隱居京口的史學(xué)家臧榮緒


臧榮緒畫像及其編撰的《晉書》(民國版) 圖:朱昌勤 提供
文/朱昌勤
南朝齊代,京口曾居住著一位才華橫溢的隱士,叫臧榮緒。他雖出生在官宦家庭,但不愿入仕,潛心學(xué)習(xí)著述,在齊高帝年代完成了110卷《晉書》的編撰,成為人們公認的史學(xué)家。
臧榮緒(415-488年)是山東莒城(今山東莒縣)人,他的祖父曾當過建陵的縣令,他的父親叫臧庸民,在國子學(xué)里擔任助教。國子學(xué)是當時封建國家的最高學(xué)府,設(shè)在都城建康,專門培養(yǎng)王宮貴族的子弟。臧榮緒的家庭雖不是出身顯貴的門閥大族,可也算個有一定地位的小官僚家庭,臧榮緒早年深受這種封建家庭的熏陶。據(jù)史書記載:榮緒幼年喪父,靠自己勞動養(yǎng)家,“躬自灌園,以供祭祀”,號灌園叟,篤志好學(xué),酷愛“五經(jīng)”而且非??炭?,到了青年時期便能熟讀“五經(jīng)”,博古通今。
不過滿腹經(jīng)綸的臧榮緒并未踏入仕途,而是來到了京口,與友人關(guān)康之一同過起了隱居生活。兩人鉆研經(jīng)義,追本溯源,著書立說,榮緒常在孔子的生庚子日,案頭擺放《五經(jīng)》,對之禮拜,以傳授弟子為業(yè),人稱其“被褐先生”。有一年,京口征召地方官員,邀名士,舉秀才,有人來勸臧榮緒,要他不要放過這個做官的機會,但臧榮緒不以為然,回絕了別人的勸告。
到了劉宋末年,齊高帝蕭道成當時還是太傅,又兼做揚州刺史。這時,臧榮緒在社會上已經(jīng)有了廣泛的聲譽,上下遠近都知道京口有個才華過人的隱士臧榮緒。蕭道成很想把臧榮緒招到自己的門下,便派人請臧榮緒入仕,讓他擔任揚州官府的主簿,臧榮緒婉言拒絕了。479年,蕭道成做了南齊的開國皇帝。蕭道成博學(xué)、有文才,可謂是文治武功,《南齊書》評價他曰:“博社著文,擅工隸;每多引經(jīng)據(jù)典”。因為蕭道成的推崇,南齊重視禮樂教育,研究歷史經(jīng)典,蔚然成風(fēng)。南齊建元年間,司徒褚淵向齊高帝推薦了臧榮緒所著的《晉史》,建議納入皇家圖書館,齊高帝也早知其人其書,便采納褚淵意見,令《晉史》藏入天祿閣。
在臧榮緒的《晉書》問世之前,已有17家晉史,這些晉史或失于太略,或不是全史,如陸機的《晉紀》,只記追封的晉宣、景、文三帝之事;干寶的《晉記》,習(xí)鑿齒的《漢晉陽秋》,王隱、虞預(yù)、朱鳳、謝沈的《晉書》,也都至多記錄到西晉為止的一朝史事;何法盛所撰《晉中興書》,明言只載東晉之事。而臧榮緒所著《晉書》包括紀、錄、志、傳共110卷,囊括從西晉到東晉的全部歷史,體例完備,內(nèi)容詳盡,是諸晉史中最為完善的一部。時人稱“贊論雖無逸才,亦足彌綸一代。”
時間到了唐代,貞觀二十年至二十二年(646—648年),由唐太宗李世民主持,房玄齡等監(jiān)修《晉書》,即以臧榮緒《晉書》為藍本,再參酌群書,兼綜互訂而成。由于唐人修史書是集體編纂,因而成書的年限短,只用了三年的時間,全書共一百三十卷。雖然它比臧榮緒的《晉書》更充實、完整,還增加了記載少數(shù)民族歷史的“載記”。但許多地方采納了筆記小說里的奇聞軼事,影響了它的真實性。同時它成于眾人之手,書中一些觀點也不統(tǒng)一,內(nèi)容也有疏漏的地方。
房玄齡主編的《晉書》問世后,被稱為“新晉書”,而臧榮緒晉史書被稱為“舊晉書”。“新晉書”取代了“舊晉書”,但“舊晉書”并沒有馬上失傳,它默默地存在了一百多年。755年冬,唐朝發(fā)生了“安史之亂”,亂軍攻下長安,焚燒住宅,經(jīng)過這次洗劫,許多珍貴的文物書籍有的被焚毀、有的失散了,臧榮緒的《晉書》也遭到了同樣的厄運。臧榮緒的《晉書》雖然散佚了,但它的史料價值卻保存在唐貞觀版的《晉書》里面,后清朝史人又做了輯佚工作,有清湯球輯本臧榮緒《晉書》,為我們今天研究晉代的歷史提供了重要的參考資料。臧榮緒這位不為高官厚祿所動、隱居京口的史學(xué)家,做出的歷史功績永遠不可磨滅。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