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好逼天天有久久网站,www夜夜操comwww,美女网站视频一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首頁 芙蓉樓 情調生活

深秋佳節(jié)話“重陽”

2023-10-20 10:12 來源:鎮(zhèn)江日報

□ 喬長富

金風送爽,佳節(jié)又近重陽。重陽節(jié)是中國人一個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歷史上每到重陽節(jié),都牽動人們,特別是漂流在外的游子們的心。以唐詩為例,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杜甫的《九日藍田崔氏莊》,杜牧的《九日齊山登高》等標明“九日”的詩,都是唐詩名篇,從這些詩中可以看到唐人過重陽節(jié)的風習和思想感情。例如,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詩說:

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

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

王維是唐代太原祁縣(今屬山西)人,后隨父親遷居蒲州(今山西永濟西),又稱河東人。詩題“山東”是指華山以東。一般認為此詩是王維在長安時所作。全詩二十八個字,但語短情深,抒寫了詩人重陽時節(jié)在長安思念親人的深厚情意,堪稱唐人七絕“重九”詩的“壓卷之作”。而從今天探討古代重陽風習看,這首詩又為我們提供了四個方面的信息。一是唐代已流行過重陽的風習,人們把“九月九日”看成為“佳節(jié)”;二是“九月九日”那天全家親人要聚會度節(jié),遠離家鄉(xiāng)的游子如果不能參與團聚,就會思念家鄉(xiāng)和親人;三是“九月九日”那天人們要“登高”;四是九月九日那天人們要“插茱萸”(“茱萸”是一種有濃烈香味可入藥的植物)。由此看來,王維的這首詩為我們提供了唐人過重陽節(jié)的情況。它又顯示,唐朝人不但盛行過重陽節(jié),而且對重陽節(jié)的有關風俗都相當明確,唐朝人過重陽節(jié)的風習已相當完備。它還顯示,當時人度重陽節(jié)既具有期盼親人團聚,又具有祝愿身體健康這兩個方面的寓意。

唐朝人流行過重陽節(jié),不但見于唐人詩歌,而且還見于相關史籍的記載。據宋代王溥所撰《唐會要》卷二十九記載,唐代宗永泰元年(765),奏章中就提到了“寒食、上巳、端午、重陽”四大節(jié)日,“重陽”為其中之一。雖然如此,但唐代流行過重陽節(jié),并不表明這一節(jié)日就是起源于唐代。那么,它又是起源于何時呢?對此,筆者并未看到有明確說法。但從前人的有關記述中,卻產生一些推想。

其一,唐高祖時歐陽詢奉詔編輯的《藝文類聚》收錄的三國曹丕所作《九月九日與鐘繇書》說:“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故以享宴高會。”這段文字表明,早在三國時期,人們在九月九日這天,就有度重陽,“享宴高會”的風俗。文章雖未明確稱“九月九日”為“重陽”,但從“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看,“重陽”之名已呼之欲出。不過,曹丕信中雖說到九月九日“享宴高會”,但并未涉及親人團聚、插茱萸等風習。而且,從曹丕的解釋可以看出,當時九月九日“享宴高會”的風習雖開始出現(xiàn),但并不流行。這些情況表明,三國時期還只是處于重陽風習的起始階段,所以曹丕要說明有關情況。

其二,《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三所錄南朝吳均《續(xù)齊諧記》載:“汝南桓景,隨費長房游累年,長房忽謂景曰:‘九月九日,汝家當有災厄。急宜去,令家人各作絳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飲菊酒,禍乃可消。’”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到,當時已有九月九日系茱萸絳囊、登高飲菊花酒的風習。由此可見南北朝過重陽節(jié)的內容和方式比三國時期有所豐富和發(fā)展。不過這一風習看來也還不大流行,所以費長房才會具體指導桓景。這種情況顯示,南北朝過重陽的風習還處于發(fā)展階段。

說到這里,論者可能會舉漢高祖劉邦的妃子飲菊花酒、插茱萸以證明西漢初年已有度重陽的風習。其實有這種飲菊花酒的風習并不足以證明當時已有重陽節(jié)。正如屈原自稱“夕餐秋菊之落英”并不表示有這種風習就等于當時已有重陽節(jié)一樣。

歷史進入唐代,從前引《唐會要》的記載,以及王維詩看,“重陽”在唐代已成為“佳節(jié)”。“重陽節(jié)”在唐代之所以流行,一方面當是由于當時人們盼望生活安定、合家團聚;另一方面則是當時人們盼望身體健康,不要生病。但是由于種種原因,特別是唐代安史之亂后社會動亂不已,這就從客觀上驅使人們在“重陽”時節(jié)產生思鄉(xiāng)念親,憂時傷事的思想感情。例如,杜甫的《九日》詩說:“重陽獨酌杯中酒,抱病強登江上臺。竹葉于人既無分,菊花從此不須開。殊方月落玄猿哭,舊國霜前白雁來。弟妹蕭條各何在,干戈衰謝兩相催。”可以說,唐朝人的重九詩名篇,不少是與社會動亂和感傷離別有關。

重陽風習在唐代形成以后,在唐以后又有所發(fā)展。例如,《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三在記載重九日“登高、飲菊酒,帶茱囊”以外,又記載了“饋面糕,插彩旗。”《光緒丹徒縣志》卷四載:“九月朔(初一),俗名小重陽。貰糕及小饅首,上插五色紙小旗,謂之重陽旗。早以奉神供祖。初九日,亦如之。九日,百工停歇一日,晚各設宴。”從中也可以看到當時鎮(zhèn)江人過重陽的風習。

唐代以后,歷史上的人們,由于社會、個人等方面的原因,在過重陽節(jié)時,往往也有思念親人、哀傷離別及生病等思想感情。例如,宋代惠洪《冷齋夜話》卷四載:“黃州潘大臨工詩,有佳句,然貧甚。……臨川謝無逸以書問:‘近新作詩否?’潘答書曰:‘秋來景物,件件是佳句。恨為俗氣所蔽翳。昨日清臥,聞攪林風雨聲,遂起題壁曰:滿城風雨近重陽。忽催稅人至,遂敗意。只此一句奉寄’。”這個例子,顯示了當時貧困者過重陽的窘困和哀怨。又如,元代伊世珍《瑯嬛記》載:“易安(指李清照)以重陽《醉花陰》詞函致趙明誠(李清照的丈夫)。”詞中說:“佳節(jié)又重陽,玉枕紗廚,半夜涼初透”“莫道不銷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詞中表達了重陽節(jié)思念遠在他鄉(xiāng)的丈夫,是哀傷離別。

歷史進入近現(xiàn)代,毛澤東主席的《采桑子·重陽》則一掃傳統(tǒng)重陽詩詞悲秋、嘆老、哀傷離別的情意,為歷史上的重陽詩開辟了一個新的境界:“人生易老天難老,歲歲重陽,今又重陽,戰(zhàn)地黃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風勁,不似春光,勝似春光,寥廓江天萬里霜。”

時移俗易,“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今天,在我們的國家和我們的時代,國家強盛,社會安定,人民幸福,雖是重陽,人們已不再有傳統(tǒng)的憂慮和傷感,而是把重陽節(jié)視為尊老的節(jié)日,把重陽登高賞菊等視為強身健體的賞心樂事。今昔變化,一些人也許不大了解和關注歷史上重陽節(jié)的有關情況。但重陽節(jié)畢竟是中國人的一個比中秋節(jié)還要古老,而且本來比中秋節(jié)更為重要的傳統(tǒng)節(jié)日。了解它,對于了解和傳承相關的歷史文化具有不可忽視的意義。

責任編輯:阿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