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山湖畔妙高臺

《東坡金山訪佛印圖》 圖:陳水源 攝

金山江天禪寺

金山妙高臺

妙高臺蘇軾《水調(diào)歌頭》石刻
文/陳水源
金秋時節(jié),涼風(fēng)送爽,金山湖畔,波光粼粼,慈壽塔倒影在湖光山色之中。我慕名來到鎮(zhèn)江“三山名勝之首”、國家5A級旅游景區(qū)金山公園游玩。在金山寺門樓前,見上方懸掛著一塊“江天禪寺”匾額,據(jù)傳是康熙二十三年(1674年)秋,清圣祖仁皇帝玄燁南巡,十月二十六日御舟抵達(dá)京口。第二天一大早,康熙帝登臨金山,因觀其上接蒼冥,下連洪流,江天一色,故賜名“江天寺”,并御賜匾額“江天禪寺”。
依山而造金山寺
據(jù)《山海經(jīng)·南山經(jīng)》南次二經(jīng)記載:“又東五百里,曰浮玉之山。”又據(jù)《清一統(tǒng)志·鎮(zhèn)江府》記載:“此山大江環(huán)繞,每風(fēng)四起,勢欲飛動,故南朝謂之浮玉。”浮玉山, 亦省稱“浮玉 ”,又名氐俘山、澤心山、伏牛山、龍游山、金鰲嶺,即今鎮(zhèn)江西北隅金山。浮玉山原是屹立在長江中的一個島嶼,高程43.7米,南朝(420年-589年)時謂之浮玉,素有“揚(yáng)子江中一朵芙蓉”之稱。唐時(618年-907年)以裴頭陀(法海禪師)于江際獲金,始名金山。
唐朝詩人張祜所作五言律詩《題潤州金山寺》:“一宿金山寺,超然離世群。僧歸夜船月,龍出曉堂云。樹色中流見,鐘聲兩岸聞。”當(dāng)年張祜來到金山寺只過了一宿,就像超脫世俗離了人群。僧人乘船歸來帶著月色,龍出殿堂化為空中曉云。船行中流能見岸上樹色,寺院鐘聲兩岸都能耳聞。后來由于滄桑變遷,長江改道,清道光時始與江南岸連接。金山與陸地連成一片,水上風(fēng)光變?yōu)殛懮蟿倬常藗兩辖鹕讲辉俚侵垴{船,“騎驢上金山”曾盛行一時。
金山風(fēng)景幽絕,形勝天然;金山寺,是中國佛教誦經(jīng)設(shè)齋、禮佛拜懺和追薦亡靈的水陸道場的發(fā)源地。金山寺廟依山而造,殿宇廳堂幢幢相銜,亭臺樓閣層層相接,慈壽塔聳立于金山之巔,山與寺渾然一體,因而有“金山寺裹山,見寺,見塔,不見山”之說。江天禪寺即金山寺,最初是始建于四世紀(jì)前半葉東晉明帝時期(298年-325年)的澤心寺,歷史上七度毀建,聲譽(yù)日隆,代有高僧。梁武帝天監(jiān)四年(505年),在寺內(nèi)設(shè)水陸道場。南朝、唐朝時,寺名均叫金山寺。宋真宗年間(997年),因真宗夢游金山,便賜名為龍游寺。天禧五年(1021)復(fù)名金山寺,并沿襲至今。
說到金山寺,更值得一提的是金山寺“開山始祖”法海禪師。據(jù)《金山寺志》記載:“唐宣宗大中三年(849年),裴文德接受父命,在密印寺修行,住持靈佑禪師為其賜號‘法海’。剃度以后,其師靈佑禪師日日命其苦行,圓滿得道后,為避俗諱,乃受師命,游歷江西廬山等地,終至江蘇鎮(zhèn)江氐俘山的一片荒林中住錫禪修。”法海禪師俗名裴文德,河南濟(jì)源裴村人,是唐代宰相裴休之子。他在氐俘山住錫禪修不久,由當(dāng)?shù)匦疟娬f明,乃知氐俘山中自己的駐地于東晉時曾建過名為澤心寺的道場。在密林的荒煙蔓草間,禪師居然尋獲到已被毀壞的殘佛,于是,法海禪師燃燒一根手指,誓愿重修道場,為眾生樹立伽藍(lán),重建寺院。傳說在一次挖地基時,意外掘出一批黃金鎰(鎰,古代重量單位),法海禪師將其上交,鎮(zhèn)海軍節(jié)度使將此事奉奏皇上,唐宣宗敕令將黃金撥給寺院,修建寺院,并敕寺院名為 “金山禪寺”。
佛印始建妙高臺
元豐五年(1082年)九月,禪宗第十七代、云門宗第五世佛印禪師自廬山歸宗寺來到金山寺任住持。佛?。?032年-1098年),俗姓林,字覺老,號佛印,法名了元,饒州浮梁(今江西省景德鎮(zhèn))人。據(jù)《禪林僧寶傳·卷二十九》記載:“少年博覽典故,洞明今古。志慕空宗,投師出家,試經(jīng)得度。受具足戒后,即遍歷參尋。入廬山開先寺善暹禪師法席,承天寺,又住鎮(zhèn)江金山寺。凡九坐道場,四眾傾向,名動朝野。神宗賜高麗磨衲、金缽,以旌其德;又賜號‘佛印禪師’,故世稱佛印了元。”
佛印少時,曾于竹林寺讀《大佛頂首楞嚴(yán)經(jīng)》,遂禮寶積寺日用為師,學(xué)習(xí)禪法。十九歲登臨廬山,參訪云門四世開先善暹,復(fù)參圓通居訥禪師,師從云門四世延慶子榮,精究空宗。歷住江州承天寺淮上斗方寺,江西廬山開先寺、歸宗寺,鎮(zhèn)江金山寺、焦山寺等知名古剎,前后四十余年,德化廣被,為人稱頌。
