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板橋與焦山
文/雷曉明
焦山,雄踞江中,其勢險峻,其景清秀,人文古跡眾多。千百年來,文人墨客,乘舟渡江,登山觀景,或流連于山間,或小住于此。隱于后山石壁叢林的別峰庵板橋書屋便是其一。
幾天前,與朋友登焦山游覽,漫步于古樹蔥蘢,古剎梵音,古碑紛呈的山林之間。由山下小道拾級而上,步入后山腰的別峰庵,輕步踏入院門,一尊金色的彌勒佛像,笑臉相迎。坐東朝西的庭院,正廳的大雄寶殿,莊重肅穆。據(jù)門前牌匾介紹,此庵建于北宋年間,至明代萬歷年間重建,清乾隆二十七年再建,距今已有千年歲月。在此,可俯視大江全貌,其景壯觀無比。“室雅何須大,花香不在多”。此詩句,便是清代著名書畫家,揚州“八怪”領軍人物鄭板橋在別峰庵讀書備考時,留下的膾炙人口的詩句。
進得鄭板橋書畫陳列館,映入眼簾的是墻壁之上,板橋先生身著長褂,蓄須留發(fā),滿臉滄桑,迎風傲立于山巔竹葉間的全身畫像。一幅幅翠竹蘭花字畫,板橋先生所賦詩文名句,趙樸初先生所題詩句等展現(xiàn)眼前。細細觀賞品讀,頗感畫面清新素雅,詩文意境深遠。世人知鄭板橋的詩、畫、書法,俱臻精妙,號稱“三絕”。其繪畫尤善竹、蘭花、怪石;詩文講究真情,傲放慷慨;書法則融隸、楷、草、行書為一體,有名句“難得糊涂”。
鄭燮(1693—1765),字克柔,號板橋,人稱鄭板橋,江蘇興化人,出身書香門第。當年由老家興化經(jīng)揚州至鎮(zhèn)江焦山別峰庵時,已至中年。讀書焦山,此番可算是其爭獲功名的最后一次努力了,因次年即將赴京會試,如中進士,便可完成科舉取士最高一級的考試之任務。如此,焦山讀書乃為板橋生活由困頓走向發(fā)達的人生轉折,也是其功名上進的關鍵時刻。
兩百八十多年前,板橋先生隱居于焦山別峰庵,終日聆聽江濤風雨之聲,眼望山水景色,潛心研學,吟詩作畫,其心境當是無比愉悅。
歇坐于庵內石臺,身邊一棵五六米高的丹桂,甚為茂盛,枝葉上殘留的桂花,不時還飄逸著陣陣余香。樹下一塊江蘇省建設廳所列牌匾記載,此桂花樹已有425年樹齡,可想,當年庭院之中,沁人肺腑的花香,清脆悅耳的鳥鳴,板橋先生在此讀書學習時的情景,有著令人神往的詩情畫意。我記起不久前,所拜讀的我市文史前輩許圖南老先生二十多年前贈送家父的《鄭板橋事跡考》一書。全書三十九章,對板橋先生的一生作了詳實的考證與敘述。書中第八章節(jié)《讀書鎮(zhèn)江焦山》中,講述道:“……雍正十三年乙卯,四十三歲,讀書鎮(zhèn)江焦山……”此章節(jié),詳細記錄了鄭板橋在焦山別峰庵居住期間的生活、學習、交游的過程乃至當年板橋筆下焦山的風土人情。
焦山別峰庵,庵宇瓦屋三間,庵院一方。庭中花枝一簇,疏竹幾竿,怪石倚立,竹椅待客。雖陳設儉樸,卻花香四溢,風韻成趣,環(huán)境典雅。當年,別峰庵內有清相國熊青岳書,“天開圖畫”匾額,并有刺史陳涵星書聯(lián):“滄海云開騰日月,晴江潮落舞蛟龍”等。別峰庵時為一幽靜冷僻的地方,游客罕至,香火冷落,正是靜心讀書的好去處。
許老文中載,焦山別峰庵約一年間,板橋首先是讀書溫課與揣摩制藝,此前,歷經(jīng)數(shù)載學習,他對四書五經(jīng)早已爛熟于心。在興化天寧寺讀書時,曾經(jīng)全部默寫,一字無錯。此時只是進一步深入探討經(jīng)義。而對八股制藝,就是揣摩各種題意,熟練寫作,對此已達游刃有余之境地……每當夜深人靜或秋雨綿綿之時,板橋思念家鄉(xiāng)之情,油然而生。他曾先后給其弟寫過四封家書,詢問家中境況,并將別峰庵生活、學習情景及讀書體會等一一道來。文中還記載著板橋讀書之余的諸多活動,有學生許既白邀游江景;有鎮(zhèn)江城里富家子弟渡江而來,贈送良種蘭花;還有遍游焦山各處的活動。
焦山除聞名天下的定慧寺、華嚴閣,山下山上,由東向西建有眾多庵廟,香客游人不絕??上?,當年焦山,不僅在于山水風光之美,而且在于古建筑布局之妙。可謂“山中有古寺,寺外有群庵,庵外有街市,于清幽之中見繁華,莊嚴之中見富麗”。不負“焦山山裹寺”之名,乃“江天勝境,人世仙山”。
板橋在焦山別峰庵潛心攻讀約一年,于次年進京趕考,如愿以償中二甲進士,一舉成名,終不負十年寒窗之苦,可謂大器晚成。此后,十余年間,板橋先生先后赴山東范縣、濰縣任職。
鄭板橋對鎮(zhèn)江焦山懷有深厚感情,他65歲時,還到別峰庵讀書處,故地重游,并題聯(lián):“楚尾吳頭,一片青山入座;淮南江北,半潭秋水烹茶。”71歲時還為焦山嘯江和尚書聯(lián):“秋老吳霜蒼樹色,春融巴雪洗山根。”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