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朝文化交流與五州山文化價值淺談
□ 吳宗海
裴偉、周小英編的《外國人筆下的鎮(zhèn)江》是一部好書,它讓我們看到從唐宋一直到抗日戰(zhàn)爭前國外游客及使臣筆下的鎮(zhèn)江。盡管由于文化差異,不無偏頗,但很多方面可資參考。附錄《鄰國漢詩》是中古以來東亞諸國使臣等人游歷鎮(zhèn)江的詩詞,也精彩紛呈。現(xiàn)舉一例既有中朝兩國文化交流又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鎮(zhèn)江五州山文化價值的詩,以概其余。
在該書第241頁,有朝鮮詩人申緯的《題張茶農(nóng)所寄〈五州煙雨圖〉》:
畫家山水米家點,超脫毫端板俗容。
一幅五州煙雨景,前王查笪后茶農(nóng)。
茶農(nóng)題畫后云:五州為南徐鎮(zhèn)山,故米海岳父子多愛寫之,本朝王石谷,查梅壑、笪江上三賢,曾合作一本,題曰:“五州煙雨”,蓋仿米也。紫霞先生有道,精研六法,為海東宗匠,竊取其意,借就正焉。蒼雪子張深。
申緯(1769-1847),字漢叟,號紫霞,又號警修堂,有“詩佛”之稱,文學(xué)史家把他與新羅的崔致遠、高麗的李奎報、李齊賢并稱為朝鮮古代四大詩人。能書善畫,著有《申紫霞詩集》。
張深,號茶農(nóng),蒼雪子,清代嘉慶、道光年間畫家,與申緯友善,故有此贈答。
“畫家山水米家點”:米芾藝術(shù)靈感得之鎮(zhèn)江山水,五州山為重點之一。米芾《凈名齋記》“五州之后,與西為阻”“五州之外,崚嶒千疊”,米氏云山,由此而來。其子米友仁(虎兒)專門作《五州煙雨》畫,起首作“圓石大小四五塊為一堆,上作橫點叢樹,迤左云山煙樹,平沙坡腳 ,遠近橫列”,末作“土坡數(shù)疊,上有煙樹屋宇”,極寫此山煙雨迷離之象,歷來膾炙人口。明董其昌題云:“米虎兒居京口,目想楚山,遠天長云,與瀟湘極類,當時有瀟湘白云卷、海岳庵圖卷,與此并墨戲之赫赫有名者。”董其昌亦自仿《米五州山圖卷》(藏上海博物館)。清王原祁(石谷)、查士標(梅壑)及本地畫家笪重光(號江上外史)亦仿作,張深此圖,為亦步亦趨之作。清康熙四十年(1701),曹寅為同鄉(xiāng)畫家張純修(字子敬,號見陽)題跋“顧盼獨誰西向笑,五州煙雨片帆風”。鎮(zhèn)江書家王文治為本地畫家潘恭壽《五州煙雨》(藏天津藝術(shù)博物館)題跋:“米襄陽嘗謂京口諸山純類三湘奇境,所為墨戲收攬此景居多。五州為京口窮勝處,蓮巢生長于斯,日夕坐領(lǐng)其妙,其臨仿敷文殆別有會心,宜其煙云變滅出人意表也。”本地畫家笪生光隱居于此山,并建“翠巖禪堂”,本地京江畫派畫家張崟、周鎬還有五州山圖冊傳世,尤以后者手筆《五州積雪》,聲譽廣馳。
文學(xué)方面,宋初歐陽修在揚州建平山堂,“以江南諸山皆拱揖于檻前,與此堂平,故謂遠山來與此堂平”,遠山即指五州山。王安石《泊船瓜洲》“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亦首指此山。曾布詩云“天際林巒壓壽丘,夾江旁瞰兩三州”,又云“海門西北起崇丘,極目參差見五州”。蔡肇云“五州京峴隱隱嶙嶙而不見”。程倶《三峰草堂(其二)》“朝來風急凝云盡,歷歷鐘聲過五州”。王以寧《驀山溪·和虞彥恭寄錢遜叔》“平山堂上,側(cè)盞歌南浦。醉望五州山,渺千里,銀濤東注”。區(qū)仕衡《過金壇遇劉宰》“京江三國地,斗野五州山”。翁逢龍《潤州五州山》“五州山下路,樵牧自成群;澗淺泉交徑,巖高不礙云;老松前代寺,異草貴人墳(當指蘇頌、陳升之墓);更陟重岡望,江淮地勢分。”清代鮑皋、沈德潛、厲鶚、陳文述等均有詩詠。舉陳文述《五州山》詩序為例:序“五州山在城西三十里,相傳山絕頂望見五州,故名。梁武帝臨幸,輦道尤存,梁時有寺。至宋元祐中,蘇右丞頌請為功德院。蘇學(xué)士軾題山半寺曰臥看滄江”(此與張崟《鎮(zhèn)江名勝圖冊《五州山》題記文字一致)詩“九州大無外,五州亦不小。蒼東繡石礎(chǔ),蕭梁余輦道,云臥看滄江,決眥下飛鳥。”
五州山還是塊風水寶地,有宋丞相蘇頌?zāi)?;?jù)曾肇《贈司空蘇公墓志銘》“在五州山之東北阜,宋丞相陳升之家族墓”;據(jù)元《至順鎮(zhèn)江志》“在城西五州山北麓”,禮部郎中米芾墓 ,據(jù)程俱《題米元章墓》“葬五州山下”。清人卞萃文,瓜洲人,亦“謂吾先人葬五州諸山”,焦山定慧寺沙門清桓“塔于五州山下”。
五州山位于鎮(zhèn)江城區(qū)西南十二公里,高206米,被稱為南徐鎮(zhèn)山,只不過由于得名難考(陳文述說無據(jù)),宋以前史書、方志未及,一度較寂寞。
責任編輯:小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