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舟”典故與古七里橋

明·謝時臣《麥舟兼贈圖》 本版圖片 項強 提供

古七里麥舟橋遺存石構件

運河流長“麥舟”行
文/項強
丹陽城東南郊外大運河支流珥瀆河口曾有一座歷史悠久的古橋。橋已不存,但先后兩個橋名留傳至今,相關的人文故事不僅成為地方歷史和運河文化的一抹異彩,也成為中華文明史上的一段佳話。它就是“麥舟之贈”(又稱“麥舟之惠”、“范氏麥舟”,簡稱“麥舟”)典故和七里(麥舟)古橋。
千古傳頌話“麥舟”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夏季麥收后,江南運河上從蘇州開來一艘滿載500斛麥子的糧船,押運船主為名臣范仲淹(989-1052)次子、少年范純仁(字堯夫,1027-1101)。麥船行至距丹陽城郊東南七里處兩河交匯的珥瀆河口西岸???。范純仁遵父囑下船看望流寓此地已兩個月的父親好友石曼卿(石延年,994-1041)。兩人會面后,純仁見曼卿身著素服,愁眉苦臉,憂心忡忡,即問何故?曼卿告知,自己的父、母和妻三位親人突然病故,而身無余蓄,無法入殮安葬三位至親逝者。喪事難了,他無法脫身北上任職。純仁聽罷,感同身受,遂將全部麥糧連同舟船一并贈予曼卿,助其換錢葬親,然后空手只身騎馬而歸。純仁到家后,如實稟報父親,其父大為贊許。
范仲淹、范純仁父子麥舟助困的義舉傳開后,受到官民一致稱頌,更有眾多文人雅士為之撰文作詩,書畫贊美。當朝宰相范氏摯友富弼(1004-1083),即于1042年正月為《麥舟圖》題詩:“東吳汕客夫蓉主,家有三喪愁未舉。睢陽南來美少年,逆旅相逢泣相語。世無援賑空嘆吁,意氣激烈當如何。麥舟五百豈足惜,一旦委贈寧躊躇。歸從便道獨徒步,懇懇趨庭道鄉(xiāng)故。片語相符唯諾問,千載令人長嘆慕。噫公盛德天下聞,當朝柱石稱元勛。麥舟義高非所重,后之議者徒紛紜。”
范氏麥舟義舉75年后的1113年(時三位當事人皆已去世),北宋名僧釋惠洪(1071-1128),在其名著《冷齋夜話》卷十中以精煉語言記述了這一先賢軼事:“范文正公在睢陽,遣堯夫于姑蘇取麥五百斛。堯夫時尚少,既還,舟次丹陽,見石曼卿,問寄此久近。曼卿曰:‘兩月矣。三喪在淺土,欲喪之而北歸,無可與謀者。堯夫以所載麥舟付之,單騎自長蘆捷徑而去。到家拜起,侍立良久。文正曰:‘東吳見故舊乎?’曰:‘曼卿為三喪未舉,方留滯丹陽。時無郭元振,莫可告者。’文正曰:‘何不以麥舟與之?’堯夫曰:‘已付之矣。’”此后歷朝歷代多種文獻史籍和方志家譜都作了轉載記述,宋《嘉定鎮(zhèn)江志》卷二十二“雜錄”即收載,使得此彰揚中華傳統(tǒng)美德的“麥舟之贈”故事流芳百世,傳頌至今。又演化出多種“故事新編”,留下相關物質遺跡,成為地方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也為燦爛厚重的運河文化增添了光彩。
麥舟贈處建橋梁
“麥舟之贈”故事發(fā)生后,珥瀆河口建起了一座木橋。據(jù)傳,此為石曼卿“歸還所贈,而范公(仲淹)不受,乃作麥舟之橋,以志其德。”現(xiàn)今又有地方文史愛好者據(jù)相關史料推測考證,受贈麥舟而得以料理完三位親人喪事后,石曼卿赴連云港續(xù)職,為感恩范氏相助,于1039年將治喪剩余資金委托當?shù)卮迕窠颉?/p>
現(xiàn)存方志史籍最早記載有關信息,見于1330-1332年間編修的元《至順鎮(zhèn)江志》卷之二“橋梁”:“七里橋在(丹陽)縣東南七里漕渠旁珥瀆口。”珥瀆口,即丹金漕河與京杭運河交匯處。此后,明《隆慶丹陽縣志》記:“珥瀆河,在縣南七里,俗呼‘七里河’。”當因河口建有七里橋而稱之。
