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中的“江心花園”

1997年夏江心花園被淹時的小賣部 圖:王禮剛 提供

2005年地圖上的江心花園
文/王禮剛
在鎮(zhèn)江城北,蒜山腳下江中有座小島,四面環(huán)水,叫做“江心花園”。這座小島,距離陸地150米,全長270米,寬120米,面積有32000多平方米。1952年市衛(wèi)生局血吸蟲病防治站在島上建筑水上糞池,后有船民陸續(xù)于此建房定居,1954年逐漸形成居民區(qū)。1959年,建立了水上居委會。1989年,有6個居民小組,168戶居民,2038人,居民均為船民。江心花園歷來為防汛防洪重點地區(qū)之一。
江心花園這座小島是由長江泥沙淤積形成的。據(jù)史料記載,小島積沙于明末清初,大約在清咸豐、同治年間形成灘涂。是由清末“江中新沙”分離出來的一個小島。江心花園與岸,曾經(jīng)有一壟埂,枯水時露出與岸相連。為方便于木簰改扎,開挖港池時,壟埂疏浚了。鴉片戰(zhàn)爭后,原蘇北路、二馬路等處,曾被英國占為租界,沿江一帶成為長江客貨運碼頭,迎江路、大西路、蘇北路一帶畸形繁榮。清同治四年(1865),在鎮(zhèn)江水域停泊的木帆船1800多只。這些船舶大多無固定港籍,按其營運范圍,自行結成木船行幫。江心花園這座小島近岸,又處在便民河通江河口和鲇魚套河口,泊船最受船民喜愛,十分便于船民泊船和登岸采購生活用品。江心花園地處鎮(zhèn)江老港碼頭繁華區(qū)域,曾經(jīng)的東方公司躉船碼頭建在江心花園,所以又有“東方碼頭”之稱。
清末民初,南來北往的船舶多了,船上糧食上下方便,江心花園上就開始有了磨坊給商、民們加工糧食,1937年后小島被稱為“磨坊墩子”。鎮(zhèn)江港興旺時,經(jīng)鎮(zhèn)江港過江的南北客運量每年近百萬人次。二十世紀三四十年代,由于封建把頭橫行不法,江邊一帶,曾有“老虎碼頭”之稱。1949年后,磨坊墩上設立水上治安大隊,俗稱大隊部。經(jīng)多次整頓治理,江邊碼頭及水上治安秩序面目一新。
解放初,為消滅血吸蟲,鎮(zhèn)江不僅加強了市區(qū)街巷的糞便管理,而且對水上、船民糞便也加強管理,不允許糞便入江入河。當時,糞業(yè)由市衛(wèi)生科和公安局管理。1952年,為加強江河水上糞便管理,鎮(zhèn)江老港成立了水上糞劃組。規(guī)定所有在港船只,均須設置馬桶,同時設置收糞船8只,定時收集在港船只的糞便,做到糞便不入江河。政府在磨坊墩上建造密封儲糞池,對收集的糞便進行無害化處理,切斷血吸蟲病的傳播途徑。當時,糞劃組職工潘桂蘭等集體編寫了《送瘟神三字經(jīng)》,對在港船民、市民進行宣傳?!端臀辽袢纸?jīng)》這樣寫道:“ 血吸蟲,害人精;糞中卵,傳疫病;糞落水、卵變形;長毛蚴,鉆釘螺;繁殖快,尾蚴成;人下水、尾蚴進(鉆進皮膚);體無力、腹水盈;田地荒,沒人耕;舊社會,無人村;血淚史,流至今;新社會,傳佳音;黨號召,送瘟神;搞血防,不可輕;糞管好,肥成金;殺蟲卵,要認真;滅釘螺,斷病根。”
1954年這里逐漸形成居民區(qū),因磨坊墩上遍栽花草,因而改名為“江心花園”,此地名延續(xù)了幾十年。由于島上居住的大多數(shù)是船民,1959年,隨著水上運輸戶(含部分漁民)在陸上定居,設立水上居民委員會。因為居民要和陸上聯(lián)系,江心花園小島上家家都有木劃子,組成水上木劃組,由迎江人民公社生產生活服務聯(lián)社代管,以木劃子接送鎮(zhèn)江農藥廠、江南化工廠之間往返的工人上下班。1980年江南橋建成后,木劃組自行淘汰,其部分人員由中華路街道辦事處生產生活服務社代管。
江心花園這座彈丸小島,每年洪水季節(jié)小島都會被洪水淹沒。1954年特大水災,好在那時島上居民戶數(shù)少。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和九十年代初,長江大潮時,江心花園都會被水淹。尤其是初三、十八大潮汛期間,如果遇上臺風,或者刮上東北風,江心花園必定受災。記得1997年11號臺風,正好遇上大潮,長江路沿線港區(qū)都淹沒在江水之中,江心花園只看到房屋的上半部。二十一世紀開始,隨著長江路的整治,江心花園居民都從島上撤出,安置在市區(qū)居住。現(xiàn)在,“江心花園”已經(jīng)成為歷史,并在人們的記憶中淡忘。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