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之無愧的文學教科書




馬彥如 張劍
“《文選》爛,秀才半”,陸游《老學庵筆記》中記錄了這樣一句宋代俗語,意思是熟讀了《文選》,就可以成為半個秀才。
1500年前,一位太子不以繼承皇位為志,而是在鎮(zhèn)江南山腳下,召集了一幫志同道合的文人,全神貫注編輯出版了一部影響中國文學史的詩文總集——《文選》。這是中國現(xiàn)存最早的詩文總集,這位名叫蕭統(tǒng)的太子死后謚“昭明”,所以他主編的這部文選史稱《昭明文選》。
《昭明文選》收錄了從先秦到南朝梁以前七八百年間130多位作者的詩文700余篇,幾乎囊括了當時所能見到的詩文菁華,集前人文學著作之大成,被后人視為總集之首、文章淵藪,不僅在當時,對后世的文學、文人都產(chǎn)生相當深刻、廣泛的影響。
蕭統(tǒng)(501年—531年),梁武帝蕭衍長子,字德施,小字維摩,天監(jiān)元年(502年)被冊立為太子。蕭統(tǒng)自幼酷愛讀書,記憶力極強,五歲就讀遍儒家的“五經(jīng)”,《南史·蕭統(tǒng)傳》中記載,“太子美姿貌,善舉止。讀書數(shù)行并下,過目皆憶。每游宴祖道,賦詩至十數(shù)韻?;蛎鲃№嵸x之,皆屬思便成,無所點易。”
才比子建,貌比潘安,勤奮敏學,博聞強志,蕭統(tǒng)堪稱是個真正的男神。相傳他最喜歡西晉左思的兩句詩:“何必絲與竹,山水有清音。”于是在20歲那年,放棄錦衣玉食的宮廷生活,從建康(南京)來到在京口(鎮(zhèn)江)南郊的招隱寺后山,且在山上修建了讀書臺和增華閣,把3萬冊藏書從建康運來,在此潛心讀書。
帝王諸侯、貴族世家對文學的重視與提倡,常常左右當時的文學風氣與發(fā)展。蕭統(tǒng)博覽群書,學貫古今,更喜歡“引納才學之士,賞愛無倦”,故身邊聚集了一大批有學識的知識分子,如《文心雕龍》的劉勰、《宋書》的沈約都是他的良師益友。他們談論古典作品,探討古今書籍。
雖年齡不大,蕭統(tǒng)卻具有很高的文學鑒賞能力,早年就編有《正序》10卷、《文章英華》20卷。因此,當他提出對先秦至梁的文章詩文分門別類進行一次篩選的設想時,得到身邊文人的通力支持。
蕭統(tǒng)把我國先秦兩漢以來文史哲不分的現(xiàn)象作了梳理和區(qū)分,將文學作品和應用文區(qū)別開來,對于文學特征和范圍有了更加明確的認識。他認為經(jīng)史子都以立意紀事為本,不屬意詞章之作,只有符合“事出于沉思,義歸乎翰藻”標準的文章才能入選,因此編選文章總集,辨明文體應該是其總集編纂的一個主要動機。
《昭明文選》共收文體39類,主要分賦、詩(騷)、文三大類,其時間之長、范圍之廣、入選作品之典范,令人贊嘆。為了保證入選作品的質(zhì)量不受作者身份干擾,保證作品的權(quán)威性,收錄的作品并不包括當時在世的活人。由于選材嚴謹、注重詞藻,所選的大多是典雅之作,在過去文人的眼中,《文選》一向被視為文學的教科書,是士子們必讀之書。
蕭統(tǒng)從小是非分明,仁義善良,可是這樣一個近乎完美無缺的太子,卻因一件小事跟父親蕭衍產(chǎn)生了隔閡。據(jù)《南史·梁武帝諸子·昭明太子傳》中記載,蕭統(tǒng)的母親丁貴嬪去世,蕭衍買了一塊地作為丁貴嬪的墓地。有個道士忽悠他說,這塊地風水不好,不利于太子的地位,埋一些臘鵝在墓地邊上就可以化解。蕭統(tǒng)宅心仁厚,沒有多想,就照著道士說的做了。不久后,有人添油加醋向蕭衍告密,蕭衍當即派人調(diào)查,確實挖出了臘鵝。蕭衍認為蕭統(tǒng)以巫術(shù)祈禱鬼神,對蕭統(tǒng)很是失望和憤怒。
這件事被稱為“臘鵝厭禱”,厭禱即巫術(shù)祈禱鬼神。此事過后,蕭統(tǒng)慚愧內(nèi)疚極了,愁腸郁結(jié),無法排遣。梁武帝中大通三年(531年),蕭統(tǒng)在一次泛舟時,船翻落水,被宮女救上岸,大腿受了重傷,內(nèi)外傷俱重的他竟因病情逐漸惡化而去世。
也有專家認為,《梁書》《魏書》等史家對此事無一言提及,故“厭禱”是否確有其事頗可見疑。
盡管蕭統(tǒng)只活了短短30歲,也沒能當上皇帝,但一部《昭明文選》影響熏陶了無數(shù)文人騷客,它的文學價值時至今日依然令人矚目。而從文化傳承角度來看,更是意義非凡——如果沒有《文選》的收錄,很多作品或許就此泯滅在歷史長河之中……
圖片為資料圖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