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山四十二代宗師翟志穎

道教圣地茅山

上清宗師翟志穎

元刻本《茅山志》

徽宗敕賜元符萬寧宮 圖:盧政 提供
文/盧政
江南茅山,以道家“第一福地,第八洞天”而聞名天下。中國道教著名的上清派就發(fā)源于此。上清派自晉代第一代宗師魏華存肇始,至元代劉大彬歸并正一道止,共歷四十五代宗師,其中有四位是丹陽籍。而第四個入主上清宗的丹陽人叫翟志穎,世稱觀妙先生。
少入茅山尊名師
翟志穎(?-1276),字同叔,生活在宋末元初的動蕩時代。當時戰(zhàn)爭連綿,民生凋敝,年少的翟志穎迫于生計,出家入茅山。《至順鎮(zhèn)江志》卷十九載:“翟志穎,字同叔,丹陽人,年十三,入華陽洞之西便門,遇道士坐石上,指石壁題名謂曰:‘汝姓名在宗師之列’因顧石壁,失其人。及長,果傳印劍,號觀妙先生。”這一記載頗具神奇色彩。
翟志穎入茅山,拜師學道,潛心修煉。及長,又博覽群經(jīng),研習符箓,道法大進。他在學道途中遇到了一個重要人物,這就是蔣宗瑛(1202-1281)宗師。
蔣宗瑛是毗陵人,號沖妙先生,又號玉海仙人,為上清派第三十八代宗師,他也是丹陽籍高道湯志道的弟子。
蔣宗瑛幼習儒業(yè),期望科舉入仕,然不如愿;而長則云游四方,寄情山水之勝。嘗居吳越金庭山兩年,于石壁間得《登真隱訣》,遂攜書至茅山,從湯志道修行。其善符箓法,凡祈禱輒應。宋理宗時,奉召入朝廷,行法禱晴,頗稱“靈驗”,因得賜錢十萬緡修繕宮觀。元軍南下,宋室傾危,蔣宗瑛乃托疾出游,至廬山,過天目山,而往來永嘉形勝之間。元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詔令入京師大都,未幾而卒。宗瑛對上清經(jīng)法研究尤深,曾注《大洞玉經(jīng)》十六卷傳行于世,又??薄渡锨宕蠖凑娼?jīng)》。曾傳大洞經(jīng)法于杜道堅。
翟志穎慕蔣宗瑛之道法精深,曾親到浙江永嘉迎他還茅山,尊為恩師,從此道法大進。劉大彬《茅山志》稱翟志穎:“清容慈儉,唯道是從,始自永嘉迎玉海度師還山。”由于翟志穎舉止謙遜,容貌慈儉,唯道是從,聲望日隆,終于在咸淳年間執(zhí)掌茅山印劍,繼四十一代宗師王志心后嗣上清宗師,是為四十二代。
主持修宮復名碑
翟志穎初任宗師之時,茅山宮觀建筑大都破舊不堪,古跡毀損嚴重。南宋咸淳七年(1271),翟志穎決定修繕元符萬寧宮,并重建《茅山元符萬寧宮記》碑刻。
元符萬寧宮在茅山積金峰南腰處,此地幽洞密集,怪石林立,山水秀美,風光迷人,是福地之中的福地;梁代天監(jiān)年間,著名高道陶弘景曾結廬于此“龍池”之旁修煉;唐代至德年間,此地建火浣宮;宋代景德年間,來自丹陽的煉師張紹英廬居于此,辟谷修煉,天圣三年(1025),賜名延真庵,五年(1027)改建成天圣觀,并由張紹英住持。嘉佑年間,又有蜀人王略修煉于此;仁宗時,茅山上清派第二十五代宗師劉混康,曾筑潛神庵于此修習上清道法。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劉混康名聲大噪。元佑元年(1086),哲宗趙煦皇后孟氏誤吞尖針于喉中,醫(yī)莫能出,時劉混康聞之,飄然進京入宮,用茅山道教秘傳符箓與丹藥催吐,使孟太后吐出尖針,哲宗龍顏大悅,賜劉混康為“洞元通妙法師”,又招住京城上清儲祥宮,并于紹圣四年(1097),在茅山其所居始建元符觀,供其修道煉法。
歷時九載元符觀成,時為崇寧五年(1106 ),徽宗敕賜“元符萬寧宮”。其時建筑壯觀,規(guī)模宏大,殿宇層層而上,房舍院院相連,金碧輝煌,氣勢雄偉。前是睹星門,正中有天寧萬福殿,以祀皇帝本命星宿神像,西廡飛天法輪殿,以藏朝廷恩賜茅山之道經(jīng);又有寶委箓殿、北極閣、九層臺、宗壇祠、句曲山神祠、廣濟龍王祠、本宮神護圣侯祠、本宮二使者靈佑靈護侯祠,以及眾多的神堂、齋房、道院等,后面是劉混康早年所筑潛神庵。所謂“總四百余間。高明杰大,工盡其技。”時徽宗還敕江寧府發(fā)兵二百人,供元符宮及茅山其他道教宮觀巡邏灑掃,專立兵營拱辰寨駐防保衛(wèi),可謂盛極一時。
