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歇泊丹陽城

首次和第二次南巡過鎮(zhèn)江

乾隆像

《乾隆南巡圖》局部 圖:盧政 提供
文/盧政
愛新覺羅·弘歷(1711-1799),是雍正帝第四子,即乾隆皇帝,在位60年。他六次南巡,十二次過丹陽,十二次歇泊住宿,其中四次住方瀆橋,八次住三義閣(城霞閣),與丹陽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
前二巡四宿方瀆橋
乾隆首次南巡,是在乾隆十六年(1751),他41歲。正月十三,車駕發(fā)京師,路線是沿大運河南進。二月十六日渡江、駐蹕金山江天寺行宮。次日下午啟船往丹陽,過丹徒,穿新豐,越泰山灣,御舟進入丹陽境內(nèi),天色已晚,駐蹕方瀆橋。該橋位于大泊瓜渚村與曉星村之間方瀆河河口上,始建于宋代皇祐年間。
來日一早,御舟南行稍許,先在西岸邊暫停,乾隆上岸欣賞練湖之景。時值初春,乾隆漫步在練湖長堤上,一邊聽隨從官介紹丹陽的情況,一邊欣賞練湖綺麗的景色,激情觸發(fā),吟詩《練湖》一首,詩云:“練影渟泓綠水春,長堤十里凈無塵。中郎品藻稱淵注,此語還當(dāng)出此人。”乾隆描繪了練湖春天的景色,道出他希望賢才出現(xiàn),治理湖水,造福地方的強烈愿望。
看了練湖風(fēng)景,再上船南行八里,到觀音山,在升平橋碼頭登岸,乾隆改乘駿馬,巡視丹陽古城。在這里,乾隆除了領(lǐng)略曲阿風(fēng)情外,還辦了三件政務(wù)。下午離開丹陽。御舟從東門外的三義閣啟航,繼續(xù)南進。三月初七到達紹興府,初九,奉皇太后回程。 三月二十一日乾隆再次來丹陽,上岸巡視了一番,當(dāng)晚駐蹕方瀆橋。這天乾隆辦了六件政事,來日從方瀆橋北行,五月初四回到京師。
乾隆第二次南巡,是在二十二年(1757),與上次間隔了六年。正月十一日車駕發(fā)京師,二月十三日,渡江到鎮(zhèn)江,駐蹕金山寺行宮。十四日下午繼續(xù)南進,過新豐,又駐蹕丹陽方瀆橋。十五日,乾隆從方瀆橋南行,在升平橋碼頭登岸,策馬攬轡巡視丹陽。先入城西的望京門,再出城東的永和門,到達河邊的三義閣。城內(nèi)這段路程,御舟沿運河過來有八里,而陸路是六里。
三義閣又叫城霞閣,在尹公橋東轉(zhuǎn)河邊,明天啟二年始建,清乾隆十五年再次重修。乾隆游覽寶塔灣,登上三義閣小憩,憑欄遠(yuǎn)眺,逸興遄飛,丹陽風(fēng)光一覽無余,作《登城霞閣二首》詩。詩中有“攬轡丹陽縣,觀風(fēng)度巷衢”“閣綺重登級,城霞向入圖”之句,讀來似乎見到乾隆帝騎著馬,徐徐在古城街巷中瀏覽風(fēng)俗民情,最后登上城霞閣觀光的情景,這事后來也成了邑人的美談。
下午,御舟離開丹陽南進,二十七日,到達杭州。在杭州七天,三月初六回鑾。十二日駐蹕無錫迎龍橋。翌日一早,啟碇北進,適值一路順風(fēng),乾隆命舟工揚帆疾駛,御舟安福艫獨自前行,轉(zhuǎn)眼間,過常州,穿呂城,進入丹陽運河段,已將大批隨從遠(yuǎn)遠(yuǎn)拋在后面。到了丹陽城,沒歇腳,穿城而過,又行十八里,天色已晚,駐蹕方瀆橋。這是乾隆第四次在此歇腳了。屈指一算,行程已有一百三十里,創(chuàng)下了南巡日行水程最高紀(jì)錄。
乾隆余興猶酣,詩興大發(fā),作詩一首,題為《自無錫放舟過丹陽駐蹕方瀆橋之作》。正是這首詩,將“方瀆橋”一名留在了中華文學(xué)寶庫中,世代相傳。十四日,御舟從方瀆橋繼續(xù)北行。四月二十六日回至圓明園。
后四巡八宿三義閣
乾隆第三次南巡,是在五年后,即乾隆二十七年(1762)。正月十二日,車駕發(fā)京師。二月十八日進入丹陽運河。乾隆站在船頭,觀賞兩岸景色。看到運河水勢開闊,暢通無阻,想起當(dāng)年李白來此所作的《丁都護歌》,非常高興,即興作詩一首,《反李白<丁都護歌>》,內(nèi)有詩句:“豈無疏濬方,天工在人補。輪年大小修,往來通商賈。”對自己批準(zhǔn)陳大受在乾隆八年奏定運河“六年大修,每年小修”之策甚感滿意。
