舊時鎮(zhèn)江的醬園

1937年拍攝的五條街同裕醬園 圖:張崢嶸 提供

擺滿醬缸的作場 圖:張崢嶸 提供
文/張崢嶸
舊鎮(zhèn)江有一些獨特景觀,醬園便是其中一道風景線。過去買醬油,鎮(zhèn)江話叫打醬油,伙計們用竹筒做的油端子,從肚大口小的壇子里舀出醬油,倒入漏斗,灌進瓶里;過去買醬菜,鎮(zhèn)江話叫買小菜,用荷葉包裝的醬菜,不僅能散發(fā)出清香,叫人看著也干凈。對上了年紀的鎮(zhèn)江人來說,扯起鎮(zhèn)江老醬園名牌產品“恒順的醋,仁和的醬油,森和裕的醬菜”的話題,總能喚起久遠的回憶。
舊時,因造醬所需之鹽一直是政府壟斷經營的材料,醬園只有在獲得了政府核準的合法經營權,請領執(zhí)照——“鹽引”后,才能得到政府的原料鹽供給,因此醬園又名“官醬園”??上攵?,這種“特種許可證”非一般商人所能得到,開醬園的不是達官亦為權貴,總與官衙有關,所以鎮(zhèn)江的官醬園就連門面裝潢也如官衙一般顯赫。那些實力雄厚的醬園業(yè)主,其門面裝潢考究,朱墻黑門,門額上金字招牌“某某醬園”的字號清晰可見。按規(guī)定,官醬園必須在大門口兩邊墻上書兩人多高的“某某官醬園”的大招牌,意在明標“官準經營,不用私鹽”,另一方面也便于招攬生意。營業(yè)場所也是寬大明亮。走入店堂,一般都以木質“J”形柜臺圍就。柜臺一端豎以“某某號”黑底金字招牌,柜臺內貨架上方懸掛各種木質橫匾和掛匾。此外,柜臺內外均安放著醬缸、醋壇及盛滿各種醬菜的瓷質器具。柜臺側旁有通道。由此可通向后面庭院和作坊。 一所上規(guī)模的醬園,一般要有2000口左右的醬缸,放眼望去,醬缸林立,氣勢令人感嘆。民國20年(1931年)新鹽法實施后,官醬園也就失去了原有的涵義和身價,僅是醬園業(yè)的招牌而已,徒有“官”名了。
舊時開醬園的豐厚利潤令人羨慕,步入這些行當?shù)纳倘巳遮呍龆?。當時老鎮(zhèn)江的醬園遍布東西南北,設于大街小巷,大致有朱(后改李)姓恒順醬園(大西路)、韓姓泰源醬園(石浮橋)、滕姓萬源醬園(戥兒巷)、丁姓仁和醬園(大西路)、吳姓萬美醬園(大西路)、蔡姓恒美醬園(南門大街)、金姓天祥醬園(迎江路)、談姓談萬和醬園(小閘口)、張姓德昌永醬園(小碼頭街)、戴姓嘉美醬園(寶塔路)、劉姓義和泰醬園(又新街)、談姓森和裕醬園(龍江巷)、朱姓德順祥醬園(銀山門)、朱姓德豐祥醬園(小街)、張姓同裕醬園(五條街)等等。
鎮(zhèn)江的醬園沿用世襲傳統(tǒng)古法,工藝落后、原始,完全是手工操作,醬缸里浸著工人們的血和汗。工人們先將黃豆淘洗、浸水,再放入木桶,直接擱置在大鍋上蒸燒,然后拌上面粉,攤平在竹匾里制曲。不大的曲房里,上下左右放滿了盛滿豆醬的竹匾。曲房里又悶又熱,溫度有時高達50℃,干活的工人雖然個個“赤膊上陣”,但仍大汗淋漓,有時干脆只圍一塊布條而已,所以,醬園里全是清一色男人。制成醬黃后,放在露天園場的大缸內,加上鹽水,每隔7至10天就要翻拌,直至將整缸醬黃徹底翻過,再加上鹽水攪稀,最后灌入布袋裝入杠桿式木榨床壓濾成醬油。設備十分簡陋,條件極差,勞動強度特別大。所以工人一般都是壯實年輕漢子,雖然收入不菲,付出代價實也不低,不少工人為此累壞了身體。
鎮(zhèn)江許多老醬園的店址,經營者一般將其改建成前店后作的醬園兼制醬作坊。同時,高薪聘用外地及鎮(zhèn)江本地的制醬師傅,以本埠出產的黃豆、小麥、黃瓜、蘿卜、生姜、辣椒等農副產品為原料,精制成具有維揚、京江、姑蘇及本地風味的醬貨食品。其中,調味制品有黃豆醬瓣、醬油(黑抽、白抽)、蝦籽醬油、稀甜醬、小磨麻油、姑蘇腐乳(紅方、白方)、茶干(香干、臭干);醬菜制品有嫩黃瓜、甜瓜、石花菜、寶塔菜、醬蒜頭、醋蒜頭、咸蒜頭、醬生姜、醬什錦、醬大頭菜、醬胡蘿卜、五香蘿卜干等。此外,還有各種用綠豆、豌豆制作的坨粉、瓢粉、索粉和粉絲等。
歷史進入近現(xiàn)代,中國傳統(tǒng)醬園文化發(fā)生了根本性變化,先是經受了“新醬油”工藝的沖擊,然后是20世紀中葉中國的“公私合營”運動……但時至今日,鎮(zhèn)江仍是醬園文化的受益者,鎮(zhèn)江“恒順香醋”名揚四海。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