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古舊紙坊
鎮(zhèn)江城不大,眾巷四通八達,仙鶴巷為鎮(zhèn)江城中的百巷之一,歷史久遠。而昔日小巷中的紙坊,是百巷中獨一無二的造紙作坊。古老陳舊的傳統(tǒng)制紙技術(shù),傳承了百年,小有名氣。
紙坊,顧名思義,也就是生產(chǎn)紙的地方,紙坊位于仙鶴巷的中端,在巷邊土地廟的身后,小小的紙坊,規(guī)模不大,占屋不多,卻歷經(jīng)幾代。韓大媽是紙坊的數(shù)代掌門人,紙坊傳到她手里,也就是最后一代,她走后,紙坊也跟隨而去,一切皆無,了無蹤跡。
紙坊不大,房三四間,一間堆廢紙原料,一間設(shè)池泡廢紙和廢紙箱,一間夯紙成泥,最重要的一間,一池紙漿水定型成紙。紙坊造的紙為給普通人專用的草紙,紙種單一,在那貧窮的年代,有專門的草紙用,己算是不錯的東西,也算講究人。
制草紙有專門的工序,以廢舊報紙、紙箱紙為主料,紙泡池數(shù)日,然后椿夯得稀爛,放入水中,形成紙漿,最后網(wǎng)撈成草紙,前三項不為難,有力氣就行,而最后一道至關(guān)重要的工藝,就很有講究,技術(shù)含量很高,非一般人所能為之,也不是三天兩月就能掌握的。而且依祖訓(xùn),只傳家人,不授外人,不過即便是家人,沒有多年的操持、練就,也很難把握分寸。初者時出次品,而掌握技術(shù)的,唯有韓大媽一個人,紙坊離不開大媽,她是紙坊的主心骨、頂梁柱、老板娘。一層薄薄的紙漿在網(wǎng)中,韓大媽用力輕重有佳,四平八穩(wěn),運氣丹田,深吸一口氣,下力,紙張平展于網(wǎng)上,厚薄均勻,一搖一晃,一張紙便在網(wǎng)中形成。從水中撈出,紙在網(wǎng)中,一張一張起下,疊起成堆,而后又一張一張地分開,貼到沿街巷的墻上,用專門的棕刷刷貼,待天晴日干之后,一張張揭下,用大砍刀切邊成形,此時,造紙方為完成,而后供給各大店小店,因品相好,質(zhì)地軟,價不高,倍受鄰里的青睞,大人小孩每天都用,而沾左鄰右舍之光,小巷之人,常直接到紙坊韓大媽處買草紙,享受批發(fā)價和最新出的草紙。小小的紙坊因有市場,生意不錯。
紙坊老板娘干了一輩子,苦了一輩子,也守了紙坊一輩子,多少人用過她的草紙不得而知,不過,昔日仙鶴巷的百姓,都知道巷中的紙坊——這一城市巷道中不多見的造紙作坊。
時過境遷,老板娘已去,古老的造紙作坊也消失得無影無蹤,城市改建,古老的仙鶴巷,也蕩然無存。不過曾在仙鶴巷居住過的人們,無論大人小孩,都還能記得那造紙作坊、那夯、那池、那網(wǎng),還有那能干的老板娘。往事如煙,老紙坊舊貌不再,卻韻味無窮,留給人們無盡的回思。(程兆春)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