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公望三上北固繪江山

黃公望山水畫 圖:朱昌勤 提供

黃公望畫像
文/朱昌勤
前不久與好友相約,去西郊江邊觀壁畫《千里江山圖》,友人介紹此畫為仿北宋王希孟同名畫而作。賞畫之余,我想起了元代黃公望三登北固山,醞釀了十年才完成的《江山勝覽圖》,倘若這幅畫還在,那一定更能反映鎮(zhèn)江的大江風(fēng)貌了。
黃公望這位元代首屈一指的畫家與鎮(zhèn)江有著怎樣的淵源,他何時、何故要作《江山勝覽圖》?還得從他人生經(jīng)歷說起。在元代黃公望與畫家吳鎮(zhèn)、倪瓚、王蒙并稱“元四家”,他創(chuàng)作的山水畫代表了一個時代的最高成就,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是中國十大傳世名畫之一。然而就是這樣一位大師,他前半生卻與繪畫無關(guān)。
1269年,時值南宋即將滅亡的時期,這年黃公望出生于蘇州常熟,那時的他還不叫這名,姓陸名堅。生于亂世的他,童年過得并不安穩(wěn)。6歲時父親就死于戰(zhàn)亂之中,后母親又亡,10歲時他被過繼給了溫州黃氏家做義子。一直無子的黃氏已是80多歲高齡,得子后欣喜若狂,友人來賀,說:“黃公望子久矣!”后來,黃父干脆為其取名“公望”,字子久。
在富裕的家庭里,黃公望過上了新的生活,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勤勉好學(xué),加上天資聰穎,不僅習(xí)誦經(jīng)作詩賦,還通曉儒家經(jīng)典。但學(xué)識淵博、才華出眾的黃公望生不逢時,元初已廢除了科舉制度,想通過科考踏入仕途的愿望落空了。不過從20多歲起,黃公望先后得到官人賞識提攜做了小吏,43歲時受江浙行省平章政事張閭的賞識,被其聘為書吏。可命途多舛,沒過幾年,黃公望因張閭遭罪受牽連而隨之入獄,待出獄時,已是白發(fā)染鬢。出獄后的黃公望心灰意冷加入了全真教,成了一名道士,過起了隱居生活。在這個過程中,他結(jié)識了很多丹青妙手,經(jīng)常與他們一起切磋琢磨。慢慢地,他畫畫的興致也越來越高???0歲的黃公望開始專攻繪畫,尤其癡迷于山水畫。
元至正八年(1348年),已是八十歲老人的黃公望對地處長江畔的鎮(zhèn)江有了濃厚興趣,為作“江山風(fēng)貌”圖他曾三次不辭勞頓登上北固山。這年二月,他與友人游至太湖、無錫、廣陵(揚州),后至鎮(zhèn)江北固山。夏末,黃公望又與倪瓚同游北固山,登北固樓,見“江水浩渺,遠處層巒疊嶂,煙云出沒,有極目千里之勢。”胸生“覽江山之勝,恍然會心”之悟。中秋,黃公望同友人再上北固山登北固樓。當年十月,終于完成了為倪瓚作的《江山勝覽圖》。黃公望認為這是他的“平生得意之作”,并在圖上自題款識云:“余平生嗜懶成癡,寄興于山水,然得畫家三昧,為游戲而已。今為好事者征畫甚撥迫,此債償之不勝為累也……”至正十年(1350年)裝裱完成這幅長度約20尺山水畫長卷,送給了倪瓚。
倪瓚得畫大加贊賞,為此題跋:“契友雅志丘壑,潛心于畫事而能獨造其妙,為余十載而成,可謂平生得意之作。長江大望曲徑崎嶇,令人復(fù)有楚游之想,用筆圓潤渾厚天真,大似晉唐之風(fēng)格,因為知己而勝覽者也。”可見為作這幅畫,黃公望思考了長達十年。
《江山勝覽圖》問世后,經(jīng)多人之手收藏,最后一次向世人亮相是在清代晚期,被晚清著名書畫鑒賞家伍元惠鑒藏。至晚清后,《江山勝覽圖》再無面世。所幸,有一位收藏者,發(fā)現(xiàn)了此畫多個名人的題跋,其中有明代文學(xué)家、史學(xué)家王世貞題跋,讀其文,讓人領(lǐng)略了此畫的“廬山真面目”,大致內(nèi)容為:為賞《江山勝覽圖》,我曾經(jīng)在太陽快落山,微陰的天色中持竹杖去倚長江而立的北固山。當時我背靠大山,面向長江放眼望去,只見在天光云影暗淡之間,遠處的樹木如薺菜一樣參差不齊。隱在樹木中的房屋人家恍如奇幻異景。眼前所見真的和《江山勝覽圖》卷中描繪的畫境一模一樣。觀賞之余,王世貞贊其畫猶如王維詩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是畫家所要表現(xiàn)的最高境界。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