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自珍三次鎮(zhèn)江行
□ 林 敏
龔自珍,字璱人、號定庵,清代著名思想家、詩人和文學(xué)家。他的詩文被柳亞子譽為“三百年來第一流”。
道光十九年(1839)四月二十三日,在京城過了十多年冷署閑曹生活,深感個人改革宏愿非但難以實現(xiàn),而且還備受朝中權(quán)貴敵視和打擊的龔自珍辭官南歸,只身一人離開了北京。他想先回家鄉(xiāng),稍事安排后,再到北京遷回家眷。“六月十五別甘泉,是夕丹徒風(fēng)打船。風(fēng)定月出半江白,江上女郎眠未眠?”龔自珍在坐船進入鎮(zhèn)江水域后,沐浴著清涼的江風(fēng),仰望皎潔的明月,心潮起伏,浮想聯(lián)翩。他母親的家鄉(xiāng)金壇縣屬鎮(zhèn)江府,因此鎮(zhèn)江也是他從小受知、啟蒙之地。如今倦宦歸來,踏上故土,無限感慨涌上心頭,朗聲吟出了輕快、喜悅的詩句:
生還重喜酹金焦,江上騷魂亦可招。
隔岸故人如未死,清樽讀曲是明朝。
詩中“生還”二字,屢見于他在南歸途中所寫的《己亥雜詩》中,可見他在北京任職時,那班反對他的官僚政客是必欲將其置于死地而后快的。如今,他有幸飛出樊籠,渡過長江,重游金、焦,如果對岸揚州的舊友還健在,明天還可以在一起飲酒賦詩,縱談天下事,此時此刻,他是多么的興奮啊!
清統(tǒng)治者入關(guān)后,大肆進行封建迷信活動,愚弄欺騙人民。每年到皇神誕日,道士們拼命招攬迷信的男女到神廟求福祛災(zāi),借此斂財。當(dāng)時鎮(zhèn)江這類活動尤為猖獗。龔自珍“過鎮(zhèn)江,見賽玉皇及風(fēng)神、雷神者,禱祠萬數(shù)。道士乞撰青詞。”他不勝感慨,揮灑健筆,寫下了抨擊時弊,抒發(fā)理想的著名詩作:
九州生氣恃風(fēng)雷,萬馬齊喑究可哀。
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
龔自珍回到昆山縣的羽琌別墅后,著名碑帖家包慎伯送給他一幅鎮(zhèn)江焦山著名石刻《瘞鶴銘》的拓本。宋代大畫家黃庭堅說:“《瘞鶴銘》者,大字之祖也。”龔自珍反復(fù)欣賞著這幅拓本,有感于懷,漫題其后:
從今誓學(xué)六朝書,不肄山陰肄隱居。
萬古焦山一痕石,飛升有術(shù)此權(quán)輿。
清代科舉考試,除了考八股文、試帖詩,還要楷書寫得好,龔自珍因為楷書的影響,終身未能得志于宦海?!动廁Q銘》的書法自不能作科舉考試的“敲門磚”,這首詩其實是作者的寄憤之作。
瘞鶴銘究竟出于何人手筆?千古聚訟紛紜,莫衷一是。清人多數(shù)傾向于陶弘景。龔自珍也認為是陶弘景所書。于是他在《再跋舊拓〈瘞鶴銘〉詩》中寫道:
二王只合為奴仆,何況唐碑八百通?
欲與此銘分浩逸,北朝差許鄭文公。
詩人認為,二王的書法,只能做《瘞鶴銘》的奴仆,更不用說那八百張?zhí)迫藢懙奶牧?。只有北朝鄭道昭書的《鄭文公碑》還可以和《瘞鶴銘》分一分清逸。龔自珍對碑帖學(xué)的造詣是頗深的,他對《瘞鶴銘》的高度評價,為焦山這座“書法之山”增添了更加輝煌的色彩。
龔自珍于九月十五日再度北上接還家眷。在返回時又到鎮(zhèn)江游覽一番。“十二月十五日,攜女辛游焦山,歸舟大雪”。龔女名阿辛。龔自珍借景抒情,又寫下了一首閃耀著戰(zhàn)斗光芒的詩篇:
古愁莽莽不可說,化作飛仙忽奇闊。
江天如墨我飛還,折梅不畏蛟龍奪。
道光二十一年新正三月(1841年1月25日),龔自珍來到丹陽擔(dān)任云陽書院主講。一面整理《己亥雜詩》,一面結(jié)交慕名前來的人,宣講改革思想。八月,魏槃仲前來丹陽看望龔自珍。龔自珍正在汗流浹背地修改江南河道總督麟慶的《鴻雪因緣圖記序》,魏槃仲邊看邊給龔自珍扇扇子,龔自珍很受感動,在魏槃仲的扇子上題詩一首“女兒公子各英華,想見皇都選婿家。三代以來春數(shù)點,二南卷里有桃花。”。這竟是龔自珍的絕筆之作。八月十二日辰時,龔自珍因勞累過度而去世,享年56歲。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