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巷里住過兩位明代大學士

戒菴文集 (明)靳貴 撰 朱昌勤 提供

靳家巷 朱昌勤 提供
文/朱昌勤
在明代,鎮(zhèn)江靳家巷、錢家山兩條老巷子里,曾有兩位大學士在此住過,前者是靳貴,后者則是楊一清。
靳貴比楊一清小10歲,或許因為都住在鎮(zhèn)江的緣故,靳貴曾拜楊一清為師,師生倆才學過人,后來均成大器。明代廢除了歷朝設置的宰相職務,大學士就相當于宰相。鎮(zhèn)江的這兩個位極人臣的大學士,有著正直坦蕩的為官之道,其品性令世人稱頌。
楊一清14歲中舉人,19歲中進士,授中書舍人,后任陜西提學副使。在楊一清名師的教誨下,靳貴學問日漸深厚,科舉之路非常順暢,25歲時鄉(xiāng)試第一名,26歲時會試第二名、殿試第三名。授翰林院編修。
靳貴、楊一清中舉后雖踏上仕途,但依然不失讀書人本性,注重施教育人。楊一清在西北擔任主管教育的大員期間,創(chuàng)辦了正學書院、綠野書院,經常親自教習,廣施教化。楊一清善于識才薦才,一旦發(fā)現人才,隨即推薦入學培養(yǎng),由于受業(yè)者得到了良好的教育,終于學有所成,文學家李夢陽、禮部尚書喬宇等都曾從學于他。靳貴在任翰林院編修期間,兼任東宮講官與經筵侍講,負責教授太子(后來的武宗皇帝),還為孝宗皇帝侍講經筵。靳貴同樣識才薦才俱佳。有史書載:靳貴兩次主持會試,為朝廷選拔了優(yōu)秀人才,其中狀元楊慎后來被譽為“明代三才子”之首(與解縉、徐渭并稱),文才出眾,被朝廷委以重任,負責編修《武宗實錄》;另一個狀元舒芬入仕后任翰林院修撰,又被授諫議大夫,舒芬為官清正,敢言直諫,惜英年早逝。
靳貴、楊一清的文風相近,清新自然,擯棄浮華。楊一清有《文襄石淙集》、《石淙詩稿》,靳貴有《戒庵文集》流傳于世。楊一清的詩歌,常寓情于景、抒發(fā)志向,如,曾登岳陽樓后賦詩云:“百尺高樓倚碧空,乾坤登眺幾人同。眼前憂樂誰無意,天下江山此最雄。孤棹影沖煙浦外,浩歌聲在水云中。東流萬里終歸海,不盡狂瀾砥柱功。”其雄渾大氣,以天下為己任的抱負盡在詩中。靳貴有詩《送蘭孝先還廣陵》:“正好論心又欲行,江風不盡別離情。十年交誼推平仲,一郡才華重長卿。樹繞帆檣隔瓜渚,天低睥睨見蕪城。相思有意君知否,九曲亭前看月明。”詩中寥寥幾筆,已將不舍的離情別緒表達得淋漓盡致。
靳貴、楊一清的為官之道同樣高潔而正直。武宗時期大宦官劉瑾把持朝政,禍亂朝綱,靳貴不肯依附權閹,從此劉瑾懷恨在心,尋機報復。于是挑出靳貴參與修編的《大明會典》中的一些小毛病,將靳貴貶為光祿卿。幸虧武宗念及曾經的師生情誼,靳貴很快官復原職。楊一清同樣敢于直言朝廷弊端。正德九年的元宵節(jié),武宗在乾清宮大搞“慶祝”,引發(fā)了一場火災,乾清宮化為灰燼。過后,皇上詔求直言時,楊一清上書稱皇上視朝太遲,享祀太慢,在西內大造寺廟,在禁中留宿邊兵,并闡述在京畿內設立皇店的弊病等,直言了皇帝與朝廷的不當之處。
敢言正直的好官常難有好結局,靳貴、楊一清都未能逃脫厄運。靳貴在翰林時,曾主持過兩次會試。第一次主考會試后,有人揭發(fā)其家童受賄鬻題,靳貴亦不申辯。到了第二次會試時,靳貴已有病在身,但他仍帶病復出,重任會試主考,想以此證明自己的清白,結果反而遭到更大的懷疑。受到言官們的丑化和攻擊,靳貴無奈,只得辭官,歸鄉(xiāng)到了鎮(zhèn)江。楊一清也遭小人的陷害,明世宗時期權臣張璁頗受皇帝寵信,張璁多次上疏誣陷楊一清接受他人賄賂,楊一清終被激怒,憤然請辭,也回到了鎮(zhèn)江。
正德十五年(1520年)八月,明武宗南巡至鎮(zhèn)江,所幸這位皇帝并沒有忘記曾經輔佐他的兩位大學士。武宗先親臨了退休大學士楊一清府第,與其飲酒盡歡、寫詩唱和。當獲悉靳貴病逝后,武宗親臨靳貴府第,親撫其靈柩,命大臣為靳貴撰寫祭文,皆不稱旨,于是武宗親自為文以祭:“朕居東宮,先生為傅。朕登大寶,先生為輔。朕今南游,先生已矣。嗚呼哀哉!”左右文學侍臣看罷,皆愧嘆不如。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