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西津渡有感:做自己

古街上的馬頭墻

修繕后的西津雅苑
文/張崢嶸
千人一面,是個討人嫌的現(xiàn)象,不知從何時起,很多古街也開始“一面”起來,千街雷同,正在失去自身的特點,此時不妨去西津渡走走。近來我常去西津渡看,穿梭于亭廊、花草、古巷之間,頗有感觸,于是涂鴉小詩一首:“亂磚青瓦飛檐聳,石板古道車轍深。半啟朱門竹透綠,津渡無處不園林。”當然,說它“無處不園林”夸張了一些,但西津渡景色之美,還是超出了我的想象。
西津渡古街的特點,在于街區(qū)的一切,無論建筑、宗教、文化,還是民俗、風物,都是因渡而生,靠江而興。街區(qū)歷史存續(xù)久遠,文化積淀豐厚。無論是世界上成立最早的救生會、行旅商賈祈求平安頂禮膜拜的觀音洞、元代的昭關(guān)石塔、宋代的紫陽洞遺址和復(fù)建的唐代渡口客棧小山樓等多處遺跡,無不與渡口緊緊聯(lián)系,構(gòu)成了這條千年古街的特殊風貌。
我曾在這里工作二十多年,在日常的接觸中,知道昭關(guān)過街塔是我國年代最久、保存最完整、唯一的喇嘛式過街石塔。其余的像五十三坡、救生會、鐵柱宮、金陵渡、小山樓等,也早都爛熟于心,而古代文人墨客那些諸如:“金陵津渡小山樓,一宿行人自可愁”等穿越歷史長河而流傳于世的名句,更是給人以無限遐想。
西津渡街的可貴之處,在于對歷史建筑風貌的傳承。一千多年過去了,現(xiàn)在的西津渡街,整個建筑色調(diào),仍以白、灰、黑為主,白的是粉墻,灰的是亂磚墻,黑的是蝴蝶小瓦,間雜其中的是朱紅色的亭榭、商鋪。據(jù)介紹,為保持西津渡街的古風貌,西津渡歷史街區(qū)及周圍風貌控制區(qū)的建筑規(guī)劃高度不超過20米,且色調(diào)風格統(tǒng)一,大片的建筑都是白墻黑瓦,這與古書上說的“粉墻黛瓦”大致相同。
西津渡街靠山面水,亭廊多、綠化多、巷弄多,整個街區(qū)被密集縱橫的巷弄分割,無論向東向西向南向北,行不多遠就要穿街插巷。而街巷的每一角落,處處栽種花草樹木,一年四季綠色不斷,景色宜人。古人曾形容街面白天為“層樓浮地出,飛閣麗天空”,晚間則“淰淰江云空處動,離離燈火下方懸”。許多富商大賈和文人墨客都曾居于此,在這里興建了許多廟宇和園林別墅。于是春江風濤、蘭野稊英、瓜洲星火、千帆入津、銀嶺睛嵐、山寺梅開、梨香寺樓、西津曉渡、江上救生、漕艦乘風、半樓山月、白塔晴云、層巒聳翠、飛閣流丹等西津十八景也就漸漸馳名了。
走過小碼頭街、利群巷、利商街、西津渡街、蒜山游園、西津雅苑等幾處地方,還看了英國領(lǐng)事館舊址、伯先路民國建筑群、鎮(zhèn)江英租界遺址。處處可以說美不勝收,但留下最深印象的,還是西津渡對傳統(tǒng)建筑文化的繼承。這里的園林、巷弄像顆顆明珠、條條項鏈,在白墻、亂磚、黑瓦襯托下,突出了西津渡街的“獨有”,占盡江南古街的風流。
在西津渡街,現(xiàn)代建造的古典式園林建筑隨處可見。在古街上行走,偶見半開的院中,有怪石、秀竹組成的小品,雖然稱不上是園林,但卻滲透著西津渡人濃濃的園林意識。在小碼頭街與利群巷交會處,有一座名叫“西津雅苑”的小型園林。這原是小碼頭小學(xué)的舊址,樓房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建造的平頂建筑。2005年西津渡文化旅游公司收購了該校,并對原舊建筑進行了改造,平頂改成蝴蝶瓦坡屋面的屋頂,紅磚墻外砌青磚,添置了馬頭墻門飾、窗飾等傳統(tǒng)符號,使這組建筑成為仿江南古典園林建筑形式,成為與古街相協(xié)調(diào)的建筑群。內(nèi)部看起來簡潔,一亭、一廊、一橋、一池和太湖石一圈、草皮一片。橋長不過二米;池面積不過二十幾平方米;石高不過四尺;廊長不過二十米。這樣一搭配,就在簡單中透出不簡單。尤其是夜晚,長廊上一溜古典宮燈亮起,在亭廊邊的長條凳上休憩聊天,就如置身仙境一般。
西津渡街之所以雋永流長,得益于西津渡人保持了自己固有風格,在這固有風格的基調(diào)上發(fā)展。漫步西津渡大街小巷,思緒萬千,西津渡畢竟沒有丟失“自己”。如果歷史文化名城和古街喪失了古韻,也就喪失了自己。逝者如斯,毀的已毀,拆的已拆,歷史之韻消失了就不會再來,更會留下永遠之痛。名城古街的管理者們,請珍惜你“自己”的固有特色,要是迷惘了,可以去看看西津渡歷史街區(qū)。
圖:張崢嶸 提供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