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六下江南留痕跡

《康熙南巡圖》渡江到金山

《寶華山志》,康熙帝賜“慧居寺”寺額

康熙皇帝像 圖:許家根 提供

《丹徒縣志》記載康熙帝南巡詩文
文/許家根
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1684)、二十八年(1689)、三十八年(1699)、四十二年(1703)、四十四年(1705)、四十六年(1707)六下江南,給古城留下了記憶。
揚(yáng)子江的感慨
康熙皇帝南巡從揚(yáng)州儀征渡揚(yáng)子江至鎮(zhèn)江,見揚(yáng)子江如此廣闊,作《由儀征乘巨艦至京口》詩一首,云:“長江萬里開鴻蒙,高檣巨楫乘艨艟。儀真京口路百里,掛帆瞬息凌長風(fēng)。汀蘆洲樹看歷歷,波恬浪闊光瀜瀜。遄流直下入滄海,遠(yuǎn)源上與岷峨通。山川斷續(xù)合云霧,日月照耀浮虛空。舟行迅速疾飛駛,恍聞?chuàng)艄鸟T夷宮。柂樓高據(jù)極觀眺,奇縱豁達(dá)舒心胸。年來江漢罷桴鼓,河海清晏絕戰(zhàn)攻。舳艫閑系沙岸側(cè),水師卷甲懸長弓。羽葆南巡渡揚(yáng)子,居安更念艱難功。”長江萬里之壯觀,“河海清晏”,“水師卷甲懸長弓”,作為一國之君的康熙皇帝,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慨那是當(dāng)然的了。
康熙皇帝又作《長江靜浪歌》詩云:“傳來江勢最兇險(xiǎn),萬里長流湍瀲滟。蔥嶺分派自岷山,江漢黑水界蜀陜。逶迤東注百川歸,縈帶如駛經(jīng)諸磯。風(fēng)波云霧全渺渺,群峰屼立暝煙微。鐵鎖橫江原氣怯,投鞭斷流借蓋威。未若自然順天意,無怠無荒廣川濟(jì)。利涉須憑正剛?cè)幔掷砣囎髦蹡?。仁者如斯稱水德,治人御事先光霽。最喜長江能容物,更羨長江有寬厲。每度無險(xiǎn)浪且平,登臨慷慨古今情。未卜始終概難信,愿言永靜勿紛更。”這首詩,康熙皇帝除了描寫長江源流的狀況,更是感嘆大江之兇險(xiǎn),思緒萬千。“每度無險(xiǎn)浪且平”,多么地希望天下平安和祥和啊。
康熙皇帝還作了《渡揚(yáng)子江》《登金山望長江》《自江寧至京口》《自鎮(zhèn)江至江寧》《自龍?zhí)队脩?zhàn)艦頃刻至金山》等詩章。在《操舟說》一文中寫道:“朕南巡江淮間,見操舟者茍備之豫,而持之慎矣。”“乘國者,其如乘航乎?航安則民安矣!”《操舟說》明確操舟之茍備的重要?!恫僦壅f》一文,張玉書奉敕書,由京口副都統(tǒng)張思恭勒石。
盛贊金山焦山
康熙皇帝南巡駐蹕金山焦山,對金山焦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金山》《焦山》《金山江天寺》《駐蹕金山》、《金山寺月夜》《金山望雨》《登焦山》《望焦山念己巳曾登其上》等詩。康熙皇帝在《金山》(并序)中贊曰:
“金山,在大江中,南眺潤州,北臨瓜步。登陟其上,縱目千里,泱泱乎大觀也。朕率扈從諸臣?xì)v覽諸勝,江山之秀,未有逾於此者。一覽江天勝,東南勢盡收。帆檣來極浦,臺(tái)榭起中流。路出丹崖上,煙同碧漢浮。登臨豁心目,浩蕩俯滄洲。”
作《登焦山》七絕:“風(fēng)帆戰(zhàn)艦入沙洲,不動(dòng)云煙一豫游。只見晴光安水面,潮聲靜里卷潭湫。”亦是對大江的贊嘆。
康熙皇帝登妙高臺(tái)遠(yuǎn)眺,大江、山、沙洲、樹木、波濤等等,盡收眼底,作《妙高臺(tái)》五律一首,由此抒發(fā)自己的情感:“臺(tái)高絕眾鳥,臨眺暢清襟。渺渺沙洲樹,青青遠(yuǎn)岸岑。波濤巖下接,洞壑檻邊深。江水明如鏡,彌徵天地心。”
康熙皇帝還撰寫了《試中泠泉》《妙高臺(tái)》《長江夜月》《山中晚霽》《中泠泉》等詩。在《見龍行》(并序)中寫道:“四月三十日,駐蹕金山。是日申刻,無風(fēng)雷,惟細(xì)雨一陣,既過而西南現(xiàn)龍,橫亙數(shù)十丈,宛轉(zhuǎn)移時(shí),遂入云端。問及土人,非起蛟也,名為龍,見以為祥瑞等語,朕亦不以為異,故援筆漫成《見龍行》,以示隨侍。”康熙皇帝故作詩寫下《見龍行》:“在田在天連二五,純陽變化參吞吐。非如起蛟壞田廬,又非密霧傷園圃。云端前后發(fā)祥光,逶迤上下行有矩。而乘六龍以御天,不違施德普時(shí)雨。有亢有悔有虧盈,首出庶物用精明。大哉龍德從其類,發(fā)揮純粹須經(jīng)營。長江一派何泱漭,素波萬里盡澄泓。象震凌云敦元?dú)猓招骂櫿溚鏌o聲。”
