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好逼天天有久久网站,www夜夜操comwww,美女网站视频一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首頁 芙蓉樓 首頁

宋代理學家周敦頤

2023-11-13 10:10 來源:京江晚報

周敦頤像

周敦頤像

中國佛寺史志匯刊《鶴林寺志》

中國佛寺史志匯刊《鶴林寺志》

《重建濂溪祠并祭田碑記》

《重建濂溪祠并祭田碑記》

鶴林寺古圖 圖:王禮剛 提供

鶴林寺古圖 圖:王禮剛 提供

文/王禮剛

黃庭堅稱周敦頤“人品甚高,胸懷灑落,如光風霽月。廉于取名而銳于求志,薄于徼福而厚于得民,菲于奉身而燕及煢嫠,陋于希世而尚友千古。”周敦頤的品德和理學思想,千古以來為后人所瞻仰。

理學思想

周敦頤,北宋理學創(chuàng)始者之一,程顥、程頤均為其弟子。周敦頤根據(jù)道教的“無極圖”,一說“先天圖”,創(chuàng)立太極圖說。

太極之說,以太極陰陽講宇宙的發(fā)生,初見于《易傳》。周敦頤《太極圖說》闡述:“無極而太極。太極動而生陽,動極而靜,靜而生陰。靜極復動。一動一靜,互為其根。分陰分陽,兩儀立焉。”說宇宙最初只是“無極而太極”,由太極之動靜而分陰陽,陰陽變化生五行之精氣,五行之精氣凝聚而生出萬物。

周敦頤在《通書·理性命》論述太極即在萬物之中,“是萬為一;一實萬分。”認為人的本然之性為“誠”,它純粹至善,寂然不動,是最高的道德境界。“誠,無為;幾,善惡。”(《通書·誠幾德》)幾是動之微,性感物而動,方動便失了本然的狀態(tài),動而不合乎中(過或不及),即是惡,“故君子慎動”,強調(diào)主靜、無欲的修養(yǎng)方法。“無欲則靜虛動直。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明通公溥,庶矣乎!”(《通書·圣學》)其學說對后來的理學影響很大。著作有《通書》《太極圖說》等,后人編為《周子全書》。

周敦頤《太極圖說》,南宋朱熹解釋,無極與太極乃一物兩名,太極“至高至妙”,無形無狀,所以又稱無極。北宋張載認為太極是物質性的氣,“一物兩體,氣也”(《正蒙·參兩》)。“一物而兩體,其太極之謂與”(《正蒙·大易》)。朱熹則說:“極是道理之極至,總天地萬物之理,便是太極。”(《朱子語類》卷九四)認為太極是精神性的理。“未有天地之先,畢竟是先有此理。”

在理與氣的關系上,認為理與氣不能分離,理在氣之中,無氣亦無理,但又說“理與氣無先后之可言,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后相似”,明確提出理先氣后的說法。以“理”為宇宙的根本,說理即“太極”,以理氣論解說萬物生長,指出物之所生,是理氣相合。

朱熹集北宋周敦頤、邵雍、張載、程顥、程頤理學之大成,為程朱學派的主要代表。他所編注的《四書章句集注》,始立“四書”之名,明清定為必讀注本。

濂溪祠

《至順鎮(zhèn)江志》等諸志資料皆記載了周敦頤。周敦頤(1017-1073),原名敦實,字茂叔,北宋理學家、哲學家。曾知南康軍,道州營道(今湖南道縣)人。因在廬山筑室名濂溪書堂,世稱濂溪先生。

《至順鎮(zhèn)江志》卷十一的記載:“濂溪周先生,父宰桂嶺,卒于官。奉母仙居太君鄭氏,自營道入京師,依舅氏鄭龍圖學。鄭之故里在潤之黃鶴山,先生隨侍居于精舍。”周敦頤隨母親來到鎮(zhèn)江,居住鶴林寺精舍。

天圣九年(1031),周敦頤15歲時母親去世,周敦頤將母親就葬在了鎮(zhèn)江。“楊一清《記》云:亭蓋取黃庭堅稱先生語而名之也。先生少失父,奉母依舅氏鄭龍圖居潤。母卒,遂葬焉。”(《光緒丹徒縣志》卷五:廟祠)

寶祐癸丑(1253),也就是周敦頤去世180年,鎮(zhèn)江知府徐栗感喟周敦頤文化傳承之功績,認為周敦頤從孩童時就來到鎮(zhèn)江,雖然去世了,但是祭祀周敦頤也應該在鎮(zhèn)江。“先生幼而學于斯,歿宜祀于斯,今在有祠,潤乃先生綦跡所履,獨未之建,于典為闕。乃相攸視土,中立祠堂,以明道,伊川配食,以郡博士兼山長領之。”在鶴林寺西,建筑了濂溪周先生祠。

王應麟《重建濂溪祠并祭田碑記》記曰:“先生讀書鶴林寺,后之人即其地祀之,祠圮,當事者遷主文廟之東清風祠。舊祠,遂游人踏踐,蓮池亦漸淤塞,且業(yè)于土人矣。己丑春,五臺陸公贖焉。于是,檄丹徒龐君時雍復之。”“濂溪祠,在寺之西,萬歷甲申(1584),家宰陸公光贖其址,郡守文毫吳公建祠。”(《光緒丹徒縣志》卷五:廟祠)濂溪祠,亦是鶴林寺八景之一。

