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東海郯的京口僑民

《玉臺新詠》

《何遜集》

鮑照像
□ 徐 蘇
六朝是鎮(zhèn)江在歷史上很出彩的時代。那時,從北方南渡僑居京口的人才很多。除了劉裕代表的劉氏宗族和蕭道成代表的蕭氏宗族的人才,還有許多來自全國各地的人才。如祖逖是范陽逎人,劉穆之是東莞莒人,檀道濟、郗鑒是高平金鄉(xiāng)人,劉粹沛是郡蕭人,孟懷玉是平昌安丘人,向靖是河內(nèi)山陽人,劉康祖是彭城呂人,諸葛璩是瑯玡陽都人,關(guān)康之是河?xùn)|楊人,皆僑居京口。還有一批來自東海郯(今山東郯城)的僑民值得關(guān)注,他們不僅在京口六朝文化的發(fā)展中承擔(dān)了重要角色,對中國歷史文化的發(fā)展也有很大影響。但因為史書中注他們?yōu)榧灃|海郯,一些后人誤以為他們不是京口人,宣傳不夠。其實,東海郯就是一種僑居郡縣的稱謂,同南徐州一樣,與之對應(yīng)的即京口?!豆饩w丹徒縣志》“建置沿革表”中有記載:永嘉南渡后,當(dāng)時的丹徒縣境內(nèi)曾寄治郯、朐和利城三縣的僑民,從屬南朝的東??ぃ浞秶驮谀闲熘菥?。
徐氏宗族
來自東海郯的徐氏宗族中,出了許多人才,他們對六朝的影響深遠,涉及政壇、文化、軍事等諸多領(lǐng)域。其中代表人物有:
徐邈 (343-397) ,字仙民。東晉官員、著名學(xué)者。晉永嘉年間,他隨其先祖徐澄之和同鄉(xiāng)人臧琨等千余家南渡,從山東移民到京口。徐邈性格端莊,讀書刻苦,博覽群籍,處事穩(wěn)重。他年輕時與同鄉(xiāng)臧壽齊名,專注讀書,把心事放在研究學(xué)問上。晉孝武帝時徐邈被謝安推薦入朝做官,留在西省侍帝讀書。他每次被詢問都能從容應(yīng)答,孝武帝非常滿意。孝武帝有宴會后隨意寫手詔賜給侍臣的習(xí)慣,由于文辭雜亂,都交給徐邈去處理,他能根據(jù)孝武帝的原意,對其文辭及時修改,令其文辭可觀,然后經(jīng)孝武帝閱后下賜,其文才得到時人贊揚。徐邈擔(dān)任中書侍郎后,專掌詔書,參議朝政,多有匡益,受到孝武帝的器重。常常入朝見孝武帝,參與朝政,修飾詔文、拾遺補缺,為孝武帝效力。孝武帝將他比作金日磾、霍光,有托付輔政重任之意,后因孝武帝被張貴人殺害,未來得及寫遺詔,事情沒實行。安帝即位后,徐邈改任驍騎將軍。徐邈在經(jīng)學(xué)和音韻學(xué)研究方面均有造詣。撰有《毛詩音》《春秋谷梁傳》等多部著作。
徐廣(352-425),字野民,東晉經(jīng)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他博覽百家,學(xué)問精深。謝玄擔(dān)任兗州刺史時,邀請他做從事。譙王司馬恬任鎮(zhèn)北將軍時,找他做參軍。孝武帝時,以其博學(xué),任他做秘書郎、典校秘書省,校秘閣四部圖書3600卷。后轉(zhuǎn)員外散騎侍郎,仍領(lǐng)校書。在此期間,由他主持編撰的《晉義熙四年秘閣四部目錄》,是一部國家圖書總目。義熙初年,他奉詔撰寫車服儀注,又奉朝廷之命撰寫國史。義熙十二年(416)他完成了《晉紀》一書,共46卷?!稌x紀》的史料價值較高,是后來撰寫《晉書》的重要參考依據(jù)。永初元年(420),劉宋高帝下詔書說:“秘書監(jiān)徐廣學(xué)識淵博,品德純樸,在任上恭敬嚴肅,可任中散大夫。”被他上表拒絕,辭官歸家。著有《毛詩背隱義》《徐廣文集》等。
