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柳生丹”與折柳橋

折柳橋
文/圖 項強
題記 明清丹陽縣志載:丹陽以邑界楊柳生丹為名,故從木為稱。唐代從木之丹楊,即今從阜之丹陽也。乾隆志載:折柳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折柳寄情”帶火丹陽折柳
折柳,一則典故,記載了一段千古遺聞、人文佳話;
折柳,一個地名,承載著一方歷史文化、鄉(xiāng)土記憶。
2022年新春,北京第24屆冬奧會閉幕式中“折柳寄情”一幕,帶火了古邑丹陽的“折柳橋”?!蹲屛覀兯偷り栒哿蠠崴选罚嗉颐襟w以此編發(fā)了丹陽折柳地名的傳說故事。一時,“風吹楊柳,刷屏大大小小的屏幕紙媒。有不少人在帶、在傳,往外帶、往外傳,引發(fā)小熱鬧,小歡喜。”同時也引起本地文史圈人士熱議,乃至有時評作者撰文發(fā)問:《折柳,你折的是哪朝哪代哪棵柳?》(載2022年3月4日 《丹陽日報·曲阿論壇》),意在提醒邑人甄別真假傳說,講好丹陽故事,讓宣傳正點、世人信服。其用心良善,令人思考。筆者學史求是,由此來番引經據(jù)典話“折柳”。
“灞橋贈別”典故與折柳橋
我國傳統(tǒng)文化典籍中有一則“灞橋贈別(折柳)”典故。
古代長安(今陜西西安)有座春秋時的灞橋,史載這是我國最古老的石墩橋。記述秦漢時期關中地理的古籍《三輔黃圖·橋》載:“灞橋在長安東,跨水作橋。漢人送客至此橋,折柳贈別。”長安城是漢唐時政治文化中心,灞橋處在交通要道上,人員往來頻繁,是古人禮送行旅親友、抒發(fā)別情的特定處所。后以“灞橋折柳”(簡稱“折柳”,一作“灞橋贈別”)代指送客告別,表達與親朋好友的留戀不舍之意。
“灞橋贈別”千百年后,蘇南水鄉(xiāng)丹陽越瀆河上有了一座“折柳橋”。新世紀出版的《丹陽古今·折柳橋》稱:“橋名‘折柳’,相傳是采用‘霸橋贈別’的典故。”另附以兩則“傳說”。
丹陽折柳橋與簡陽情盡橋
丹陽折柳橋何時始建,無案可稽,但何以得名,卻有似是而非的說法?!肚〉り柨h志》如此記述:折柳橋,初名“情盡”。四川詩人雍陶問知其名,因題詩云:“從來只有情無盡,何自名為情盡橋?自此改名為折柳,任他離恨一條條。” 《丹陽古今》遂將此作為折柳橋名來歷之一載入書中,2016年丹陽市地名辦又照錄編入《丹陽地名故事》,然而這卻與史實不符。
《新唐書》載:曲阿(今丹陽)“武德五年(622)曰簡州,八年(625)州廢。”四川詩人雍陶,生于公元805年,854年出任蜀地簡州刺史。其《題情盡橋》詩前有注:“陶典陽安,送客至情盡橋”,表明詩中的情盡橋在天府之國的陽安(今四川簡陽市)??梢姶藰蚺c千里之外、時隔200余年的丹陽折柳橋不是同一橋,因而之后的縣志中就不再照錄前志所述,僅記載方位一句:“折柳橋,在縣東南五十里。”
江蘇大學出版社2019年出版的《詩詞里的鎮(zhèn)江地名》書中,收錄清人諸葛程《折柳題橋》(原載《曲阿詩綜》)詩:“簡州刺史是雍陶,情盡橋更折柳橋。送客每從橋上過,馬蹄滑滑雨瀟瀟。”編者對此加以解析,將所謂唐代雍陶在丹陽題詩改名“折柳橋”之說,據(jù)有關史實糾誤后,善意地稱之為“在這一個移花接木,穿越時空的傳說中,寄托了丹陽折柳人的美好愿望。”誠哉,斯言!
