鎮(zhèn)江市區(qū)的黑橋

文/圖 曹樹高
在鎮(zhèn)江市區(qū)有座黑橋,給我的印象極深。她既是一座橋,也是一個地理概念,一般是指這座橋及其周邊地區(qū)。如今,這座橋已穿越100多年,她也見證著100多年來中國社會的變遷和中國社會的進步、經(jīng)濟的發(fā)展,更是見證著鎮(zhèn)江一個多世紀來的變化。
黑橋老而彌堅,是古老鎮(zhèn)江城市100多年來變化的見證者。她是隨著滬寧鐵路的建設,為了方便鐵路兩邊的老百姓出行而建的配套工程。滬寧鐵路的建設,要追溯到19世紀中國那個屈辱的年代。英國人打到南京后,又在鎮(zhèn)江建立領事館。為了更加快捷便利,開始想要在上海南京兩地建設鐵路。最初在清朝同治二年(1863)9月,英、法、美三國領事照會江蘇巡撫李鴻章,提出建設上海到蘇州的鐵路,這一提議被李鴻章拒絕。1894年,張之洞任兩江總督,作為洋務運動首領之一,張之洞對修筑鐵路十分感興趣,多次上奏朝廷提議修筑滬寧鐵路。經(jīng)多方協(xié)調(diào),光緒二十九年(1903年5月)才完成協(xié)議。清光緒三十年(1904),滬寧鐵路動工建設,全線分4個工段實施,即上海至蘇州、蘇州至常州、常州至鎮(zhèn)江、鎮(zhèn)江至南京,4個工段同時開工建設。
鎮(zhèn)江素有城市山林之稱,山岡連綿起伏。滬寧鐵路途經(jīng)鎮(zhèn)江市區(qū)時,必然要穿越山岡。鐵路穿越寶蓋山、風車山一帶,路基鐵軌就得向下開挖,這樣一來鐵路就把兩邊分隔開來,嚴重影響鐵路兩邊老百姓來往交流。因此,在鐵路上方架設橋梁是形勢需要,也是老百姓的呼聲,黑橋由此而誕生。架設的橋梁是用的鋼筋混凝土,也就是老百姓通常說的水泥橋。
滬寧鐵路歷經(jīng)4年時間建設,于清光緒三十四年(1908)4月1日建成通車,每天并開行6對列車。
起初,黑橋是座水泥橋并沒有名稱,由于當時火車所用燃料是煤炭,黑色的煙霧天天熏烤著橋身,時間一長水泥橋就被熏黑。人們自然而然地就稱這橋為黑橋了,直到現(xiàn)在橋的下面仍可看出被煤煙熏黑的樣子。
黑橋建成之后,給鐵路兩邊的老百姓帶來了便利,也方便鐵路兩邊人們來往交流,特別是橋梁是通往風車山崇實女中的必經(jīng)之路,為家長和學生打開了方便之路。再加上鐵路南面與北面的山巷、寶蓋路相通,橋的兩邊又成了商家店鋪、小販買賣云集的地方,從早到晚都能聽到買賣的吆喝聲。
我曾在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美國女作家賽珍珠自傳中看到這樣描述鎮(zhèn)江:“站在山頭可以俯瞰北面大江和整個市容,那灰瓦銜接的屋頂,就像魚背一樣,一個緊挨一個,覆蓋著整個城市。南面是海拔不高的群山,還有那花園似的迷人的山谷和竹林。”這位曾在鎮(zhèn)江登云山居住過10多年的美國女作家對鎮(zhèn)江充滿著情感,她的童年幾乎就在這兒度過。她喜歡到黑橋邊走走逛逛,買點小吃,尤其喜歡黑橋邊那個燒餅攤子,那里的芝麻燒餅特別酥香。童年的味道,成了賽珍珠永久的惦念,即使在她生命的最后,病榻上的她仍用微弱的聲音輕輕地說道:“黑橋的燒餅,多想再吃一塊啊。”
滬寧鐵路通車后,許多老百姓為了目睹火車呼嘯而過的情景,常常專門跑到黑橋上看火車飛馳。有些鄉(xiāng)下人好奇,想看一下火車,還特意來到黑橋上,等待火車經(jīng)過這里。當時的黑橋,可以說是目睹火車行駛的最佳地方。
上世紀70年代,穿過鎮(zhèn)江城的鐵路改線,原先的鐵路除運送一些生產(chǎn)物資外,再沒有客運列車經(jīng)過黑橋。直到本世紀初,最早的滬寧鐵路徹底中斷,鋼軌拆除路基填平,再也沒有火車經(jīng)過黑橋了。如今的黑橋,不允許機動車通行,但仍允許行人和自行車、電動自行車等非機動車通行。為防止橋體受到傷害,有關單位在橋的兩頭用鋼軌深深地扎進地里阻止機動車上橋。100多年來,黑橋依舊在默默服務著鎮(zhèn)江人民。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