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說“老鎮(zhèn)江”的春節(jié)習俗有哪些

在很多“老鎮(zhèn)江”的記憶中,談起過年,總有那么一份情結無法割舍。過年,承載著一份團圓,一份祝福,一份希冀,一份對來年的無限憧憬和愿想。
中國農歷年的歲首稱為春節(jié)。是中華民族最隆重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也象征團圓、興旺,對未來寄托新的希望的佳節(jié)。據(jù)記載,中華民族過春節(jié)已有4000多年的歷史。關于春節(jié)的起源有很多說法。
又快過年了,滿大街喜慶的一串串中國結,小巷里熱氣騰騰的一籠籠包子,將年的氣氛點染得濃濃烈烈。盡管年的內涵正在發(fā)生著變化,但人們對年的那份情懷,卻是亙古不變。
說到過年,就不能不談談飲食文化。舊時從除夕前幾天開始,家家戶戶都忙著蒸年糕、饅頭或是包子。過年了,人們總是喜歡討一些彩頭。很多人家的年夜飯,安(豌)豆和水芹是必不可少的。前者取“平平安安”的意思,后者則取“路路通”之意。此外,一定還會再紅燒一條魚。不過一般是不會動筷子的,寓意“年年有余”。
正月初一,很多鎮(zhèn)江人習慣早餐時吃紅棗茶和煮湯圓,即取“早發(fā)”“元通”的意思。湯圓一般是用糯米粉搓制而成,餡心有脂油白糖、棗泥、豆沙、菜肉,等等。年初一至初二,一般不煮生食,而是吃隔夜飯,取“隔年陳”之意。春節(jié)時,家家戶戶都會準備一些果品,同時討些吉祥口彩,如糖果寓意“甜甜蜜蜜”,橘子為“走局”,紅棗為“早生貴子”,花生為“長生果”等。
從除夕夜開始,放鞭炮是必不可少的。爆竹聲中一歲除,萬象更新新年始。鞭炮,又有“高升”的意思。這兩年,人們對煙花爆竹是否該禁放,一直爭議不休。不過作為傳統(tǒng)的民俗,煙花爆竹早已和年的意蘊密不可分,能夠點染出濃濃年味。不過,燃放煙花爆竹,安全是不能忽視的。在小時候,我記得有一種叫“九條龍”的煙花,點燃后直躥上天空,四處亂飛,很是危險。家門口不遠處的一處老宅,就曾因“九條龍”飛進戶中,而引發(fā)大火。
此外,很多人家還會請人寫或是買上一副春聯(lián),貼在大門上,什么“一年四季春常在,萬紫千紅永開花”,“一帆風順年年好,萬事如意步步高”。這幾年,又流行在門上貼大大的“福”字,而且一定要將“?!弊值惯^來貼,取“福到”之意。
舊時過年,人們比現(xiàn)在要講究得多。像除夕夜一大家子必定要吃團圓飯,要守歲;正月初一要睡“元寶覺”,比平時晚起很多,這樣可以在被窩里捂住財氣;正月初一,還千萬不能倒垃圾。凡此種種,其實寄寓的是人們對新年的一份美好祝愿。以前每逢過年,一般市面店鋪都關門大吉,直到正月初八,才會陸續(xù)開門。而在人們的感覺中,大年真正過完,要到正月十八了。
從正月初一到十八,舊時各類民俗還有很多。正月初五,俗稱“財神日”。老鎮(zhèn)江有“上金山,拾金子”的說法,沿著西津渡那條充滿轍印的古街,騎驢上金山,自然別有一番趣味。據(jù)傳,舊時也有到云臺山財神廟進香的習俗。此外,滿大街還能看到“迎財神”的民俗表演。正月十五為元宵節(jié),“十三上燈,十八落燈”,沿襲至今。元《至順鎮(zhèn)江志》稱:“上元張燈,兩浙大抵以琉璃燈為貴,京口多剪紙為之,以門女工之織巧”。在張燈觀燈的同時,元宵佳節(jié),人們還有猜燈謎的喜好。據(jù)史料記載,清末民初,每值元宵夜,大西路一帶商家即制作燈謎,山水花卉、牛馬虎龍,盡入畫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