèn)江烈士紀念館大廳供人瞻仰,他們的壯舉被藝術家制成浮雕,存放在鎮(zhèn)江消防博物館,令觀者駐足動容。清明時節(jié),我市見義勇為基金會負責人和消防官兵還去五義士墓祭掃憑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