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馬路風光帶
文/馬承龍
南馬路東至南水橋,西至南門橋,原為一條土路,現(xiàn)為運河風光帶一段。經(jīng)多年城市建設,馬路早已不復存在,但南馬路的名字依舊沿用。我住在離此不遠的下河頭已近半個世紀,常來散步,對這條風光帶如數(shù)家珍。
風光帶東西走向呈橄欖形,長320多米、中部寬50多米,兩頭入口僅三四米,只準行人進出,不準車輛通過。東頭是車水馬龍的夢溪路,西頭是人聲鼎沸的南門大街,這里相對比較靜謐。來這里的都是附近居民,遠處的很少知道這里的情況,有點“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意思。無論你從哪頭進入,都有一條彩色方磚鋪就的人行小道向內(nèi)蜿蜒。越往里走,會越感受到濃郁的文化氣息。兩邊設置一塊塊石雕,上面鐫刻著歷代文人墨客描寫鎮(zhèn)江山水的瑰麗詩章。從西入口進入數(shù)步,有塊大石雕介紹鎮(zhèn)江橋梁閘渡。至清末民初,鎮(zhèn)江城有橋34座,許多現(xiàn)存的或湮沒的橋,在石雕上都有詳細介紹。乍一讀,令我心頭一震:原來城市山林的鎮(zhèn)江,橋文化的底蘊如此深厚。
風光帶中部有百米見方的小廣場,廣場內(nèi)建有象牙色蘑菇形亭子。亭內(nèi)置花崗巖桌椅,常來這里的以老年人居多。我與他們攀談,他們都說喜歡來這里品茶聊天,就像是神仙過的日子。亭子邊立著數(shù)塊錯落有致的牌子,有學法守法的,有清廉養(yǎng)德的,小小亭子成了法律文化的宣傳陣地。與廣場并排的健身場上,安裝著七八種健身器材,來這里健身的人絡繹不絕。特別是喜愛跳廣場舞的大媽們,每天都來廣場上跳舞。她們飄逸的舞姿伴隨著優(yōu)雅的音樂,成為風光帶中一道亮麗的風景。
緊鄰風光帶的社區(qū),用圖文并茂的畫板,以“民間佬說故事”的形式介紹鎮(zhèn)江歷史,比如南朝昭明太子修編《昭明文選》、《三國演義》中的劉備招親、北宋沈括著《夢溪筆談》等,這樣墻壁就成了歷史故事的宣傳欄。社區(qū)還用同樣的方式介紹鎮(zhèn)江飲食文化,有說“肴肉不當菜,香醋擺不壞,面鍋煮鍋蓋”的三怪故事,有說京口酒即“百花酒”的故事,還有介紹鎮(zhèn)江土特產(chǎn)品、風土人情、地名掌故的,讓居民在不知不覺中接受了文化的熏陶。
風光帶與江蘇科技大學僅一路之隔。東方剛露出魚肚白,學生們就三五成群地來這兒早讀,亭子下綠道旁,常見到他們埋頭看書和研討課題的身影。華燈初上時,河邊綠茵里蛐蛐聲響起,很多市民便來到風光帶散步:有老人逗孫嬉戲的,有夫妻并坐觀天象的,也有年輕人強身健體的。整個風光帶,一眼看去充滿了無限活力,它猶如千首詩,也好似萬幅畫,展現(xiàn)出你我最真切的生活面貌!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