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勝跡寶華山

隆昌寺大雄寶殿

寶華山敕賜慧居寺圖

護國圣化隆昌寺

見月和尚文保碑簡介 圖:許家根 提供
文/許家根
寶華山林麓之美,峰巒之秀,洞壑之深,煙霞之勝,號稱名山四大奇秀。山間常年云霧縹緲,景色優(yōu)美,特別是盛夏季節(jié),氣候宜人,為江南避暑佳境。
律宗第一山名號
寶華山,三十六座山峰拱衛(wèi),山勢崛起而中凹,隆昌寺坐落在山峰中。三十六座山峰,形似三十六片蓮花瓣,寺若蓮房端坐其中,形若蓮花,故有華山之稱,俗呼花山。為別西岳華山,稱大華山。南朝梁代高僧寶志登山結(jié)庵,講經(jīng)傳教,為彰其開山之功,遂改名寶華山。
寶華山隆昌寺,梁天監(jiān)元年(502),高僧寶志和尚在山結(jié)庵修持,弘揚戒律,梁武帝尊寶志為大師。庵內(nèi)香火大盛,聲名顯赫,連當(dāng)時西域僧侶也敬仰寶華山,不遠(yuǎn)千里來此修行。
明嘉靖年間,高僧普照慕名來寶華山訪跡尋址,步寶志和尚再度結(jié)庵,構(gòu)廬而居?!秾毴A山志》記載:“普照乃斷其臂以祭虎,世人深感其誠,紛來膜拜”,寶華山又一度為佛教矚目。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妙峰禪師得明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資助,師峨眉、清涼、普陀三山,于庵內(nèi)液銅造銅殿一座,文殊、普賢無梁殿兩座。神宗賜額“護國圣化隆昌寺”。
明崇禎年間,南山宗律祖僧三昧(寂光)定居寶華山隆昌寺,大修寺宇,設(shè)戒壇。改建山門,結(jié)“千華社”,興建殿、樓、堂、臺、庵、院等,俗稱九百九十九間半。隆昌寺興盛,四方僧眾紛至沓來,寺廟日供萬人食宿。由此,隆昌寺名聲大振,海內(nèi)播揚,三昧和尚被尊稱為千華第一代祖(席)。
第二代祖見月(讀體)律師,慕三昧之名,來到隆昌寺,師從三昧,勤修苦練,大膽講經(jīng)析義,博得僧眾嘆服。繼席后,以十誓勵眾,共同遵行。《乾隆句容縣志》卷第十云:“昧師高足為見月尊者,見公以優(yōu)婆離后身現(xiàn)身震旦,宏闡佛法,稱極盛焉,而茲山之名乃大著。”見月和尚重建大殿群樓,改建木戒壇為石戒壇,依律傳戒,結(jié)界安居,成為最有影響的佛教律宗傳戒道場,寶華山被尊稱為“律宗第一山”。
雍正十一年(1733)四月至十二年(1734)四月,隆昌寺僧福聚,應(yīng)召在北京愍忠寺受皇戒,開皇壇傳戒?!秾毴A山志》記載:雍正皇帝欲賜僧人一千五百眾在皇都北京受皇戒。雍正皇帝諭和碩莊親王,寄信與江南總督,令其“將大寶華山住持福聚送赴來京,其放戒所需執(zhí)事之僧人,即著福聚揀選……再著福聚將放皇戒之意傳布。”雍正皇帝親見寶華山120名執(zhí)事僧,福聚被尊為法源寺、即愍忠寺第一代律祖。寶華山隆昌寺列為全國傳戒名寺,佛教律宗第一道場。光緒二十六年(1900)開戒壇,受戒僧尼來自全國各地,以及日本、印度、泰國、緬甸等國共1200余人。隆昌寺每年春冬傳戒,國內(nèi)外僧尼皆紛至沓來。《寶華山志》記云:見月大師“開戒七十余期”,受戒弟子遍于海內(nèi)外。凡取得隆昌寺戒牒者,至全國名山古剎都受到熱忱接待。
皇帝留跡寶華山
寶華山文物古跡頗多,《寶華山志》記載,康熙、乾隆留下很多遺跡在寶華山隆昌寺。
康熙四十二年(1703),康熙皇帝賜御書“慧居寺”三大字寺額??滴跛氖哪辏?705),作詩《將游華山以欲雨未往》一首??滴跛氖辏?707),康熙皇帝幸寶華山。為銅殿御書“蓮界云香”、戒壇御書“精持梵戒”匾額;賜金字《心經(jīng)》一卷、《淵鑑齋法帖》一部、御書“金扇”一柄于隆昌寺。
乾隆十六年(1751)三月二十八日,乾隆皇帝首次幸寶華山,作詩一首;為大雄殿御書“光明法界”、銅殿“寶綱常新”、戒壇“精進正覺”匾額。作聯(lián)句:“地控秣陵金殿香浮華鬘動;山蟠句曲石壇月朗戒珠圓。”賜金剛經(jīng)寶塔、心經(jīng)寶塔、觀音圣像墨刻于隆昌寺。