古城處處留痕
康熙皇帝描寫《鐵甕城》:“萬里晴江擁舳艫,高城鐵甕接康衢。遺銘欲探華陽跡,舊宅難尋海岳圖。半面煙嵐雄北固,一方形勢控東吳。龍舟漫道巡行盛,多恐深居政未敷。”
《竹林禪院在潤州城南竹徑數(shù)里》:“一徑入深竹,數(shù)里來上方。叢生巖磴密,枝拂云煙長。華旗出林際,芝蓋停三陽。颯颯吹霜風(fēng),碧葉紛翱翔。山齋頗幽寂,萬籟含虛光。觸物感予懷,歌彼淇澳章。”
康熙三十八年康熙皇帝南巡,“上南巡,玉書迎駕。”康熙皇帝在鎮(zhèn)江登門看望了張玉書??滴趸实塾?ldquo;光輔”,御碑“金山月夜”詩賜張玉書。還賜張玉書《大學(xué)士張玉書挽詩》:“文章末齒秉絲綸,舊德凝承近紫宸。瀚海天山同正略,江干河道與嘗新。表賢未及身先沒,頤養(yǎng)空談夢后湮。揮淚長歔嘆佐斗,從來傷痛肅雍臣。”賜張玉書葬丹陽尤區(qū)村。此等,皆是對張玉書的功績肯定和表彰。
康熙皇帝在《南巡筆記》中寫道:“二十四日,將由儀真幸江寧府,忽遇順風(fēng),可以速達(dá)京口,遂乘沙船順流而下,波恬浪靜,瞬息七十里。沙船,江中戰(zhàn)艦也。自岳州長沙用兵以來,多得其力。今河海清晏,當(dāng)時(shí)戰(zhàn)具僅供渡江之用。然安不忘危,朕于此時(shí),未嘗不念艱難用武之際。次早登金山,孤巒隱岫,屹峙大江中。飛閣流丹,金碧照灼。更有一峰離立,曰:‘善才石’。郭璞墓在其西。上有妙高臺(tái)、留云亭、朝陽洞。下有中泠水,稱‘天下第一泉’。朕率扈從諸臣,一一探眺,縱目千里。題‘江天一覽’四字,并賦二詩。竹林禪院,在鎮(zhèn)江府城南五里,曲徑逶迤,茂林修竹,高者四五丈,大者圍尺。青葉碧枝,隱森崖谷,實(shí)北地之所未有。”康熙皇帝寫作、親臨古城的這些古跡,基本都還存在,足以見證。
古寺留下匾額
金山寺,自康熙皇帝于康熙二十三年始下江南,先后駐蹕。除以上詩文外,還賜有御匾:“江山壯觀”、“水天清映”、“江天寺”、“動(dòng)靜萬古”、“江天一覽”、“松風(fēng)石”、“云峰”、“祗樹”。賜御聯(lián):“能使無風(fēng)浪,常存得安靜。”“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溪云初起日沉閣,山雨欲來風(fēng)滿樓。”“孤云自往心同遠(yuǎn),皓月當(dāng)空性本圓。”
康熙皇帝賜文、賜詩、賜匾、賜額等大多勒石。留在金山的碑刻有“操舟說”、“金山江天禪寺碑”、“江天一覽”、“金山江天寺”、“恭侍皇太后駕臨金山記”、“金山月夜”詩(康熙三十八年,賜大學(xué)士張玉書)、“登金山望長江”詩、“長江靜波歌”詩等等。留存焦山的御匾有“定慧寺”、“香林”、“法云慧日”、“山高水長”。御碑有“般若波羅密多心經(jīng)”。留存北固山、竹林寺、超岸寺、宗澤祠、八公洞、張玉書宅等的御匾有“寶晉遺蹤”、“竹林寺”、“超岸寺”、“八公洞”、“忠盡永昭”、“松蔭堂”、“光輔”,以及御碑:“竹賦”詩、“竹林詩”。
紹隆寺,坐落在五峰山第四峰南麓。約建于唐代。明萬歷四十四年(1616)重修,曾名“蓮覺寺”??滴醵辏滴趸实凼状文涎?,親臨五峰山,賜紹隆寺為金山下院??滴跞四辏滴趸实塾刹芤轳{第三次南巡時(shí),為紹隆寺題“靈覺寶寺”匾額,賜銅昆盧佛像、銅觀音像、藏經(jīng)等物。
超岸寺,康熙三十八年,賜額今名。
隆昌寺,原名千華寺,又叫千華社。掩映于寶華山中,如花之含萼,蓮之有房。明萬歷三十三年(1605),神宗親題“護(hù)國圣華隆昌寺”額,遂有隆昌寺之名。清康熙四十二年,康熙皇帝第四次南巡,御賜“慧居寺”額。康熙四十四年,康熙皇帝第五次南巡,御賜《將游華山以欲雨未望》詩一首:“欲向青山澗壑行,春云又變曉陰輕。勾陳不遣驚禪定,恐礙林間碧草生。”
寶華山文物古跡頗多,建有康熙皇帝的御碑亭。銅殿,位于大雄寶殿右上方。康熙四十六年,康熙皇帝第六次南巡再登寶華山,恩賜御書匾額。賜銅殿“蓮界云香”額,戒壇“精持梵戒”額。賜御書《金字心經(jīng)》一卷、《淵鑑齋法帖》一部、“御書金扇”一柄。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