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尋江南圣賢的誠信記憶

季子廟

綿延數(shù)千年的中華文明,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
孔子曰:“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先賢們身踐力行,真實無妄,表里如一,以誠實守信的事跡照亮史冊,啟迪后人。
鎮(zhèn)江丹陽延陵鎮(zhèn)九里村,據(jù)說因距古延陵城九里路程而得名。延陵季子廟為紀念春秋時期吳國名賢季札而建,被稱為“江南第一廟跡”,至今吸引許多游客慕名而來,追尋文明古國的誠信記憶。
季札(前576年-前484年)是吳泰伯的第十九世孫,春秋時吳王壽夢的第四個兒子。姬姓,壽氏,名札,又稱公子札、延陵季子、季子,春秋時期杰出的儒學家、美學家、政治家、外交家、藝術評論家。
季札才能出眾,素有德行。壽夢有意將王位傳給他,但季札秉泰伯遺風,堅決推辭,先后三讓王位。他處處為國家著想,與鄰國交好,曾奉命兩次歷訪中原各國,留下“聘魯聞樂,脫難齊嬰。徐墓掛劍,守禮葬子”,以及預言三國分晉等許多動人的故事。
公元前544年,周景王元年。吳國公子季札受聘出使魯、鄭、衛(wèi)、晉等中原諸國,他帶著隨行人員從吳都出發(fā),一路北行。進入徐國地界時,看到徐國人民安居樂業(yè),五谷豐茂,決定拜見徐君,傾吐仰慕之情。徐君得知素有賢名的吳國貴公子季札來訪,盛情相待。在交談中,徐君看到了季札身佩的寶劍,非常喜愛,卻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從徐君的舉止神態(tài)上,看出了他的心思,本想將寶劍贈送給徐君,但轉(zhuǎn)念一想,佩帶寶劍出使別國是一種禮節(jié)。他在心里暗暗許諾:待從魯國回來,一定把寶劍贈送給徐君。
一年多后,季札出使返回途經(jīng)徐國,卻聽說徐君已經(jīng)去世。季札非常悲痛,他將寶劍贈給徐國嗣君,嗣君認為,“先君無命,孤不敢受劍。”季札的隨從也勸他說:“這是吳國之寶,何況徐君已死,又何必贈呢?”季札說: “我上次未贈,是因為出使需要,但心中已將寶劍默默地許給了徐君。怎能因為徐君不在,就違背自己原來的心意?再說,作為一個吳國的使臣,不講信用,鄰國會如何看待我們吳國呢?”因徐國嗣君一再堅持不受,季札將寶劍掛在徐君墓前的柳樹上,行禮之后,才踏上歸國之路。
公元前547年,季札被吳王余祭封于延陵(今丹陽市延陵鎮(zhèn)九里村一帶)。季子歿后,九里百姓為表達對季子的懷念與崇敬,立廟祭祀。季札是惟一被孔子推崇為“圣人”之人,季子廟內(nèi),保存著世上少有的孔子手跡“十字碑”。得知季札去世后的消息,孔子在悲痛萬分中寫下“嗚呼有吳延陵君子之墓”。
唐朝大詩人李白,在一首《陳情贈友人》的詩中引用了“季札掛劍”的典故:“延陵有寶劍,價重千黃金。觀風歷上國,暗許故人深。歸來掛墳松,萬古知其心。懦夫感達節(jié),壯士激青衿。”杜甫在《哭李尚書》一詩中寫道:“欲留掛徐劍,猶回憶戴船。”由此,可以證明“季子掛劍”的文化影響。
據(jù)宋《咸淳毗陵志》記載,古延陵地域曾有三處有影響的季子祠廟,南廟在晉陵東郭外(即今常州老城廂內(nèi)的季子祠,位于今紅梅公園南側(cè)文筆山莊處),北廟在武進博落城(即今無錫江陰申港的季子墓地),西廟在潤州曲阿(即今鎮(zhèn)江丹陽延陵鎮(zhèn)西九里季子廟)。在歷史的變遷中,僅有丹陽延陵九里的這座完好地保存了下來。
季札的一生是竭力倡導和踐行誠信、仁義、守禮、賢達的一生,康熙皇帝親題“讓德光前”季子祠匾,更有學者稱季札為“儒家的先驅(qū)”“中國文藝評論的開山祖”“周(朝)末第一文化大使”“高士、逸士、博士”“春秋時與孔子齊名的圣人”。
《史記·吳泰伯世家》中,對季札“三次讓國”之守禮、“出使諸國”之睿智、“徐墓掛劍”之誠信、“觀樂議政”之博學、“大義救陳”之仁義、“延陵歸耕”之賢達等事跡都有詳細記載。他的大圣大賢、大誠大信、大智大德已成為中國思想史、文化史、道德史、文明史的重要淵源和傳承的里程碑,并由此凸現(xiàn)出季札在吳文化中不可替代的歷史作用,確立了季札為吳地人之始祖的歷史地位。
季札是江南圣賢,季子文化的主要內(nèi)容是謙讓、誠信、守禮、清廉。季子文化的核心是信義、至德。如今的季子廟,是研究吳文化“尋根問祖”的源頭之地,也是鎮(zhèn)江吳文化之旅不可不去的地方。(馬彥如 張劍)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