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好逼天天有久久网站,www夜夜操comwww,美女网站视频一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首頁 芙蓉樓 首頁

武秀才於震醉心詩文

2022-09-22 15:04 來源:京江晚報

《淮海英靈集》丁集卷四,頁面為於震詩文

《淮海英靈集》丁集卷四,頁面為於震詩文

《京江耆舊集》卷十於震詩卷

《京江耆舊集》卷十於震詩卷

袁枚塑像

袁枚塑像

文/盧政

在清代,丹陽出過許多有名的詩人,諸如潘之彪、吉夢熊、周玉瓚、黃之晉等都是有口皆碑的人物。其實,在乾隆年間,丹陽還有個武秀才,寫詩很有功底,落筆驚人,得到許多名家的稱贊,他的名字叫於震。

初攜詩冊見袁枚

於震(1721-1774),字亦川,又作一川,號秋水。清鎮(zhèn)江府丹陽人。年輕時學武,考取了武秀才。然而他并未以“武功”出名,而是以詩詞文章名著一時。史料中說他“工詩詞古文辭”,說明在練武之余,他醉心于詩文,終有成果。

於震雅好騎射,性情豪邁,時人將其比作明代文壇怪杰徐謂。所作詩,極有風骨,《京江耆舊集》稱他:“亦川七言律,骨力開張,格調(diào)洪亮,幾入七子堂奧。流寓海陵,羅老姜、葉儕雪極相推重,一時學詩者多從之游。”

於震之所以能大名遠揚,得益于大文學家袁枚,并被其賞識,不少詩作被采入《隨園詩話》。袁枚(1716-1798),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倉山居士、隨園主人。錢塘(今杭州市)人,清朝詩人、散文家。少有才名,擅長詩文。乾隆四年(1739)進士出身,授翰林院庶吉士。乾隆七年(1742),外調(diào)江蘇,先后于溧水、江寧、江浦、沭陽共任縣令七年,勤政務(wù)實,頗有聲望,但仕途不順,無意官場。乾隆十四年(1749),辭官隱居于南京小倉山隨園,吟詠其中,廣收學詩弟子。嘉慶三年(1798)去世,享年82歲。他是“清代駢文八大家”之一,文筆與大學士紀昀齊名,時稱“南袁北紀”。主要著作有《小倉山房文集》《隨園詩話》等。

於震與袁枚第一次交往非常有趣,故事寫在《隨園詩話》里:乾隆二十四年(1759)己卯鄉(xiāng)試,丹陽貢生於震,帶著自己寫的詩一冊,來到南京小倉山袁枚家求見。袁枚初見於震,以為是個50余歲的人了,其實他才39歲。於震跟袁枚說:“苦吟半生,無一知己;今所望者惟先生,故以詩呈上請教。如果先生亦認為無所可取,於震將投江死了。” 袁枚一聽,驚駭不已,再看他較勁的樣子,又要笑,急忙翻讀詩冊,這才知道他的詩確有功底,是學前明七子,風格頗有唐代詩人的形貌,描摹真切,因而當面稱贊了數(shù)言。於震聽了袁枚的一番稱贊,大喜而去。袁枚的好友黃星巖聞知后,戲吟道:“虧公寬著看詩眼,救得狂人蹈海心。” 意思是,多虧你看詩著眼寬廣,挽救了一個狂人跳江的想法。

所謂“前明七子”,指明代弘治、正德年間七個有名的文人形成的文學流派,包括李夢陽、何景明、徐禎卿、邊貢、康海、王九思和王廷相等人。七子皆為進士,多負氣節(jié),對腐敗的朝政和庸弱的士氣不滿,強烈反對當時流行的臺閣體詩文和“啴緩冗沓,千篇一律”的八股習氣。大力提倡“文必秦漢、詩必盛唐”,旨在為詩文創(chuàng)作指明一條新路子,以拯救萎靡不振的詩風。於震拜謁到文學家袁枚,還得到了稱許,遂在文壇嶄露頭角,從此名聲漸隆。

潦倒江湖馳南北

乾隆三十年(1765),於震已45歲。這年高宗第四次南巡,各地照例要進行“南巡召試”。通過“召試”,朝廷可招攬一大批世家大族優(yōu)秀子弟和一些久負盛名的文人,安排官位,予以厚祿,既選拔了人才,又穩(wěn)固了朝廷的統(tǒng)治。經(jīng)江蘇地方官員薩載、學使莊有恭兩人推薦,於震錄送“南巡召試”,結(jié)果,考試成績列二等。這一來,於震的文學水平得到官方認可,自信心大增。

於震雖有詩名,可一生并不得志,“潦倒江湖,奔馳南北”,晚年客居泰州,與泰州望族俞氏、宮氏一班才俊往來甚密,留下了許多唱和詩。乾隆三十九年(1774)卒于泰州,享年54歲。墓在泰州城外,好友宮惺持為之立石碑,題曰 “丹陽詩人於亦川之墓”;俞越千為之作墓志銘,其子於馨珍藏其遺稿。

