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山摩崖上的詩歌

竇鎮(zhèn)山焦山懷古詩

文/茅福順
古代石刻,類型復(fù)雜,品種繁多,最為特別者當屬摩崖石刻。因為將文字刻于摩崖,不僅刻之艱難,而且讀之不易。但這些石刻詩作,具有重要的文學、文獻與文物價值。
摩崖詩刻往往是文人雅士游覽之余,留下佳作,然后刻于山崖或溶洞,更有大型詩會,聯(lián)章多首,刻之于石,極一時盛事。這些石刻,有的流傳千年而字跡如新,有的風化泐蝕而僅存拓本(如咸淳壬申,1272年,郡守趙溍《贈僧頑石偈》等),但仍然能夠看出石刻與拓印的原貌。
焦山摩崖石刻,詩歌題刻于石,自唐至民國皆有,值得研究?,F(xiàn)存宋代二首,明代三首,清代四首,民國一首,合計十首摩崖詩刻。
一、尋訪鶴銘刻詩巖
《瘞鶴銘》自問世后,千百年來,成為文人墨客必尋的網(wǎng)紅打卡地,在焦山的崖壁上,或賦詩或題刻或銘記。書法之精美,天然之意趣。其中直接言明尋訪《瘞鶴銘》之事的詩歌,就有數(shù)首。
焦山羅漢巖上,淳熙甲辰(1184)上元前三日,南宋文人吳琚春游焦山觀《瘞鶴銘》而作。詩云:“昔愛山樵書,今踏山樵路。江邊春事動,梅柳皆可賦。犖確石徑微,白浪灑衣屨。臨淵魚龍驚,捫崖猿鳥懼。古刻難細讀,斷缺蒼蘚護。歲月豈易考,書法但增慕。摩挲復(fù)三嘆,欲去還小住。習氣未掃除,齒發(fā)恨遲暮。華亭鶴自歸,長江只東注。寂寥千古意,落日起煙霧。”
此刻為五言詩。是年春季,已是遲暮之年的吳琚再次登臨焦山,尋訪千古奇刻《瘞鶴銘》。詩中描繪了焦山春季旖旎的風光,感到六朝石刻《瘞鶴銘》品味不盡,感嘆自己在書藝上,“習氣未掃除”,卻已“齒發(fā)遲暮”的感慨。吳琚是書畫大家,一生多次登臨焦山觀賞《瘞鶴銘》,此詩的重點不在對春景的描述,而在于對人生匆匆、時不我待的情感抒發(fā)。
此刻運筆灑脫,結(jié)構(gòu)流暢,靈動清秀中蘊涵質(zhì)樸之氣不涉浮華。吳琚此時在書法上已達到了人書俱老的至高境界,該刻為其晚年佳作之一。
焦山江灘雷轟巖,留存明代《汪宗尼等題詩》。明萬歷庚寅(1590)秋七月,汪宗尼等五人來游焦山,尋瘞鶴舊銘,據(jù)石痛飲,各賦一詩。其中陳揚產(chǎn)賦詩云:“褰裳尋鶴銘,捫羅覓棧石。不見剞劂人,空余蝌蚪跡。”丹徒茅溱詩曰:“有鳥去不歸,莫覯華表石。誰為千年人,謂感千年跡。”女郎馬鳳笙詩尾署“秦淮馬鳳笙”,可能是風塵中人,她也作了一首詩,感受自與他人不同。詩云:“漠漠江上云,累累水際石。何意金粉姿,睹此煙霞跡。”感慨江山萬古,人生如夢。書法篆隸互摻,結(jié)體方整,用筆厚重,似《夏承碑》,不失為明代隸書之佳作。
明代江南才女有相當一部分是青樓女子,如余懷《板橋雜記》中所錄秦淮妓女都是才藝女子,于琴詩書畫通其一二。而江南文人多離經(jīng)叛道,放蕩不羈,把與妓女交往視作風流與時尚,新安人汪宗尼即是如此。陳寅恪所著《柳如是別傳》就是明證。由于她們自身有著特殊的身份,然而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明代知識女性文化修養(yǎng)的水平。
二、摩崖題刻補宋詩
一些詩人并非名流,也無詩集傳世,其詩亦未收入方志等文獻,而留存于石刻之中。其詩其人得以保存流播,不致佚失。
焦山浮玉巖,存有南宋何子韶題名并詩:“文昭翰墨此曾題,俯仰當年若有期。地老天荒崖石劃,臨風惆悵立多時。”詩末署:“咸淳癸酉(1239)夏閏,從孫仲子拜手拂石。”題刻書法楷行結(jié)合,活潑多姿。而詩作亦甚美。
按今人所編《全宋詩》,未收入摩崖上的詩篇與何子韶其人,據(jù)詩刻時間當以補入。其詩其人,賴于摩崖石刻,得傳后世。若非此石刻,其詩也必湮沒,可見,具有很高的輯佚價值。
三、宦游詩路留焦巖
摩崖題刻與詩路文化密切相關(guān)。這些題刻大多是古代詩人因為漫游、為宦、貶謫經(jīng)過名勝之地,所留下的詩章,是宦游至此的有力證明。所題書法精湛,具有珍貴的藝術(shù)價值。
