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中爭灘舊事

□ 朱圣福
揚中清末秀才朱寶鎏(字元堃,號悟生)在其《十二月編韻雜字》第四首詩中寫道:“……江湖突漲沙灘,瞧看地方大小。用錢買辦承案,六部通詳價繳。黑心狠口棍徒,硬占強吞溷吵。彼此交鋒打仗,狼煙火炮刀槍。遇有嘴能舌辯,從中排解分框……”詩句所描寫的便是揚中歷史上的爭灘事件。
據(jù)傳,明初揚中的細民洲是中山王徐達的封地,后毗鄰的王家圩田續(xù)漲新灘若干,徐家竟想占為己有,遭到王氏族人的堅決反對。因徐家官大勢大,王氏雖訴諸縣府,結果均是敗訴,最后王家人只得進京告御狀,洪武帝作出了“寧賜爾千擔祿,莫與我細民爭”的決斷。
明代以降,爭灘事件仍時時發(fā)生。
《揚中地名故事》一書中輯錄有《五腐鎮(zhèn)》一文(作者周勇),文中敘寫了武林高手為保衛(wèi)墾民的沙田大戰(zhàn)“江北幫”一事:清朝年間,今三茅街道明華村一帶有五位豪杰,人稱“五虎”。有一年,一伙“江北幫”來搶占沙灘,“五虎”聽到墾民哭訴后,義憤填膺,立即給“江北幫”下帖子。沒幾日,雙方在沙灘旁一頓酣戰(zhàn),“五虎”把“江北幫”一百余人打得落花流水。不甘失敗的“江北幫”回去后四下尋得一位高手。一日,高手騎著毛驢在蔣家橋攔住了“五虎”頭子唐白蓮,唐白蓮不動聲色暗中使勁,將裝有五六百斤土坯的車子繞過毛驢推上了橋。高手一見,吃驚不小,一句話沒說就徑直走了。從此,“江北幫”再也沒來滋事。
1984年編輯的《揚中文史資料》第二輯中有《爭奪沙田的故事》一文,其內(nèi)容是:寶晉洲與永安洲爭奪沙田,學宮洲與留養(yǎng)所意外獲利;大地主杜三明修棧道代寡婦管理沙田,暗度陳倉將雷公新沙四段據(jù)為己有;太平廳與泰興縣為爭奪開沙,私調(diào)水師營武力驅(qū)逐泰興開墾人員;沙棍黃萬太為奪得長旺鄉(xiāng)二墩子江邊接漲的大沙,雇人冒充官員來裁決,被百姓攆得如喪家之犬。
對灘地不僅是明搶,還有暗奪,可謂無所不用其極。
1927年(民國十六年),官民的一起爭灘事件更是鬧得沸沸揚揚,還登上了2月15日的《新聞報》。該報道的題目是《揚中:官民爭灘風潮詳志》,主要內(nèi)容為:
清光緒年間(1875-1908年),雷公嘴外接漲出一片新灘,約300余畝。宣統(tǒng)初年(1909年),新壩鄉(xiāng)鄉(xiāng)董田廷縉兩次出資,呈繳系腳,從鎮(zhèn)江府獲批兩紙執(zhí)照,然后在灘上栽植蘆柴;后又經(jīng)呈準,每年把蘆息撥給樂生洲蒙學堂作辦學經(jīng)費,至事發(fā)時已延續(xù)好多年。1927年年初,揚中縣教育局以教育經(jīng)費匱乏為由,呈請省教育廳,欲將該灘收歸教育局。教育廳諭令揚中縣知事,如該灘無別項糾葛,自可收回管理,要求秉公查明,復候察奪??h署奉令后,未及擬復,即由教育局招佃承租。2月7日,匡某某帶領多名壯漢,雇船數(shù)只前往該灘割蘆,遭到了當?shù)剜l(xiāng)民驅(qū)逐。翌日,匡又隨同承租人郭秉之、顧先知,坐縣署綠呢大轎前往該灘,并令隨去的壯漢搬運已割蘆柴,憤怒的群眾將他們所乘之轎放火燒毀。郭、顧等人面對二百多怒氣沖天的群眾不敢逗留,乘隙倉皇逃走??h署聞訊后,恐釀成風潮,急調(diào)遣縣警鄉(xiāng)干多名,會同當?shù)厮吡棄骸?日,五百余鄉(xiāng)民再次聚集,意欲與郭、顧等人據(jù)理力爭,不料有好事者在午后縱火點燃所堆蘆柴,一時煙霧彌漫,烈焰騰空。由于在場軍警施救及時,僅焚去蘆柴四五百束,價值百余元。水警當場拘捕嫌疑人一名,帶回審訊,終因無憑無據(jù),取保釋放了事。當火起時,郭、顧等人正乘轎前往,中途聞悉火警,恐遭不測,急令折回。10日,縣警察所長王治庵親往調(diào)查,呈縣核辦。官民兩方為爭奪該灘,互不相讓,紛紛具文省廳,呈報經(jīng)過情形……
這是一起典型的官民爭利案例。憑一紙公文,縣署想收回沙灘就收回沙灘,強權凌駕于民生之上,其結果只會迫使受害小民奮起反抗,釀成風潮,造成地方不穩(wěn)定局面。至于后續(xù)情況如何,文中只說“不知伊于胡底”(不知鬧到什么地步為止)。從揚中小地方發(fā)生的事登上大上海的《新聞報》這一點看,此事產(chǎn)生的負面影響一定不小。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