濃濃的愛澆灌出璀璨的人生
——家人深情回憶現代著名文史學者蔣逸雪先生

全家人的合影





記者 笪偉
為紀念現代著名文史學者蔣逸雪先生誕辰120周年,《蔣逸雪文集》日前由鳳凰出版社出版。該文集客觀地反映了蔣逸雪的學術涉獵、研究成果及人生經歷。
日前,記者輾轉聯系上了蔣逸雪的曾孫女、現丹徒融媒體中心新聞主播蔣蘊生。她告訴記者,蔣逸雪先生是家族的榮光,在全家人的心中,如果用一句話描述他,會毫不猶豫地說出:“愛祖國、愛家鄉(xiāng)、愛身邊的人”。
克盡厥職,專注教育和學術研究
“蔣逸雪是我的曾祖父,曾任揚州師范學院中文系副教授,碩士生導師,現代著名文史學者。今年是曾祖父誕辰120周年,為了紀念他,揚州大學戴健教授編撰了《蔣逸雪文集》上下冊,共計78萬余字,客觀反映了曾祖父的人生經歷、學術涉獵、研究成果,以及弟子門生對他的深情回憶。”蔣蘊生介紹。
“曾祖父生于1902年,出生于江蘇鹽城建湖縣顏單鎮(zhèn)喬家舍。少年家貧,卻篤志勵學,十五歲即能誦《史記》《左傳》等名著。1924年畢業(yè)于江蘇省立第六師范,后考入南京國學專修館。1926年畢業(yè)于福建廈門大學國學研究院。先后執(zhí)教于淮安省立第九中學、鹽城中學、太倉師范等校。1937年南京淪陷,隨江蘇聯合中學西遷四川。1941年供職于重慶歌樂山國史館,后又任玉門油礦局秘書,著《敦煌考古紀程》??箲?zhàn)勝利后,應江蘇省立鎮(zhèn)江師范學校(校址今江大夢溪校區(qū))校長夏佩白之邀,擔任文科首席教師,定居鎮(zhèn)江南郊五鳳口。在鎮(zhèn)江這片土地上,曾祖父與后來成為摯友的王驤老師等一道,為求知若渴的學子們授業(yè)解惑。”
“曾祖父是一位正直的文化人,他從新舊社會對比中,逐步認識到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的偉大真理。1954年在鎮(zhèn)江任教期間,加入中國民主同盟。1956年調任至揚州師院(今揚州大學文學院)中文系,講授中國古典文學。1960年加入中國共產黨,始終表現出共產黨人的堅定立場和崇高氣節(jié)。1981年退休后被山東齊魯書社聘為顧問,但拒收酬勞。1983年回到鎮(zhèn)江舊宅,夜以繼日為亡友王獻唐訂正《炎黃氏族文化考》遺稿,書成而心力已竭,而他自己的作品《清代散文兩大系》,本已積稿十余萬字,因此未能問世,損己利人之學人風操,為后世樹立了楷模。1985年曾祖父病逝,享壽84歲。”
樂于助人,耿介清廉筆耕不輟
蔣逸雪先生曾為3歲曾孫蔣鼎生照片題詩“雙目何炯炯,耳大面又方”“老人無私意,但愿作棟梁”,洋溢天倫之趣。
“記得小時候,我和姐姐跟隨父親住在揚州師院東北角靠近瘦西湖的院落中,門前有棵刺槐樹,樹下是半人高的柴扉,地上有一個不算大的水池,夏日來臨,池里漂著幾朵睡蓮,優(yōu)雅地吐著花蕾,院子的籬笆墻上,爬滿了牽?;ê湍瞎咸伲慌裳胖碌奶飯@景致。曾祖父每天就領著我們在這里讀書練字。”
“在我有清晰記憶時,曾祖父已從揚州師院退休回到了鎮(zhèn)江,他把居室取名為‘南谷’,這也是《南谷類稿》書名的由來。雖然退休了,但曾祖父仍是堅持每天凌晨三點起床,忙著做學問,筆耕不輟。”蔣鼎生介紹。
“在外人看來,蔣逸雪先生是一位不茍言笑的老學究,可在我和弟弟心里,他也是一個心地善良的老人家。”蔣蘊生回憶,鄰人有一戶人家生活特別困難,很多人都遠遠地躲著,曾祖父聞訊后每月都從工資中拿出15到20元資助他們。原揚州師院孫達伍副院長這樣評價他,“一生不為名利圍,不為外物圍,清廉自守,直至最后一息”。
蔣逸雪先生樂善好施,自己卻是節(jié)儉質樸。在家人的印象中,他很是老派,一輩子皮鞋沒上過腳,一直穿布鞋,一件衣服一穿就是很多年。但買書卻非常舍得花錢,他的居室中,除了書桌和床,就是堆滿了書的書櫥。蔣蘊生回憶,早晨上學或晚上放學回家,透過隔扇窗,看到的都是滿頭白發(fā)的曾祖父伏案寫作的身影。