佛印禪師住持金山寺后,延續(xù)著金山上繚繞的香火。但江南古城特殊的 “梅雨”季節(jié),又使他十分糾結(jié),“濕了叢林”、“霉了經(jīng)卷”,也紛擾著寺僧清幽的心境。只是,佛印畢竟是佛印,注定會在金山留下些許屬于他的印跡。于是,在他和他弟子手中,妙高峰一寸寸地矮了下去。等金山上這座最高峰最終成為妙高臺的時候,在金山這個不大的地方,也終于有了一塊可以曬曬經(jīng)卷的寶地。妙高臺,又稱曬經(jīng)臺。“妙高”是梵語“須彌”之意譯。據(jù)《金山志》記載:“妙高臺在伽藍(lán)殿后,宋元祐(1086年-1094年)僧佛印鑿崖為之,高逾十丈,上有閣,一稱曬經(jīng)臺,妙高臺江水明如鏡。”妙高臺東西南三面均是峭壁,云霧四合,如置仙境。
金山在江中時,可以俯視四面長江,滾滾東流的江水至此,被碧玉浮江的金山迎頭劈開,分為兩股,向東奔騰而去,氣象萬千。宋代樓鑰《妙高峰》詩:“一峰高出白云端,俯瞰天涯千萬山,試向?qū)^轉(zhuǎn)圓石,不知何日到人間。”每當(dāng)梅雨季節(jié)一過,盛夏來臨,佛印和他的弟子們就可以捧出一冊冊飽受“梅雨”之苦的經(jīng)卷,于麗日晴天之下,除去古卷的濕氣,也晴朗了寺僧的心情。這妙高峰后的妙高臺,不僅成就了曬經(jīng)臺的故事,也留下了賞月絕佳處的美名。此后,妙高臺幾經(jīng)興廢,明代僧適中,清代薛書常繼重建。1948年與金山寺大殿、藏經(jīng)樓等同毀于火,如今的妙高臺為1991年金山寺第八十一代方丈慈舟法師主持重建。
蘇軾結(jié)緣傳佳作
北宋文學(xué)家蘇軾與佛門大德多有交游,尤與金山佛印過往甚密,“有僧皆佛印,無客不東坡”傳為禪林佳話。蘇軾(1037年-1101年),字子瞻,號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 。元豐八年(1085年),宋哲宗即位,蘇軾復(fù)為朝奉郎知登州(蓬萊)。四個月后,以禮部郎中被召還朝。在朝半月,升為起居舍人。三個月后,升中書舍人。不久,再又升翰林學(xué)士、知制誥,知禮部貢舉。 當(dāng)年八月,亦嘗登金山妙高臺,應(yīng)佛印了元之請,作詩《金山妙高臺》:“我欲乘飛車,東訪赤松子。蓬萊不可到,弱水三萬里。不如金山去,清風(fēng)半帆耳。中有妙高臺,云峰自孤起。仰觀初無路,誰信平如砥。”
宋代詩人蔡絳《鐵圍山叢談》記載:“東坡公昔與客游金山,適中秋夕,天宇四垂,一碧無際,加江流傾涌,俄月色如晝,遂共登金山山頂之妙高臺,命袁绹歌其《水調(diào)歌頭》,曰:‘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歌罷,坡為起舞,而顧問曰:此便是神仙矣。”如今妙高臺邊的圍墻上,正勒有蘇軾的這首著名的《水調(diào)歌頭》:丙辰中秋,歡飲達(dá)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風(fēng)歸去,又恐瓊樓玉宇,高處不勝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間?轉(zhuǎn)朱閣,低綺戶,照無眠。不應(yīng)有恨,何事長向別時圓?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
妙高臺東側(cè)門洞墻上鑲嵌著一塊《東坡金山訪佛印圖》磚刻,此圖是金山寺“周鼎、金山圖、銅鼓、玉帶”四寶之一,被稱為金山寺鎮(zhèn)山之寶。金山寺方丈心澄法師為其題字:“東坡金山訪佛印圖。佛印禪師北宋高僧,慕般若真空,遂潛心證悟。東坡居士乃一代文宗,詩詞書畫琴藝無不精通,法緣深厚,悟性甚高,頗能領(lǐng)會佛法妙諦。今重現(xiàn)斯圖,以饗有緣大眾,共參千年勝境。金山心澄謹(jǐn)識。”妙高臺東南山腰有一楞伽臺,又名蘇經(jīng)臺,“楞伽”是印度語,意為“不可住”,楞伽臺是一座三重樓閣,傍山駁石,建筑奇巧,每登一級,均疑無去路卻曲徑通幽,站在樓上推窗遠(yuǎn)眺,碧空江流撲面而來,樹影婆娑,古木參天,樓閣迂回,如入迷宮。相傳,蘇東坡晚年曾應(yīng)佛印之托在此處寫《楞伽經(jīng)》。楞伽臺中央有座玲瓏的四面方亭,因亭內(nèi)曾放置過蘇東坡遺留下來的雪浪石而取名為“雪浪亭”。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