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米巧炊”的媽媽
文/李金坤
媽媽雖然離開我們近30年了,但她勤勞樸素的精神品格、勤儉持家的傳統(tǒng)美德,尤其是“無米巧炊”的慈母形象,一直銘刻于我們兄妹四人的心中,給我們以精神的鼓舞、激勵與鞭策。
在上世紀(jì)五十、六十年代國家經(jīng)濟甚為困難的大環(huán)境影響下,農(nóng)民的生活狀況極其艱難。因此,我們家六口人吃飯便成了最大的問題。為了讓全家人能夠活下來,媽媽就在家前屋后有限的自留地上動腦筋、想辦法。譬如多種南瓜與紅薯等。在種南瓜方面,母親特有經(jīng)驗。首先是選擇籽粒飽滿個大的優(yōu)質(zhì)南瓜種,將其播入土質(zhì)肥美的苗圃里,再撒一層草灰作為面肥。這樣,育出的南瓜秧就很壯實,不但成活率高,而且容易發(fā)稞分蘗。接著,將南瓜秧植入填以農(nóng)家肥的秧坑里。待到瓜秧放藤開花時,就在開雌花藤蔓的上部再壓上一塊草泥或雞屎灰等,增加其養(yǎng)料,使南瓜長大。同時,將雄花粉傳至雌花蕊上,以便提高成瓜率。當(dāng)然這些給雌南瓜花蕊授粉的活兒,就由我們孩子做了。媽媽還為此自編了一首南瓜對花歌教我們唱道:“番瓜(即南瓜)花,番瓜花。公花對母花,一對一個大番瓜。”語言通俗而形象,既有勞動的歡樂,又有生活的情趣,不失為世界上最美妙動聽的勞動歌謠,折射出媽媽不畏困境的樂觀主義精神。在南瓜田里,媽媽還套種了不少烏豇豆,互不影響生長,一舉兩得。到了南瓜收獲的季節(jié),一個個枕頭形、墩子形形態(tài)各異的南瓜結(jié)滿了田間,活像一個個小孩橫七豎八地睡在地里一樣,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路人無不駐足嘆賞、嘖嘖稱羨。媽媽在食用南瓜方面,也動足了腦筋。例如煮南瓜飯、南瓜粥、將烏豇豆與南瓜塊合炒(既當(dāng)菜又當(dāng)飯)、炒南瓜絲,還將南瓜刨絲曬干以作備用等等。俗話說: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然而,勤勞智慧的媽媽,卻為我們?nèi)易龀隽穗m無米卻有味的南瓜飲食與菜肴,從而使苦澀的生活平添了一分亮色。
南瓜豐收,南瓜子也就很多。因此,媽媽就常常炒一些,用小布口袋裝好,這樣就不易散熱,使瓜子保持飽滿狀,有賣相,好出手,多得錢。這提籃小賣的事,媽媽就交給讀小學(xué)的我來做。一旁的父親則特地囑咐我,要到街上茶館里去賣,客人邊吃瓜子邊喝茶,這樣瓜子就好賣了。果真如此,我每次都能賣個一二百盅,兩分錢一盅,有三四塊錢的收獲。然后,我再按照媽媽的吩咐,順便買些油鹽醬醋回去。
說起媽媽的巧手,不能不提及她的一項至今令我們自豪與驕傲的偉大“發(fā)明”,即“蓑衣團子”。在那甕無儲糧、鍋蓋常閉的艱難歲月,媽媽為了讓我們盡量少挨餓且有口味,就想到了一種巧吃紅花草(學(xué)名“紫云英”,俗稱“和活郎”)的方法。即先把擇好的紅花草用開水燙一下,然后切細(xì)擠掉大部分水分,和些適量鹽,搓捏成團子,再滾上一層薄薄的米粉,這就像給原來那綠色的紅花草團穿上了一件白色的蓑衣一樣。最后蒸熟后即可食用。其造型之質(zhì)樸,味道之鮮美,使得半個世紀(jì)之后仍然令人記憶猶新、滋味悠長。當(dāng)時,作為孩子的我們,每當(dāng)看到媽媽微笑著端上熱氣騰騰的“蓑衣團子”時,真是吃的滿心開花、津津有味。“蓑衣團子”啊,你豈止是普通的團子,你分明是生命的救星、慈母的智慧、珍貴的回憶??!
回憶媽媽一系列“無米巧炊”往事,我忽然想到了一句話:艱難出智慧。媽媽不為艱難所困,“無米巧炊”,渡過難關(guān),使我們?nèi)野踩粺o恙。
“無米巧炊”,這是媽媽留給我們智慧克難的寶貴精神財富。感謝媽媽,恒銘母恩!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