“在大學執(zhí)教期間,曾祖父是一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平日里常有學生來問他文史知識,他對青年教師都很關心愛護,和同事相處也很融洽,經常舉行學術交流,興致高昂時,大家會現場作詩,互通風雅。譚佛雛、王善業(yè)、卞孝萱、趙繼武、許紹光、李廷先等,都是曾祖父的座上客。退休回到鎮(zhèn)江后,還常常有學生特地趕過來看望他。”
“曾祖父還是一個恪守承諾的人,一旦答應了什么事,哪怕困難再大,也會堅持下去。曾祖父放下自己的著述,夜以繼日地為亡友王獻唐訂正《炎黃氏族文化考》遺稿,因此健康也受到影響,落下了慢性腸胃炎的毛病。”
蔣蘊生說,“在曾祖父的晚年生活中,有一個人對他的影響頗大,那就是我的曾祖母,他曾經的一名學生,我一直尊稱她為老太母。成年后我才知道,老太母生長于鹽城一個大戶人家,復旦大學畢業(yè),是個有思想有學問的新女性。曾祖父為哀悼亡妻獨身十載,而仰慕曾祖父學問和人品的老太母,默默地在一旁等待。直到20世紀60年代初,他們才頂著極大的輿論壓力走到一起。據我父母回憶,他們志趣相投,鶼鰈情深。因都喜愛詩詞,日常更是以酬唱為樂,琴瑟和鳴。每逢想到那場景,我不免竟有些暗自羨慕,或許這就是那個年代屬于他們獨有的一份浪漫吧!”
化及一方,承續(xù)區(qū)域傳統(tǒng)文脈
從青絲少年到耄耋白發(fā),蔣逸雪先生從事學術研究六十余年,于經、史、文學皆有精深造詣。更可貴的是,他不僅無時無刻惦記建陽故里的歷史文化,還關心著自己腳下這片土地上的文脈承續(xù)。從他對學術研究的選題傾向,我們便可窺知一二。
蔣逸雪先生生前出版的著述有《張溥年譜》《陸秀夫年譜》《國學概論》《劉鶚年譜》和《南谷類稿》等五種,涉及文史哲等多個學科,而其中張、陸、劉三家《年譜》和《南谷類稿》,在選題上與他的故里以及后來工作或生活的地方,都有著密切的聯系。
以撰寫《劉鶚年譜》為例,“丹徒劉鶚,富有才藝,于版本、碑帖、音律、醫(yī)藥、水利,均能涉其藩而通其義,于古器物能鑒別真?zhèn)?,于古文字亦能粗探其源?rdquo;蔣逸雪先生來到鎮(zhèn)江后,“于鶚之事跡略有所聞”,他與鎮(zhèn)江的淵源,讓他對丹徒出生的清末小說家劉鶚產生了濃厚興趣。
蔣蘊生介紹,以《陸秀夫年譜》《張溥年譜》為例,南宋民族英雄陸秀夫出生于江蘇省建湖縣建陽鎮(zhèn),三歲的時候隨其父遷到鎮(zhèn)江。“因此對曾祖父來說,陸秀夫既是他建陽的同鄉(xiāng),又同樣有著移居鎮(zhèn)江的經歷。張溥,明朝晚期文學家,他的籍貫是江蘇太倉,而曾祖父也曾在太倉師范任教。‘太倉為張氏珂里,流風余韻,沾匄后人,考獻征文,便于他邑’,可見選擇劉鶚、陸秀夫、張溥三家為研究對象的原因之一,是便于搜尋文獻。但更重要的,還是出于曾祖父承續(xù)區(qū)域文化傳統(tǒng),化及一方的追求。”
“在他的代表作《南谷類稿》中,有一篇題為《關于〈孔雀東南飛〉的寫作時代問題》的論文,也顯示了他創(chuàng)作上的本土化特點?!犊兹笘|南飛》是中國古代史上最長的一部敘事詩。主人公對愛情的堅貞不渝,贏得后人贊嘆不已。曾祖父圍繞這部古詩的誕生時代,從多方面旁征博引,通過對這場‘生死戀’關鍵詞——‘華山’的深度分析,揭曉了這篇作品與鎮(zhèn)江的淵源。”
俗話說,一方水土養(yǎng)一方人。對于蔣逸雪先生來說,曾經的故里和后來生活工作的地方,為他的學術研究提供了豐富的營養(yǎng)和靈感,使他得以從中汲取力量,之后以學術成果的形式回報給這片土地。家人們清楚地記得,蔣逸雪先生曾說過,“國文一科,具有潛移默化之力,關系匪淺。觀乎漢代經師,常持剛勁之節(jié),謇諤之操,有一種清介不可名狀之風度。如鄭玄、孫期、徐稺之倫,隱居講學,而化及一方。” 蔣逸雪先生身體力行,為自己熱愛著的鄉(xiāng)土發(fā)光發(fā)熱。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