過了方瀆橋,再次停舟上岸視察練湖。看到練湖水面日漸縮小,開田增多的景象,不禁有點感慨,吟詩《練湖》一首:“四十里周回曲阿,當(dāng)年讓地慮非訛。祗今閘逹依然在,但覺開田日以多。”再登舟前行,越八里,到升平橋。舍舟上岸,改騎馬巡視,從望京門進入丹陽古城,先到縣衙歇息,再到后花園賞景,作詩《金鶯池》一首。出了縣衙署,再策馬東行,出永和門,到了寶塔灣。乾隆重登三義閣,觀景覽勝,撫今懷古,興筆寫下《登城霞閣疊舊作韻二首》。
當(dāng)晚駐蹕三義閣行宮。這里環(huán)境優(yōu)美,布置精巧。這是乾隆第一次入住這個閣宇。十九日,乾隆在丹陽城巡游了一番,下午就啟航南行,三月初一到達杭州府,十三日自杭州回鑾。三月二十日下午到達丹陽東門外碼頭,駐蹕三義閣。二十一日,從丹陽出發(fā)北行,五月初四回到京師。
乾隆第四次南巡,是三年后的事了,為乾隆三十年(1765)。正月十六從京師出發(fā),二月二十二日到達丹陽,駐蹕東門外三義閣。故地重游,再登高閣,乾隆憑欄遠(yuǎn)眺,俯瞰丹陽古城,感慨萬千,又作詩《登城霞閣再疊舊作韻二首》,暢舒胸懷。二十三日上午,在丹陽巡視一番,并處理了三件政務(wù),然后上御舟南行,閏二月初七到達杭州府行宮,十九日回鑾。本月三十日再到丹陽,又駐三義閣行宮。來日為三月初一,乾隆在丹陽城巡視一番后,登舟北進,于四月二十一日回到北京。
乾隆第五次南巡,是在乾隆四十五年(1780),與上次相隔了15年,他已70歲了。正月十二日,車駕發(fā)京師。二月二十日來到丹陽。御舟停靠東門外碼頭,駐蹕三義閣。年邁的乾隆再次登上高閣,遠(yuǎn)眺風(fēng)景,重溫舊詩,又拈筆寫了《登城霞閣三疊舊作韻二首》。詩中描寫了他舍舟騎馬瀏覽古城街巷,時而鳴鞭策馬,時而攬轡緩行的情景。在他眼里,丹陽城依然水道環(huán)繞,城霞閣遠(yuǎn)看如入畫圖。詩中還點出丹陽一向以耕桑發(fā)達,文物眾多而聞名一方。翌日,在丹陽處理了一件政務(wù),再啟航南進,三月初四到達杭州府,十三日回鑾。二十一日,御舟從常州政成橋啟航往丹陽,當(dāng)天駐蹕三義閣行宮。來日上午繼續(xù)北進,五月初九回到北京。
乾隆第六次南巡,是在乾隆四十九年(1784),他已是74歲的老人了。正月二十一日車駕發(fā)京師。三月初三,從鎮(zhèn)江啟航往丹陽進發(fā),當(dāng)天駐三義閣。與以往不同的是,這次老皇帝身邊還帶著三個皇子,其中第十五子颙琰就是12年后即位的清仁宗,史稱嘉慶皇帝。乾隆再登城霞閣,觀覽曲阿勝景,感慨滋然而生,又作詩《登城霞閣四疊舊作韻二首》。這二首詩寫下來,乾隆自注“是詩五言六韻,二首四疊舊作,則六十韻矣!”
這天下午天氣轉(zhuǎn)暖,不一會下起了大雨,直到夜幕降臨,雨還沒停。住在三義閣里的乾隆,聽著軒窗外淅淅瀝瀝的春雨聲,若有所思,作“夜雨(三月初三日)”一首:“上已無須脩稧為,惠風(fēng)河路畫圖披。蒸看過午一川暖,釀作濃云四野垂。入夜連纖欹枕聽,間時作止打舲遲。江鄉(xiāng)雨弗雨胥可,北省遙祈渥澤滋。”
這是乾隆在丹陽寫的最后一首詩。他祈盼北方災(zāi)區(qū)也能下點雨,潤澤久旱的大地。來日,乾隆在丹陽處理了二件政務(wù),上御舟向南進發(fā),十六日到達杭州府。二十四日乾隆伏案揮毫,御制《南巡記》一篇,總結(jié)性地敘述了六次南巡的原因、目的及成效,二十五日自杭州回鑾。閏三月初三到達丹陽,御舟泊東門外,依然駐蹕三義閣大營。翌日啟航北歸。四月二十三日回到北京。
對丹陽的文化影響
以上是乾隆六次南巡十二次過丹陽的大致情況。從文化影響來說,乾隆南巡催編出一部縣志,留下了十七首詩歌。其中登城霞閣詠丹陽的有十首,詠練湖的有三首,詠運河及方瀆橋二首,詠金鶯池一首,詠春夜雨一首。
乾隆在丹陽還留下了許多動人的傳說,如《乾隆皇帝喝大麥粥》《乾隆與癡樹花村》《延陵鴨餃的故事》等,很有傳奇色彩。乾隆所到之處的地名也成了人們口頭的常談。如方瀆橋、升平橋、紀(jì)恩亭、停船村、三義閣(城霞閣)、寶塔灣等。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