乾隆十八年(1753)十二月初八日,賜御刻《三希堂石渠法帖》全部(計四函三十二冊)。二十二年(1757)三月十六日,乾隆第二次幸寶華山,作詩一首;賜觀音圣像、御書“福”字墨刻,恩賜“朝珠”一掛、荷包四枚、鼻煙一瓶。
二十七年(1762)三月二十三日,乾隆第三次幸寶華山。為隆昌寺賜御書“南無阿彌陀佛”六字;二十四日,欽賜御書石刻《法華經(jīng)》一部、藏香二束、哈達香一包。二十六日頂謝天恩,御賜荷包一枚,并作詩一首。三十年(1765)三月初三日,乾隆四幸寶華山。恩賜石刻“黃龍佛像”一軸、藏香八束、哈達香四封,作詩一首。五月二十二日,頒賜“福”字一張。
三十三年(1768)、三十四年(1769)、三十六年(1771)、三十八年(1773)、三十九年(1774)、四十一年(1776)、四十三年(1778),乾隆皇帝分別御賜石刻“梅花”一軸、《華嚴(yán)字母考證》一卷、《番譯名義集正訛》一部、石刻《淳化閣法帖》一部、《欽定同文韻統(tǒng)》八卷、《滿漢蒙古西番合璧大藏全呪》一部、石刻“羅漢”十六張、《維摩所說大乘經(jīng)》三卷、《救護日食經(jīng)》一卷。
四十五年(1780)三月二十四日,乾隆第五次幸寶華。作詩一首。八月二十二日,御賜“佛前五供三分”。四十九年(1784)閏三月十三日,乾隆第六次幸寶華。恩賜“婆羅樹”一張、《蘭亭圖》一卷、《無量壽經(jīng)》一函(二卷)、“如意”二柄,作詩一首。
江南勝跡寶華山
銅殿,在隆昌寺內(nèi)大雄寶殿右上方,明萬歷三十三年,神宗生母慈圣皇太后捐金兩千,以勵其成。銅殿外形如樓閣式,結(jié)構(gòu)精巧,雕刻細(xì)膩。銅殿高7.67米,闊5米,深4.5米。梁、棟、櫨、櫥、窗、瓦、屏、楹,均為鑄銅,后壁嵌長約1米、寬約0.3米銅一方,故名銅殿。銅殿供觀音大士于殿中,四壁刻畫有如來諸菩薩,及帝、釋、天、人像。殿前丹墀石欄圍護,有石階上下。清康熙四十六年,康熙帝為銅殿題寫匾額“蓮界云香”。乾隆十六年,乾隆帝南巡亦題匾“寶綱常新”。
無梁殿,分立于銅殿左右,建筑形制相同。無梁殿為單檐歇山頂,兩層各三間為樓閣式。長7.6米,寬5.6米。《寶華山志》記載,其高為三丈二寸,與銅殿同時建造。磚石結(jié)構(gòu),無梁無柱,不用寸木。外形仿木質(zhì)結(jié)構(gòu),內(nèi)部純系磚壘拱券,殿堂磚雕,成拱券形,以磚券代替橫梁,內(nèi)部較簡單。除券洞外,前后檐墻、兩山墻砌法均較精致,出檐短,起翹低。殿的內(nèi)樓砌石階梯各十七級,寬0.6米,僅能容一人上下。下層有一門二窗,皆呈圓拱形,門窗頭上雕刻云紋和二龍戲珠等。上層與下層同,門的兩邊各有一長方形的窗,內(nèi)為毬文格眼,以磚制成。
寶華山戒公池,乃神池,位于隆昌寺前,是寺院的主要水源。池水因得山泉不斷滲入補充,水量充盈,且水位穩(wěn)定,大旱不涸,久雨不盈。池中有一怪石突出水面,形似象鼻,故名象鼻石。傳說它能隨池水長縮,水盈則長,水落則縮?!秾毴A山志》記曰:戒公者,潭龍與江神,感三昧律祖戒德,特來護戒,神號慈彰、私威。三昧律祖以戒公呼之,潭龍、江神遂潛入枯澗之隙,流痕漸深,潴而成池,謂戒公池。李京《山記》云:“寺門石池伏流地中,朱魚成群,投食爭啖。坐觀林木翳然,有濠濮間想。今繚亦短垣,日飲戒子千余指。”李京描述的戒公池,閑適脫俗。戒公池的水,每天至少要有一百多人飲用。王概描述戒公池詩曰:“朱魚唼呷緣沈沈,池面松花卷夕陰??臀吹介T先見影,僧因洗缽就觀心。四時不竭通江脈,三伏猶寒瞰水禽。茗粥備來兼澣濯,直將萬指供禪林。”
寶華山位于句容市西北部,屬寧鎮(zhèn)山脈,其主峰大華山海拔437.2米,為句容市境內(nèi)最高峰。《隆昌寺》銘曰:乃有寶華,圣僧所營。眾山環(huán)合,衛(wèi)基如城。千巖云氣,萬壑鐘聲。式隆且昌,懋實鴻名。《乾隆句容縣志》云:寶華山“如靈谷之松麓、弘濟之江峰、棲霞之巖壁、天界之林阜……然山峻路窅,白石磊塊,星隕棋置,歷奧而衍,浮埃斷減,巒嶂為城,群峭摩天,夐絕人封,斯亦凈名勝境,不讓諸剎。”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