可惜在南宋高宗建炎年間,此宮毀于盜火。 不久又得高宗敕賜重建,工竣并御書宮額。寧宗嘉定五年(1212),又修復擴建。理宗時期(1225-1264),皇帝親賜茅山三十八代宗師蔣宗瑛修繕宮內(nèi)“上清宗壇”,且御書“上清宗壇”碑與圣德、仁佑、景福萬年三殿額。
到了翟志穎接任宗師之時,元符宮觀建筑有的已破舊,古跡許多已毀損。此時作為一山之主的翟志穎,義無反顧地承擔起修復重任,先修繕元符萬寧宮,并重建《茅山元符萬寧宮記》碑刻。該碑原由北宋尚書左丞蔡卞撰文,宋徽宗親自題額,于大觀元年(1107)二月,由二十六代宗師笪凈之豎石刻建。它是茅山道教在北宋時輝煌興盛的象征,彌足珍貴。然而經(jīng)歷一百六十多年的風雨剝蝕后,此碑已毀損,令人嘆惜。
翟志穎籌集資金,招募工匠,經(jīng)過一番準備,于南宋咸淳七年(1271)正式動工修復。先修繕了宮觀,又精選碑石,將《茅山元符萬寧宮記》原文勒刻于石,并續(xù)上后記,總計1434字。碑中文稱:“大觀元年二月十五日,特賜守靜凝和法師、上清經(jīng)錄二十六代嗣教宗師、充住持元符萬寧宮事,臣笞一凈之謹題。咸淳七年、歲次辛未、二月旦日、賜紫觀妙大師、劫差茅山上清經(jīng)錄四十二代嗣教宗師、管轄元符萬寧官事、臣翟志穎重立石。”
翟志穎恢復了這塊著名的碑刻,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到了元代,劉大彬?qū)⒋吮氖杖搿睹┥街尽肪矶?,為以后專家學者研究元符萬寧宮保留了一份重要資料。
拓擴重建萬壽臺
咸淳八年(1272),翟志穎又辦了一件值得稱道的大事,即重建元符萬寧宮萬壽臺。
萬壽臺又稱祖壇,是宋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知宮賀從道“舍衣缽”所建。原臺基礎低隘,又居山崖之下,年長圮廢。翟志穎早就謀劃重建之。經(jīng)過周密勘察設計,并募信緣籌得資金,工程順利動工。經(jīng)過緊張的施工,工程于咸淳八年十月竣工。該工程增其舊制,拓展擴建,使新萬壽臺“東西十五丈,南北五丈”,并“重新建立皇壇一座,并疏二池,映帶左右,安鎮(zhèn)國祚朝禮”。元符萬寧宮配以擴建的萬壽臺,更顯得氣勢宏闊,蔚為壯觀。
翟志穎為茅山道觀建設作出的這一重大貢獻,在很長一段時間一直不為人所知,許多文獻也不記載。甚至連萬壽臺這一重要建筑的創(chuàng)建年代,歷史沿革等情況老志書也漏載,故而一直是茅山道教建筑歷史之謎。直到二十世紀九十年代一次偶然的發(fā)現(xiàn),這段歷史才又為人所知。
1992年10月5日,茅山道院在修復元符宮萬壽臺時,意外地從臺基中間石板下掘得兩塊石碑。其中一塊高60公分,寬70公分,厚9公分,碑文排列整齊,書刻工整,有文字181個。記載了萬壽臺創(chuàng)建年代與營造者姓名,以及毀壞又復修的過程,最后文字云:“歲皇宋咸淳八年太歲壬申十月丙戌朔觀妙大師勅差茅山上清經(jīng)箓四十二代嗣教宗師管轄元符萬寧宮事臣翟志穎謹題。”原來這就是翟志穎當年在萬壽臺完工后撰文所立之碑。該碑在明萬歷十九年(1519)再次重修萬壽臺時與另一塊新碑同時被埋入臺基石板下,歷時達401年,至此才重見天日。現(xiàn)珍藏于元符宮內(nèi),成了茅山道院的重要文物,更是研究元符宮萬壽臺歷史以及茅山道教活動的珍貴資料。
觀妙先生后人贊
至元十三年(1276),亦即宋德佑二年,南宋朝廷已處在風雨飄搖之中。正月,宋廷奉表投降,張世杰諸將率軍撤離臨安,南宋大勢已去;二月,宋將夏貴以淮西三府六州三十六縣降元;三月,元丞相伯顏虜宋全太后,恭帝顯等北歸,留諸將平定南方……面對山河破碎國家亡之慘景,一直以大宋臣民自居的翟志穎悲不自勝,憂郁成疾,一臥不起,于六月二十四日羽化,謚“觀妙先生”。
后人評價翟公曰:“清容慈儉,唯道是從”。劉大彬在《茅山志》中贊之曰:“華陽之洞,壁以玄瓊。千歲一開,列見仙名。仙之為道,有化無進。人躬火傳,我返真極。”當代學者潘一德在《茅山道教簡史》中稱:“元朝有四位宗師傳承上清法嗣,他們是翟志穎、許道杞、王道孟、劉大彬。其中翟志穎是入元后第一代宗師。茅山宗尊為第四十二代宗師。”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