於震著作有《太阿秋水詩文集》1卷,《亦川詩鈔》3卷,今均有抄本藏于南京圖書館。另外還編有《江表英靈集》,已佚。清代著名畫家丁皋撰《退學軒問答》時,請於震校理,現(xiàn)有二冊清抄本存于復(fù)旦大學圖書館。阮元的《淮海英靈集》收於震詩9首,張學仁與王豫合編的《京江耆舊集》收其詩38首,徐世昌的《晚晴簃詩匯》收其詩3首,劉會恩的《曲阿詩綜》收其詩50首,《光緒丹陽縣志》收其詩2首。

袁枚年邁過丹陽

於震去世后多年,年邁的袁枚一次路過丹陽,謁陳少陽祠,再次讀到於震的詩。

按《光緒丹陽縣志》記載,陳少陽祠廟原在北門外河干,明初廢沒。正德十四年,巡按葉忠命其裔陳育以縣衙西北的五圣廟改為陳少陽祠,每年清明及八月二十五日,有司致祭。祠前露臺鑄汪伯彥、黃潛善跪伏之像。嘉靖間,南安鄭普過之,題楹柱云:“丹陛披肝,千古綱??赏?;荒庭屈膝,兩人富貴何為?”至崇禎年間,祠宇漸傾頹。清康熙初,陳東后裔陳鳳詔、陳鳳忠等集資四百余緡購買了小東門一舊宅地,重建陳少陽公祠。建成后,遂將陳東像移置于祠。新祠氣象巍峨,規(guī)模宏敞。經(jīng)呈報當時的巡撫慕天顏核定,“以為官祭專祠”。誰知到了乾隆五年(1740),廟為大火所焚,奇怪的是,“獨神像不動,袍笏依然”。於震曾多次來到祠前拜謁,作有四首《謁陳少陽公祠》詩。

當已過古稀之年的袁枚來到少陽祠前時,尚見壁上題有詩,云:“兩宮消息正茫茫,廟算徒聞罷李綱。不信九門司虎豹,獨留三疏動風霜。衣冠白晝悲東市,松柏青磷照北邙。過客漫增桑梓感,里居從古說丹陽。”又云:“草野詎干興復(fù)計?公卿無奈諫書稀。” 袁枚讀著詩句,覺得水平不錯,甚愛之。再一看,末書“於震字一川”五字。方知即二十年前負詩來謁,自稱不蒙許可,即要投江死的詩人於震。一時感慨萬千。后來他在《隨園詩話補遺》卷七中寫下了這一段話:(於震)專工明七子一體,未免鳴鉦擂鼓,見賞者稀。然佳處不可泯沒?!兑娰洝吩疲?ldquo;聲名若不逢元晏,詞賦何由重洛陽?”《圌峰秋望》云:“岸走濤聲吞象嶺,樹浮天影出狼山。”《延慶寺》云:“地迥人煙浮水氣,樓高木葉下秋聲。”皆頗雄健。至若《九江》云:“商女至今歌白佇,征人幾度換朱顏。”則稍和緩,且降格而為之。其人亡已二十余年,憐其一生苦志,為理而存之。正是因為袁枚的點評,於震的詩作備受后人重視,千古不泯。

不朽詩卷留人間

讀於震的詩卷,最大的感受就是他喜作長篇,詩句滾滾如潮。有名的長篇如:《昌化大溜歌》《醉歌為宮三賦》《白纻篇為柱石張將軍賦》《雷合碑》《練湖行》《馬陵觀燈紀勝》《儒將行》等。有的多至數(shù)百句,如《讀<俞蘅皋詩集>長歌代敘》一詩,前序加正文部分有208句,字數(shù)1400多。寫這首詩時,俞蘅皋的弟弟俞讓林是在一旁看著於震寫成的,費時“午未申三時”(約6個小時),篇終,相與傳示,竟無法不備,無體不該,方之陳思七步,飛卿八叉,莫是過也。

於震為將軍張發(fā)生作的一首詩也極有名。張發(fā)生(1704-1780),江都人,字柱石,號筑江,雍正元年(1723)癸卯科武舉人第一,五年(1727)丁未科武進士,欽點傳臚,御前侍衛(wèi)賞戴花翎,歷任直隸杜勝營都司,定州營參將,署理大名協(xié)副將,誥授武功將軍,后告終歸籍,吟詩作賦。著有《歸田集》。於震在《白纻篇為柱石張將軍賦》中這樣寫道:“鐵衣扈從獵上林,一箭射殺兩青兕”,“興酣下馬賦新詩,大貝南金光滿紙”,“結(jié)交遠近皆鴻儒”,“千言下筆如飛電”。將張發(fā)生勇力善謀、工詩善吟的特性刻畫得淋漓盡致。

從於震的詩作可以看出,他喜歡游歷山水,到過圌山、茅山,蘇州、浙江諸暨、昌化、富春江,還有九江、京口、揚州、東海等地,所到之處都留下詩作。反映家鄉(xiāng)一帶的詩也有許多,如:《練湖行》《馬陵觀燈紀勝》《九日偕邑中諸子登城霞閣》《謁陳少陽公祠》,還有《謁吳季子祠》《泊舟左墓橋謁太沖先生祠》等,這些詩語言清新樸實,充滿鄉(xiāng)土氣息。

圖:盧政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返回首頁
相關(guān)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