明初少保大學士、永嘉黃淮(1367—1449)于宣德乙卯(1435)六月初,“淮承旨南歸,道過京口,渡江至焦山名剎。住持覺初心公、前堂和尚中孚信公導余謁焦公三詔洞,遍觀磨石題識遺跡。”詩云:“巍峨臺殿對鰲簪,雪浪浮空萬象含。鮫女獻綃騰紫氣,驪龍聽法起深潭。華嚴會上今初到,柏子庭前試一參。千古焦光名尚在,追尋碑碣過巖龕。”(《題焦山寺》)表現(xiàn)焦山寺臺殿、雪浪、騰氣的絕佳風景,抒發(fā)自己參佛、尋碑的愿望。詩前長序交待作詩的緣由,與詩歌相得益彰。
光緒庚子(1900),詩人竇鎮(zhèn)山隨軍北上,至濟南還,寓焦山數(shù)日。撫今懷古,得七律一章,貽六瀞上人。“絕頂?shù)桥R得大觀,江山休作畫圖看。焦圌險要屯包港,元宋興亡戰(zhàn)夾灘。世亂逃名高隱易,時危固圉將才難,古今成敗分明在,對此茫茫感百端。”光緒二十九年(1903)夏,陳寅谷代書,勒諸崖石。焦山自古以來就是軍事要地。南宋德祐元年(1275)二月,元軍攻占鎮(zhèn)江后,七月,抗元將領(lǐng)張世杰率領(lǐng)戰(zhàn)船萬艘與元朝水師決戰(zhàn)于焦山,呈現(xiàn)出“焦圌險要屯包港,元宋興亡戰(zhàn)夾灘”當時激烈的戰(zhàn)斗場景。
面北臨江,有一塊近代石刻,所書五言詩筆力剛健。“為廢不平約,呼號遍神州,來此暫偃息,行作世界游。”這是中國律師協(xié)會的律師們在民國年間為廢除不平等條約,大聲疾呼,四處奔走,路過焦山留下題名石刻。這一首詩的作者是當時南京著名律師吳邁。為了紀念這次律師之行,吳邁自己出資請人將詩刻石于此。
四、詩刻題壁贈僧人
許多僧侶在從事宗教活動的同時,吟詩賦詞,揮灑書畫,以弘揚佛法,抒發(fā)感悟人生世事的情感。其中越塵法師有很高造詣。僧越塵,字六瀞,鎮(zhèn)江徐氏子。光緒年間,住持焦山自然庵。行誼類儒者,為人謹愿和易,性靜默,咸呼圣人。工書尤精六法,善畫山水。一九二九年上?!渡陥蟆吩瞧鋾嫕櫪R詴嫗榻?,廣結(jié)名流墨客,清末名宦彭玉麟、趙舒翹、陸潤庠、端方等均與之交,并將題贈上人翰墨之詩,刻于焦巖。
焦山浮玉巖于光緒六年(1880)秋,長江水師提督彭玉麟在焦山東南灘督建炮臺,山僧六瀞囑彭公,書贈七絕詩于巖壁。“紅羊劫火已全銷,惟有焦山土不焦。最好云林看北固,絕佳風景憶南朝”。詩中彭玉麟稱贊了焦山僧人的壯舉,在太平天國戰(zhàn)火蔓延江南,太平軍所到之處文化被毀,寺廟被焚,一片荒蕪時,只有焦山定慧寺僧人不畏強暴,舍身護法,使寺院得以完整保存。
彭玉麟(1817—1890),字雪琴,湖南衡陽人。咸豐間,輔佐曾國藩創(chuàng)辦水師,官至兵部尚書。善寫詩,尤善畫梅。曾駐防焦山數(shù)年,繪梅立石于天王殿,石刻詩文于摩崖。其書用筆爽利,筆力勁挺。
焦山棧道石壁處有陸潤庠詩刻。陸氏與越塵上人私交甚好,十年前,游焦山就曾書“畫禪”二字以贈,對其山水畫頗加贊賞。今此越塵以拓本示之,使陸氏對歷史感慨萬千,寫詩以抒情懷。 “坐隱茅庵愿未償,十年歸夢繞江鄉(xiāng)。鼎銘佶屈思周漢,崖刻迷離記宋唐。帝里風光多閱歷,海天云影入微茫。丹青繪就勞相寄,珍重旃檀一瓣香。”(《寄越塵》)
詩后有記:“不到焦山逾十載矣,詩僧越塵以所繪山水大幅及手拓二鼎、摩崖諸題名見貽,賦詩為謝。己亥九月陸潤庠。”
這首詩是陸潤庠于光緒二十五年(1899)歸鄉(xiāng)途經(jīng)鎮(zhèn)江,再游焦山時,書寄山僧越塵。詩中“十年歸夢繞江鄉(xiāng)”,“帝里風光多閱歷”等句,表達了詩人對于家鄉(xiāng)的深厚感情和故里的自豪感。陸潤庠擅長行楷,風格近似歐陽詢、虞世南,鎮(zhèn)江城內(nèi)外多處有其墨跡留存。
山不在高,有石亦名。歷史的風云際變,鍛造了這一摩崖“詩之巖”。歷經(jīng)千百年風雨洗禮的摩崖詩刻,依然在時光中不言不語。感知摩崖的獨特韻味,體味歷朝的名家詩刻,給秀美的焦山風景,增添了深厚的人文內(nèi)涵。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