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畔有宋井


文/圖 趙惠如
喜歡漫步運河邊,碧水藍天柳依依。野鴨戲耍鬧春水,行舟凈水追春人。也許是古運河的滋潤,走在河邊,時時春風送暖;走在河邊,處處鳥語花香。
沿著中山橋下右側(cè)河邊,向珍珠橋方向前行。走著走著,我眼前一亮:是井!河岸壁上的石碑寫著“宋井”,落款是“壬申八月黃選能”。“壬申”為一九九二年。宋井正對碑刻離河水不到3米處,一只壁很厚的青石井圈,四周砌一圈石欄桿。跨入欄桿到井邊,只見那井水水位蠻高呢,井口下約20公分模樣。井水如鏡照見人影,我真想能看到點什么,然而什么也沒有看到。 因為河邊偶遇,一次意外的親眼所見,我十分激動和驚喜:古運河畔有宋井。同時心中一連串問號:這是真的嗎?是先有井還是先有河?怎樣才能查到史實依據(jù)? 網(wǎng)上搜尋,向鎮(zhèn)江歷史名城研究會資深會員李德柱、王禮剛等老師咨詢請教,方方面面提供了許多有參考價值的文字依據(jù)。
先說井?!墩f文解字》中說:“井,八家一井。”據(jù)說古制規(guī)定八家共汲一井,一個“井”字,分九個區(qū)塊,周圍八戶人家,中間圍著一口井。“井”字像木頭縱橫構(gòu)架的形狀,像汲水瓶的樣子。據(jù)說古時一個叫伯益的人最早發(fā)明了水井。古人由于生存的需要,往往擇水而居。千百年來,在城鄉(xiāng)的各個角落,便留下眾多各有特色的古井。而背井離鄉(xiāng)的“井”更似水井,古人居住地離不開水井,以“井”為故鄉(xiāng)。鎮(zhèn)江是丘陵地區(qū),地下水十分豐富。鎮(zhèn)江大街小巷有許多古井。如今的古井實用功能已退化,但古井傳承著鎮(zhèn)江古城的歷史傳統(tǒng)和文化脈絡(luò)。而古運河畔宋井又深藏著多少久遠的故事呢。閱讀王禮剛“與古運河相伴千年的古井”,跟著他的文字,結(jié)合有關(guān)資料記載可以理清思路。宋井,在鎮(zhèn)江志書中沒有記載。據(jù)傳,宋井古時位于唐頹山下。千百年的地勢變遷以及城市改造,古運河自南水關(guān)疏浚至大京口時,古運河穿越唐頹山,宋井就到了古運河邊,現(xiàn)位于珍珠橋北側(cè)運河路下方的河邊。宋井,1991年出土時埋在一巨石板下,后在井內(nèi)打撈出陶制瓶罐若干,均為宋代器具,遂認定此井形成于宋代。打撈出的器具中,有宋代抗金名將韓世忠軍隊中所用的陶制軍用水壺,即“韓瓶”。
宋井緊貼古運河邊,卻與河水區(qū)分得一清二楚。自古以來,河水常犯井水,雨季宋井會被淹河下,河水退下井水依舊。“井水不犯河水”,因為水源不同,河水為地表水,井水為地下水。河水、井水都隨季節(jié)變化,井水冬漲夏退,河水夏漲冬退。只有河水犯井水,井水卻不犯河水。有資料顯示,“井水不犯河水”典故出自安徽德縣蔡家橋朱旺景區(qū),為中國傳統(tǒng)古村落。村中有一條朱溪河穿過村落,十三座石橋橫貫河上,河中有九口形狀各異水井立于河中,井口高出河面,井水河水互不干涉,為皖南古村落中絕無僅有的獨特風景。據(jù)說“井水不犯河水”的典故就出自該村。宋井,原為唐頹山井泉,與古運河千年相伴,從來不犯運河水。唐頹山曾經(jīng)有過道觀、寺院,晉末宋初名將郗鑒曾在此住過,山下駐扎過軍營。當年,宋井供奉過唐頹山居民、僧人、官兵飲用。
唐頹山又在何處?宋井與唐頹山相得益彰。清時“唐頹山在城西南隅。山與城連,下近旗營,山面向東,頂寬十一丈三尺有奇,縱長五十二丈四尺有奇,高四丈五尺。”是一座不大的小山,就像一個大一點崗坡吧?,F(xiàn)在京口飯店里的小山,就是唐頹山留下的遺存。古運河開鑿后,唐頹山和宋井就分開位于河的兩岸了。明初耿再成筑明城,唐頹山以山為城,關(guān)漁《唐頹山》詩云:“雙屐雨中來,襟懷此際開。峰巒帶城郭,江海接樓臺。嘆息昔人去,空勞我輩哀。唐頹千古事,鴻雁自徘徊。”詩中不僅描寫了唐頹山當年的壯麗風景,亦感嘆其山千古之事。
另有蘇庠《唐頹山風漪軒》詩:“竹陰既疏明,流泉復(fù)清駛。佳響聞山泉,涼風澹然至。幽人此安禪,閱世一嬉戲。何必周八垠,是中有能事。”詩中“流泉復(fù)清駛”、“佳響聞山泉”,也許就是說的宋井吧。宋井,據(jù)1991年井內(nèi)打撈出韓世忠軍中所用陶制軍用水壺,可證明,韓世忠曾駐軍在此。因查無記載,不知宋井開鑿哪個年代,應(yīng)該是在宋代之前就已經(jīng)有了。立于宋井邊,俯首面井,清澈依舊。凝望如鏡井水,仿佛可以穿越千年歲月,再見當年唐頹山下那泉涌如蓋,清澈甘甜,甘露眾生。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