這座距丹陽老縣城七里處的古橋始建年代及重建改名歷史,清代乾隆、光緒先后兩部《丹陽縣志》中均有相同記載:“七里橋,在縣東七里珥瀆口,宋元祐乙卯年建(新世紀整理重版的《清乾隆丹陽縣志》注釋:宋元祐乙卯年,似為‘丁卯年’之誤,即元祐二年。)明洪武間重建。成化元年,知縣蔡實白與巡撫劉政,以石易木。嘉靖間,知縣來汝賢改名麥舟橋,以宋范忠宣遇石曼卿于此,贈以麥舟,故名。”但清光緒十一年(1885)《丹陽縣全圖》中的標名及今官編地名錄和民間俗稱皆仍為“七里橋”。
據(jù)以上史籍所載,綜合1992年版《丹陽縣志》、1993年版《丹陽交通志》、2016年《云陽鎮(zhèn)志》等志書記述為:七里橋原址在丹金潥漕河起點處,始建于宋元祐二年(1087)。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建。原為木橋,明成化元年(1465)改為石橋。嘉靖年間(1522-1566),丹陽知縣來汝賢將七里橋改名麥舟橋,并立《麥舟橋箴》石碑于橋側,稱因宋代范仲淹之子以船載麥濟石曼卿治喪而得名。重建的麥舟橋長20米,寬4米。清嘉慶二十三年,奉石曼卿為丹陽石氏先祖的石韞玉,遵丹陽知縣徐春波之囑,在七里橋畔立《麥舟橋記》石碑,稱此橋為:“昔吾祖曼卿先生,流滯丹陽,三喪不舉,范堯夫于是乎有麥舟之贈。他日,吾祖歸還所贈,而范公(仲淹)不受,乃作麥舟之橋,以志其德。迄今事隔七百年矣。經斯橋者,莫不誦吾祖之清芬,而感范公之高義焉……”
七里(麥舟)橋,一橋兩名,從宋代到新中國,屢修屢建,石木更替,歷經870多年滄桑,于1958年拓浚丹金漕河匯接京杭運河之喇叭口(即珥瀆河口)時拆除。如今物質之橋雖無存,但原始橋名“七里橋”和以此命名的村莊,作為古邑丹陽歷史地名文化遺產,歷經千百年流傳至今,形成民眾口語,家喻戶曉,聞名遐邇。而由“純仁助人”故事加彩后起的“麥舟橋”名,則留存于方志史籍內,化為邑人的歷史文化記憶,更富有傳統(tǒng)文化意味而令人懷念。
清《光緒丹陽縣志》“藝文”卷內就收載有束南薰《麥舟橋懷古》詩篇:渡頭楊柳東風急,波光帶雨春帆濕。范氏高義何處留,小橋倚杖徘徊立。緩急誰堪足恃者,推解交情世所寡。但恐年深事失真,徒勞遍訪來堤下。來公因以名其橋,麥舟古誼今遙遙。我來一度一回首,鄙吝忽逐溪云消。俯仰滄桑無限意,當年勝跡橋空記。散步斜陽大道邊,老人猶說忠宣事。
七里橋村留鄉(xiāng)愁
與七里橋關聯(lián)的還有座以該橋命名的村莊——七里橋村。
七里橋跨越珥瀆河口,緊鄰京杭運河,又靠近縣城,位置優(yōu)良,交通便利。古代漕運發(fā)達,有南來北往的潘姓、鄧姓、史姓等移民陸續(xù)在七里橋畔落戶定居,漸漸形成村落,村民們便以橋名村,稱為七里橋村,舊時屬丹陽縣石城鄉(xiāng)。1958年因珥瀆河拓浚,近500年歷史的古七里橋拆除。原七里橋村被分割成了河東河西兩個同名村,現(xiàn)分屬丹陽市云陽街道天元行政村和九房行政村。經歷滄桑巨變,七里橋老村古跡多已毀失無存,但村中仍有親歷走過這座古橋的高齡老者健在,一些老村民家中還保存有幾十塊拆下的老橋條石構件,成為鄉(xiāng)愁的記憶。
七里橋村不但有深厚的歷史文化,更有光榮的革命傳統(tǒng)。戰(zhàn)爭年代,該村有3位為國捐軀的革命烈士。其中著名英烈鄧若波,1938年加入共產黨投身抗日戰(zhàn)爭。1944年初,時任新四軍第1師3旅7團1營營長的鄧若波,帶領300多名戰(zhàn)士從茅山根據(jù)地轉戰(zhàn)蘇北,途經家鄉(xiāng)丹陽珥瀆河口的七里橋。在戒備森嚴的敵軍眼皮底下,他利用鄉(xiāng)親關系,向村民借來便衣百多件,讓戰(zhàn)士化裝成老百姓,把槍械武器藏入稻草中,分3批過了七里橋后,穿越鐵路北上。1949年渡江戰(zhàn)役中,時任解放軍68師202團團長的鄧若波壯烈獻身,為此役我軍犧牲的最高指揮員。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