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憶兒時油布傘

□王曉明
春寒料峭細(xì)雨綿綿,傘最近用的次數(shù)就多了。
中國是最早發(fā)明雨傘的國家,距今已有3000多年歷史,初時被人們稱之為“簦”。古代傘普遍用于官儀,老百姓稱其為“羅傘”。
最初的傘是以羽毛、絲綢等物料制作,自發(fā)明了造紙以后,以紙代替絲制成紙傘。宋時稱綠油紙傘,以后逐步改進(jìn),油紙傘、油布傘、蝙式傘,最后演變成今天我們所使用的各種各樣的傘。
東漢蔡倫造紙后出現(xiàn)了在紙面上涂桐油的油紙傘,油紙傘的歷史距今已有2000年左右。唐代油紙傘已經(jīng)廣泛在民間使用。油布傘的制作歷史大約可追溯到大面積種棉花織棉布的宋代,在《清明上河圖》中有攤販在攤子旁支著一把大的油布傘。油布傘和油紙傘的制作工藝基本相似,只是傘的面料不同,油布傘是一種由涂上熟桐油的布料做成傘面,相較于油紙傘更加結(jié)實(shí)耐用,制成一把油布傘,需經(jīng)12道大工序,88道小工序,從選竹、做傘骨、制作傘柄、車制傘蘆,再到裁布、制作傘衣、糊傘面,工序十分復(fù)雜精細(xì)。
鎮(zhèn)江地處江南,氣候潮濕多雨,制傘業(yè)歷史悠久。上世紀(jì)60年代大西路上就有傘廠的門市部。遇到大雨,姑娘們漂亮的油紙花傘、先生太太們輕便的黑紗布晴雨兩用傘都不頂用。人們普遍用的是黃色油布傘,傘面厚實(shí),毛竹傘骨結(jié)實(shí),雖然笨重一點(diǎn)卻很管用。
童年每逢雨天我都是躲在母親的雨傘里走過深巷石板路。低年級時放學(xué)逢下雨父母會來接,打傘的人在我心目中都是大人。五年級時終于自己撐一把油布傘上學(xué)去,是骨子很硬的那種,傘骨是用筷子一樣粗的竹子做的。傘柄長約1米,連接傘骨的鉸鏈座及傘帽都是木頭做的。傘柄把手有孔,穿繩子可以掛起來。布傘面用桐油刷過好幾遍,黃色的傘面油光光的,一把油布傘的分量不輕,而且撐傘的過程比較費(fèi)勁。新油布傘還好,只要把傘頭抵在墻上手與腰一齊用力就可以撐開。舊傘經(jīng)過風(fēng)吹雨打,油布傘面縮水變硬,被雨水浸濕后傘布易互相吸附粘在一起,需要拿出吃奶的力氣整個身體撲上去用力才能勉強(qiáng)撐開。人小力薄若遇到實(shí)在撐不開,只好向老師、同學(xué)求援一道撐,或者就喊幾聲“大大、大媽”,請過路的大人幫忙。油布傘用過以后,一定要撐開晾干,天晴后再撐在太陽下曬,等干透才可以收起來。否則傘面不但相互粘連還會發(fā)霉,變得灰不溜秋臟兮兮的,撐開時還有一股難聞的味道。油布傘的大小、顏色都相差不大,為了防止彼此間拿錯,許多人家用油漆在自己的傘上作記號或?qū)懮献约业男铡D菚r還有專門修傘的,一把傘至少也要用個五六年,無論是紙傘還是布傘一般破漏處自己想辦法打打補(bǔ)丁,修傘匠主要處理傘骨架的壞損。新式傘桿上裝了彈簧,有毛病更是只能去找修傘匠 ,走街串巷的修傘匠背一個帆布包,包里有一堆七零八碎的物件:線繩螺絲、鉗子刀子、傘骨彈簧、剪刀、鐵絲之類。“修補(bǔ)陽傘、雨傘、套鞋啰”的吆喝聲我現(xiàn)在都還記得。
上世紀(jì)七八十年代后由于鋼骨傘的普及,油紙傘、油布傘等被鋼骨傘、折疊傘取代,于是,油紙傘、油布傘逐漸退出市場,一把傘壞了,大多數(shù)人都是立即去買把新的,修傘人的吆喝聲也很多年沒聽到過了。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