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焦山與海門

民國初年的焦山 張崢嶸 提供
文/張崢嶸
鎮(zhèn)江焦山為長江下游浩瀚煙波中的一座島嶼,滿山蒼翠欲滴,宛若碧玉浮江,人稱浮玉山,古稱樵山,因東漢處士焦光隱居此山中,遂又稱焦山。山蘊玉而潤,水含珠則媚,焦山碑林氣勢磅礴的摩崖和蔚為大觀的碑刻藝術(shù)作品使鐘靈毓秀的焦山成為蜚聲中外的“書法之山”。
位于長江之中的焦山,江天一色是其最大的景觀特色。
三國之前,長江入??诰驮阪?zhèn)揚一帶。揚子江江面寬達四十余里,海天蒼茫,浩瀚無際,焦山宛若中流砥柱雄峙于浩闊的江流中。古時稱金山、焦山為江漢朝宗于海之門戶。這一帶江面遂有海門之稱。而在焦山東面有兩座小山聳立于江流中,一名松寥山,一名夷山,如蒼龍雙闕,構(gòu)成形象的“海門”。故孟浩然詩曰:“北固臨京口,夷山近海濱。”張玉書則言:“午夜星流江閣動,雙峰月吐海門孤。”劉禹錫吟詠:“海闊石門小,城高粉堞明。”王安石則高歌:“波瀾蕩沃乾坤大,氣象包藏水石閑。只有此中宜曠望,誰令天作海門山。”
宋之前,海門之際有著名的“海門潮”,亦即“廣陵潮”,宋人蔡肇在《游焦山》詩中亦說:“野曠天平入,潮生海倒流。”清代宋榮詩曰:“夜深松音發(fā),疑是海門潮。”由于揚子江入??诘慕冻世刃危沟煤3钡沽?,江潮洶涌?!赌闲熘萦洝吩唬?ldquo;京江《禹貢》北流也,闊漫三十里,有大濤,聲勢駭壯。至江北,激赤岸,尤為迅猛。”海門潮在古代十分壯觀,可與錢塘江潮媲美。因漢代著名文學家枚乘在《七發(fā)·觀濤篇》中作過最詳盡動人的描寫,渲染過大潮排山倒海、氣吞八荒的氣勢:“將以八月之望,與諸侯遠方交游兄弟并往觀濤乎廣陵之曲江……”后人皆稱“海門潮”為“廣陵潮”,或是“京江潮”。
這壯觀天下的海門之潮使得焦山于嫵媚之中更具磅礴氣勢。若登峰巔,引領(lǐng)四望,但見海門瓜步,舳艫相繼,江流澎湃,海天一色。其南臨鐵甕之城,北瞰瓜步之洲,西接龍盤虎踞之都,東控海門天蕩之險。李白、孟浩然、蘇軾、王安石、陸游、林則徐、乾隆等人在此駐足流連,吟詩賦詞,神思駘蕩,產(chǎn)生無數(shù)“大江流日夜,客心悲未央”的感慨。
與其他名山大川、佛教圣地相比,水浮山裹的焦山,其自然景觀最大的特征是:長江與海門的交匯。這自然而然成了焦山人文景觀的情結(jié)。
滾滾長江,奔涌不已,后浪推前浪,是生命連綿更迭,激蕩不已的象征,懷經(jīng)世濟時思想的人在滔滔江流面前,雖然有“寄蜉蝣于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羨長江之無窮”的感慨,然而更多的是激發(fā)起人的挑戰(zhàn)意識:把握有限的生命,抓住時機,成就一番事業(yè)。
由于滔滔長江每年挾帶著一千多立方公里的水量和五億多噸的泥沙,奔入下游河口區(qū),近二千年來,造地7500平方公里,依據(jù)現(xiàn)時長江口已向東延伸了255公里的數(shù)據(jù)核算,平均每二十年,??诰鸵驏|伸展達一公里;因而,到了距今千年左右的唐朝中葉以后,隨著崇明島開始“搬家”、即受長江主泓道南北移動影響,以“時坍時升”的方式向東遷移。此后,隨著長江入海河口,繼續(xù)逐次東移到今南通、常熟中間,鎮(zhèn)揚江面也逐漸變狹,但宋初還有二十里左右開闊。畢竟因距海已遠,“名”“實”不符,至晚在北宋開寶八年(975),就被命令改唐時潤州節(jié)度使的“鎮(zhèn)海軍”名,為“鎮(zhèn)江軍”。
等到北宋末徽宗趙佶在位的政和三年(1113)農(nóng)歷八月丁丑日,因徽宗自己原系在紹圣三年(1096)以“鎮(zhèn)江軍節(jié)度使”職銜受封“端王”后才被召回汴京(開封)繼皇帝位,為紀念這一“龍興”之地,特地下“旨”“升潤州為鎮(zhèn)江府”。從此,由七世紀隋朝開始因城東有一條“潤浦”而得名的“潤州”,就為新名“鎮(zhèn)江”取代了。
鎮(zhèn)江江面二三千年來的巨大變化,有力地闡明了宇宙間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變,而是始終處于發(fā)展變化之中。當然,人類長期的辛勤勞動,是加速這種向前發(fā)展變化的因素。自然現(xiàn)象是如此,社會現(xiàn)象又何嘗不是這樣呢?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