折柳橋的逸聞傳說
折柳橋名來歷有多種說法,除上述史籍中的“折柳”典故和詩文外,還有據(jù)民間傳說改編的傳奇故事。
《丹陽古今》載:春秋時,越國滅吳功臣范蠡攜西施乘舟同泛太湖來到丹陽地界。兩人互表愛意時,忽然一陣狂風吹來,岸邊的楊柳將西施臉上劃出一道血痕。范蠡見狀,心疼地一把折斷柳枝遞給西施,西施將此柳枝當作范蠡給她的定情信物。為躲避勾踐迫害,兩人隨后分開隱居,期待再相會。西施在丹陽年復一年,卻等不到范蠡,得病臥床不起,絕望中命人將那段柳枝插入岸邊,并立“折柳”二字石碑寄托相思之情。后人在此建橋,便取名“折柳橋”。對此有人質疑范蠡西施到過丹陽之說。筆者認為,傳說不等于史實,但故事新編應不違背歷史的基本邏輯,方能叫人信服。
丹陽市文化局編印的《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丹陽市資料匯編》“民間文學”類中,收載有一篇呂城人講述的“清明上墳插楊柳”傳說,內容與上述范蠡西施丹陽折柳故事相同,只是主題由“折柳寄情”命名橋,變?yōu)?ldquo;清明插柳”懷故人,并注明故事發(fā)生地在太湖邊,此傳說“流傳于丹陽、蘇州、武進一帶”。
另有一說。2017年出版的《丹陽村村記憶·陵口鎮(zhèn)卷》記載:古代越瀆河上有座小石橋,河岸上到處生長著纖纖細柳,柳枝悠垂河中。據(jù)傳,古時有兩將在此離別,其中一將手折河邊楊柳一枝,折斷后拋入河中,以示分道揚鑣。后建橋以此為名,稱折柳橋,折柳橋村名也由此而得。
筆者早年從老一輩折柳鄉(xiāng)親口中還聽到兩說。一是:現(xiàn)折柳地域古時有條小溪,溪旁長滿野柳,兩邊民眾常隔著小溪折柳互拋,牽枝相會。后溪流拓寬成河,建了橋梁,便以“折柳”命名。另一說:古時這條小溪兩岸的兒童常折柳枝編織成柳圈戴在頭上,或將柳枝編成柳舟小船放于溪中玩耍,后有“折柳橋”名。這兩個聽來雖亳無故事情節(jié)的傳說,卻更貼近鄉(xiāng)土民俗,令人可信。
越瀆河上折柳橋
清人諸葛程《折柳題橋》詩序云:“折柳橋在越瀆河南十里,與長安橋相對,好事者于兩岸遍植柳樹,望之如翠幄。”《丹陽交通志》 記載:越瀆河又名相瀆。宋熙寧六年(1073),邑人諸葛賡辭官回導墅大華村,百姓開河以通舟楫,故稱相瀆。民國時為縣內主要航道之一?,F(xiàn)該河北起陵口京杭運河,縱貫原折柳鄉(xiāng),南至導墅鎮(zhèn)與鶴溪河匯合,全長11.7公里。此河至今還是丹陽東南鄉(xiāng)一條重要河流,河水一直滋潤著兩岸農田,可謂折柳百姓的母親河。
折柳人記憶中的老折柳橋是座約四米寬的獨孔石拱橋,小巧而精致。橋洞由條石雕鑿圈拱而成,橋身外側南北兩面正中鑲嵌80厘米見方、刻有“折柳橋”名的石板。橋面南北兩側各立有六根長方形石柱,中間平鋪一條獨輪車行走的寬約30厘米石板,歷經歲月,車行石板上已碾出了道道轍痕。兩邊為行人上下橋石板階梯,橋兩端與地面相連處是一整塊雕琢成祥云狀的石刻。橋柵由一色的大塊青石砌成,兩側各鑲有一個外伸30厘米的龍頭石雕,注視著河中航行船只,似在迎送過往的客人。
滄海桑田,古橋已成為鄉(xiāng)愁記憶和史冊記載,而新折柳橋一建再建,今非昔比。1972年越瀆河拓寬,石橋拆除。1974年在老橋原址向南30米處重建折柳橋。1999年緊挨人行橋另建一座車行橋,兩橋并排成雙體交通橋,為現(xiàn)在的折柳橋。2016年,在大運河陵口鎮(zhèn)柵口村段又建了一座全長466米、河道主橋跨徑100米的新折柳大橋。折柳橋由小變大,由一變二,功能增多,越發(fā)壯美,見證了古邑丹陽鄉(xiāng)村發(fā)展史。
從橋頭老鎮(zhèn)到折柳新村
“先有折柳橋,后有折柳村”。自清代到民國,越瀆河多次疏浚,成為縣內主要航道之一,因而折柳橋一帶,百姓聚集,民居興起,商鋪眾多,人氣旺盛,漸成街鎮(zhèn),鄉(xiāng)民們俗稱“橋頭”,曾是十里八鄉(xiāng)農副產品和各種小商品的集散地。鎮(zhèn)上一條石板路面的小街穿橋而過,街道兩邊是沿河搭建的吊腳河棚,屋子一半懸空,由木柱支撐在河水中,一半擱在石板街道岸上,以木板為門面,構成獨具特色的江南水鄉(xiāng)小鎮(zhèn)景觀。
1992年版《丹陽縣志》記有民國二十三年本縣第四區(qū)(導墅區(qū))所轄“折柳鄉(xiāng)”名,為最早見于官編方志記載的該地名。新中國成立后,折柳鄉(xiāng)曾多次改變建置歸屬,但“折柳”名稱始終保留。1980年起,折柳集鎮(zhèn)建設大發(fā)展,1996年折柳撤鄉(xiāng)改鎮(zhèn)。2005年折柳鎮(zhèn)并入陵口鎮(zhèn),原“橋頭”集鎮(zhèn)地域現(xiàn)為折柳行政村所屬折柳橋村。
春風楊柳萬千條,楊柳生丹多嬌嬈。從折柳橋到折柳鄉(xiāng)、折柳鎮(zhèn),再到如今的折柳橋村,一個新時代的美麗鄉(xiāng)村正方興未艾欣欣向榮。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