《鶴林寺志》《濂溪先生祠記》對周敦頤理學作了充分肯定:“致如:嘗合水于江河,其孰能以津為海?而先生太極一圖,直遡河洛篇,萬世言。……吾郡太守王公令君,龐公既皆慕先生之風,而按志故有先生祠鴻鶴山下……鶴林寺之側,故即其地祠。之后或廢或徙儒學,或選主文廟,介在儒學者。有亭曰:光風霽月。”

愛蓮池

愛蓮池,宋有壽涯大師與周敦頤善,授以太極圖說契之因,鑿池寺旁,為愛蓮池,結屋池上。顏曰:讀書處。王應麟《重建濂溪祠并祭田碑記》有記:“深浚其池,四面石砌,環(huán)之以欄,池前建光霽亭。圍垣內(nèi)外,植桃李桐桂諸木,宛然庭草交翠。祠逶東,辟徑通寺。豎周子蓮池坊,與蘇公竹院坊相對。”

《鎮(zhèn)江市志·鶴林寺》記云:“茂叔蓮池,位于寺左。據(jù)說為宋朝周敦頤鑿。周敦頤,字茂叔,北宋理學家,生平最喜蓮,著有名作《愛蓮說》,幼隨母居鎮(zhèn),曾借住鶴林寺讀書,在寺中鑿池種蓮,稱愛蓮池,即茂叔蓮池。”

愛蓮池,弘治(1488-1505)間,了心禪師重修。嘉?。?522-1572)間,竹院、蓮池亦據(jù)于豪右。萬歷丁酉(1597),丹徒縣令龐時雍,于池上環(huán)以石闡,雜蒔花柳松栢焉。

知縣龐時雍增修石蓮池并光霽亭。(亭,后移建日精山。)郡守張公巖重建廟學,乃即廟背山之巔構亭,匾曰“光風霽月”,春秋致祭。祝文曰:“維公有宋真儒,理學倡始。道探千秋,書傳萬世??酌仙铣校讨旌罄^。寄跡于茲,讀書斯地。亙古高風,迄今弗替。庭草風光,池蓮月霽。維茲仲春秋,禮宜祀事,神其有知,庶幾來格。尚饗。”

《鶴林寺志》《蓮池》詩云:“辦劫滅猶黑,窮源水自深。波涵洙泗派,花發(fā)妙明心。不染泥中色,無聲象外音。若耶溪畔女,莫唱采蓮吟。”

濂溪書院

濂溪書院,《至順鎮(zhèn)江志》《光緒丹徒縣志》等志均有記載?!吨另樻?zhèn)江志》記載:“濂溪書院,在府治東南定波門內(nèi),為屋凡十有七楹。初,書院在鶴林門外黃鶴山下,宋寶祐(1253-1258)中,郡守徐栗建,以奉元公,以處四方之士。堂三:曰晞賢,曰立善,曰養(yǎng)心。齋二:曰正道,曰和德。亭二:曰愛蓮,曰光風霽月……景定五年(1264),始專官府委法曹司其出內(nèi)。時鄉(xiāng)士歸郡庠,淮士歸淮海書院,此則四方之士萃焉。歲入視淮海不逮,餐錢取之郡帑云。歸附初,為鶴林寺僧撤毀,并有其地。山長徐蘇孫再創(chuàng)于皇祐橋之南。大德九年(1305),廉訪分司視學,謂棟宇湫陋,非致崇奉之意。命郡學及淮海書院鳩錢置今所。(民許氏故居,東臨官街,西抵花山寺。棘籬計深一十七丈,南距鄰墻,北至書院地是也。)燕居堂,三間。元公祠,二間,在燕居堂后。祭器,以銅為之。爵四、坫四、豆三、爐二、瓶四。”

《光緒丹徒縣志》卷十九記載:“濂溪書院,初在黃鶴山下,宋元公周濂溪先生讀書處也……寶祐(1253-1258)中,郡守徐栗即其地建書院奉之。有堂三、齋二、亭二,元初并入鶴林寺。山長徐蘇孫再創(chuàng)于皇祐橋南。大德九年,廉訪使命改置于利涉門(故東北外城門名)內(nèi)花山下,有元公祠、燕居堂,后圮。明萬歷間,知縣龐時雍復祠公于鶴林寺西。”

以上兩志闡述濂溪書院,南宋寶祐年間(1253-1258),鎮(zhèn)江知府徐栗,撥公帑傍鶴林寺建筑,以紀念北宋理學家周敦頤。元初,書院被鶴林寺僧撤毀且兼并其地。大德九年(1305),濂溪書院遷至府治東南定波門內(nèi)。明萬歷丹徒縣令龐時雍又將濂溪書院復建在鶴林寺西側。濂溪書院于300多年間,雖然幾經(jīng)修葺,幾經(jīng)遷徙,但是,堂、祠、亭形制未變。據(jù)記載,濂溪書院開辦期間,先后有山長21人。

周敦頤一生為官清廉,所經(jīng)各地頗有政績,為政精密嚴恕,務盡道理。所著《太極圖說》,明天理之根源,究萬物之終始?!锻〞返绕鋵W說對后來的理學影響很大。后人所筑濂溪祠、愛蓮池、濂溪書院等等,也是對周敦頤的崇仰和學術思想的傳播。

責任編輯:阿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