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進:書香一瓣覓知音

王進在庫房找書 受訪者提供
記者 竺捷
今年五十出頭的王進,微胖,說話不緊不慢,帶著地方口音,但是只要說出來,必定有板有眼。他開了十多年舊書店,在我市不少地方待過,每到一處都會吸引周邊的讀書人過來聊天。
準確地說,生意就是這么慢條斯理聊出來的。一般進店的讀者除了購書外,下意識中還有與店老板交流的欲望,其回報不單單可以討價還價,讓書的折扣更大一些。更深層次的原因還在于彼此可以交換對社會的認知和看法,恰恰這點是王老板的特長,他可以讓顧客很快找到認同感——“夫子言之,于我心有戚戚焉。”
這才是銷售的精髓!舊書不如新書、古書、教輔書好賣,多被冠以“閑書”的稱謂,但自有矢志不渝鐘愛者。這么多年堅持下來,鎮(zhèn)江的不少讀書人都認識王老板了,因為或早或晚或多或少都會在他手上買書。這些人中,既有大學教授、學者,也有普通老百姓、務工人員,社會各個層面都有。從這個意義上講,王老板也是社會工作者,他熟悉各階層讀者的嗜好,這可能也是社會熱點和關(guān)注點,他會因此調(diào)整自己的進書策略,往適銷對路上靠。
社會工作者還有另一層含意。既然是開舊書店,勢必要回收舊書,那么很多讀書人的書會再次“回籠”到舊書店里,開啟新一輪生命歷程。這個過程其實很有意思,有起死回生之喻,也有循環(huán)往復之意,或者說是咸魚翻身更恰當一點。王老板收舊書的過程,就是與各類讀書人“貼身肉搏”的過程,王進進退有度,分寸拿捏得當,因此交到了不少朋友,這些讀書人后來都慢慢成為他的“人脈”和“貨源”資源。大家可以自我對照,家中的閑書到底有多少?是不是無窮無盡?
盡管如此,城市中的舊書資源仍在不斷萎縮,這是你我都能看到的現(xiàn)實。王進表示,書店業(yè)整體在收縮,舊書店受到的影響更大一些,所以各個層面都在倡導閱讀。從他多年的經(jīng)營來看,前些年,鎮(zhèn)江頗有幾位購書大戶,他們一般每年都會安排專門購書款項,每月少則幾百,多則幾千,專門在本地購書。每次看到這幾位“熟臉”購書,書店老板個個笑逐顏開。不過,如今這種情況少了,現(xiàn)在每天鎮(zhèn)江本地的銷量有限,更多的還是面向全國讀者的“孔夫子舊書網(wǎng)”上的銷售。
王老板在上面也有店,且不止一家,一個叫“聊齋書社”,另一個叫“地平線書屋”。光聽這兩個店名就覺得他文化根底不淺:前者給人無限的想象余地,還帶有些許魔幻色彩;后者則是將前面的歷史空間直接擠壓成現(xiàn)實空間,同時不忘留一絲曙光和希冀。讓記者沒想到的是,這兩家網(wǎng)店的銷售并沒有受到近年疫情的影響,反而“穩(wěn)中有升”,這大概是對他執(zhí)著堅守陣地的最大回報吧!對此,王老板的解釋是:“窩在家里的人多了,點外賣的多了,網(wǎng)上買書的人也會多一點。”在數(shù)字化閱讀和碎片化閱讀大行其道的當下,當紙質(zhì)書在人們視野里漸行漸遠時,仍有這樣一群人,用自己的堅持為城市多留下一些溫暖記憶……
十多年與舊書打交道,王進基本上瞄一眼書皮就能判斷舊書的市場價值。他認為讀書不應成為一種被提醒和標榜的符號,而應成為生活的組成部分。哪怕像他這樣,每天可能沒有大塊時間來閱讀,但是會努力幫讀者找書、認真填寫地址寄書,也算是對書籍的一種深層愛護和皈依。這種內(nèi)心的皈依值得點贊,記者發(fā)現(xiàn),王進的語言水平看漲,時不時會從嘴里冒出一句文言文,讓記者找不著北;而且他的鋼筆字也越發(fā)寫得瀟灑了,會讓外地讀者對這位鎮(zhèn)江老板刮目相看。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