徐陵,字孝穆。南朝文學(xué)家。徐陵以編寫《玉臺新詠》出名,這是繼《詩經(jīng)》和《楚辭》后又一部重要的詩歌總集。梁太子蕭綱在任時喜歡以輕靡綺艷見稱的宮體詩,為了給自己喜歡的這種嗜好尋找依據(jù),防止別人對他的攻擊,他請徐陵編一部自古以來描寫女性詩歌的集子。由于這部詩歌總集的收錄對象偏重于男女之情,故稱為中國的第一部艷歌總集。這些詩歌表現(xiàn)出真摯的愛情和婦女的痛苦,對后世產(chǎn)生了重大影響。
徐孝嗣(453-499),字始昌,小字遺奴。南齊時期宰相,司空徐湛之孫。幼而挺立,風(fēng)儀端簡。曾協(xié)助蕭鸞廢除蕭昭業(yè),遷尚書令、開府儀同三司,封枝江縣公。
徐勉(466-535),字修仁。南朝梁官員、學(xué)者。徐勉年少孤貧,節(jié)操清廉。入仕后,治理朝政出色,號稱賢相。他善于屬文,勤于著述。曾因起居注繁雜,加以刪撰,為《流別起居注》六百卷。另有《左丞彈事》《選品》《太廟祝文》《會林》等書。
此外還有徐寧、徐羨之、徐佩之、徐逵之、徐湛之、徐份、徐悱、徐伯陽、徐融、徐超、徐僧權(quán)等。
何氏宗族
何氏宗族的杰出人才有:
何無忌(?-410),東海郯(今山東郯城 )人。東晉末年將領(lǐng),名將劉牢之外甥。州里征召出任從事,轉(zhuǎn)太學(xué)博士。司馬彥章封東海王,任何無忌為國中尉軍?;感畚缓?,何無忌回京口,與劉裕等密謀對付桓玄。元興三年(404),劉裕與何無忌和劉毅、王懿、孟昶、檀憑之等人共謀起兵,成功奪取了京口及廣陵兩個重鎮(zhèn)的控制權(quán)。義熙六年(410年)二月,廣州刺史盧循乘劉裕北伐南燕的機會叛亂,進攻江州。三月,何無忌自尋陽引兵拒盧循。戰(zhàn)死殉國,追贈侍中、司空,謚號叫忠肅。
何承天 (370-447),南朝宋大臣、天文學(xué)家。東海郯人,僑居京口。他從小跟隨舅舅、學(xué)者徐廣學(xué)習(xí)。長大后,歷任多職,因曾出任衡陽內(nèi)史,被后人稱之“何衡陽”。元嘉二十四年(447),他升任廷尉,還沒到職,宋文帝又讓他改任吏部尚書,但由于在尚未正式任命之前何承天將這一任職泄露了出去,觸犯了朝規(guī),被罷官免職。有《禮論》300卷等多部著作問世。何承天對天文學(xué)有研究。他發(fā)現(xiàn)使用的景初乾象歷法有疏漏不準確的地方,就上書朝廷奏請改歷。他訂正了舊歷中冬至?xí)r刻和冬至?xí)r日所在位置,新歷史稱《元嘉歷》,一直通行于宋、齊及梁天監(jiān)中葉,在中國天文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他精通天文術(shù)算之學(xué),曾把周天度數(shù)和兩極距離相當(dāng)于給出圓周率的近似值計算到約為3.1429的精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何遜,字仲言。南朝齊梁著名詩人。東海郯人。僑居京口。8歲能詩,20歲左右成秀才。當(dāng)時名流范云看到他的試策,大加稱贊,結(jié)為“忘年之交”。梁代文壇領(lǐng)袖沈約也很欣賞他的詩歌,曾對他說:“吾每讀卿詩,一日三復(fù),猶不能已。” 梁武帝天監(jiān)中,何遜擔(dān)任過建安王蕭偉的水曹行參軍,兼任記室,故稱“何記室”。隨蕭偉去江州(今屬九江),后返回到健康(今屬南京)后,被推薦給梁武帝,又任安成王蕭秀的參軍事,兼尚書水部郎,故又稱“何水部”。唐代詩人杜甫對何遜非常推崇,稱他“能詩何水部”。何遜以寫離情詩見長,擅長通過對景物的刻畫,以景抒情,達到情景交融的目的。他的詩與劉孝綽齊名,世稱“何劉”。又以詩與陰鏗頗相似,世號“陰何”。據(jù)《梁書·何遜傳》說,王僧孺曾為他編過《何遜集》8卷。
何氏宗族名人還有:何倫、何助、何翼、何詢、何敬叔、何思澄、何遠等。
鮑氏宗族
鮑氏宗族的杰出人才有:
鮑照(約414—466),字明遠,南朝宋時期的文學(xué)家。原籍上黨,后遷至東海郯。《潤州類集》序中說:京口“晉人渡江僑立州郡,至宋、齊、陳曰東海”,晉元帝初年,京口設(shè)東??す芾碛杀狈綎|??みw至京口一帶的移民,所以鮑照也是南渡的京口僑民。
鮑照出身貧寒,和妹妹鮑令暉一起刻苦讀書。20歲時,他給臨川王劉義慶獻詩,得到劉義慶的器重,提拔他做了侍郎。以后,他又先后到衡陽王劉義季、始興王劉濬和臨海王劉子頊帳中做過幕僚。武陵王劉駿起兵,平定了劉濬,自己做了皇帝,他知道鮑照的文才,請他出任海虞縣令、太學(xué)博士,又讓他做了中書舍人和秣陵令。后在內(nèi)亂中,鮑照被亂軍殺害。
鮑照在詩、賦、駢文上都有名氣,曾與謝靈運和顏延之并稱“元嘉三大家”。他的主要成就在詩歌創(chuàng)作方面,尤其是樂府詩,被稱為“上挽曹、劉之逸步、下開李、杜之先鞭”的詩人。他的作品在我國詩歌發(fā)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在他的《鮑參軍集》中匯集了所創(chuàng)作的許多詩歌佳作,成為中國詩歌發(fā)展史上的一座豐碑。南齊時,散騎侍郞虞炎奉文惠太子蕭長懋之命,把鮑照的詩文搜集起來,加以整理,匯集其創(chuàng)作的200余首詩歌以及一些文、賦,編成一部《鮑照集》。由于鮑照曾做過多任參軍,常被人稱之“鮑參軍”,他的詩文集也被稱為《鮑參軍集》。
鮑照最突出的貢獻在于向民間的樂府詩學(xué)習(xí),創(chuàng)作了七言詩。影響了一大批詩人。尤其是歌行體的七言詩,對我國七言詩的發(fā)展和歌行體的發(fā)展起到了推波助瀾作用。他不僅豐富了七言詩的內(nèi)容,也改變了七言詩的形式。他還寫了許多五言樂府,其中有《代東武吟》《代苦熱行》和《代出自薊北門行》等,形象地反映出征軍人的邊塞生活。他的辭賦以《蕪城賦》最有名,被視為六朝抒情小賦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南朝賦的經(jīng)典之作。“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這是唐朝大詩人杜甫稱贊南北朝庾信和鮑照的名句。
鮑氏宗族中的名人還有:鮑機、鮑泉等。
王氏宗族
王氏宗族中的杰出人才有:
王諶(423-491),字仲和,東海郯人,南朝大臣。宋孝武帝大明中,初為徐州刺史沈曇慶主簿,交好湘東王劉彧。劉彧即位成為宋明帝后,歷任臨川內(nèi)史、尚書左丞、黃門侍郎、正員常侍、輔國將軍、江夏王(劉躋)右軍將軍長史、冠軍將軍等官職。
王僧孺(465—522):南朝梁詩人、駢文家。東海郯人世居京口。祖上是南渡的王姓望族。齊朝時,因?qū)W識淵博和文才出眾,被舉薦出仕為太學(xué)博士,以善辭藻游于竟陵王蕭子良的門下,參與了蕭子良主持編撰的《四部要略》。蕭長懋慕其名,召為“官僚”,后出任晉安郡丞,尚書議曹郎、治書侍御史、錢塘令等職。梁朝時,他擔(dān)任過南海太守、尚書左丞,又兼御史中丞。有一次梁武帝作《春景明志詩》五百字,命沈約以下辭人同作,他也在被邀請的人當(dāng)中,武帝認為王僧孺的詩寫得好,任他做少府卿、尚書吏部郎、后任南康王長史、蘭陵太守,因被典簽湯道愍所讒,免官。免官后為安成王參軍事,轉(zhuǎn)北中郎南康王諮議參軍,入直西省,知撰譜事,整理過《百家譜》,又撰成《十八州譜》等,有文集三十卷。王僧孺好典籍,藏書萬余卷,率多異本,與沈約、任昉并為當(dāng)時三大藏書家。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