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逋詩中的鎮(zhèn)江

蘇軾作林逋詩帖 圖:沈伯素 提供

林逋像
文/沈伯素
林逋(967年-1028年),北宋詩人,世居浙江,逝世以后,宋仁宗賜謚“和靖先生”,世稱“林和靖”。林逋熟悉鎮(zhèn)江,詩吟鎮(zhèn)江。作為鎮(zhèn)江人,讀一讀他的鎮(zhèn)江詩,不無受益。
林逋有一些奇特的性格,第一大奇是終生未娶,因特愛梅與鶴,世人謂其“梅妻鶴子”。第二大奇是中年以后隱居杭州二十年不出山,自比陶淵明,在《夏日即事》一詩中寫道:“時為淵明一起予”。第三大奇是他作詩隨寫隨丟,并不保存,一生寫過無數(shù)首詩,后人只收集到330首,并整理成集。
林逋既是多年隱居不出,何以又有鎮(zhèn)江詩?這是因為一,據(jù)《宋史·隱逸傳》載,他初年曾“放游江、淮間”,甚至與朋友一起北游;二是他與高僧詩友相往還,客走必遠送。這亦可算作他的第四大奇。他南送北送,東送西送,現(xiàn)存送友詩四十余首,其中,送友至金陵和“赴闕”(至京師)多次,還有到山陽(今淮安)的,這些送別,一般都要經(jīng)過鎮(zhèn)江。明寫送至鎮(zhèn)江的詩,收錄在《林逋詩集》中的,就有《送人游金山》、《西梁山下泊船懷別潤州杲上人》等。他一生來到鎮(zhèn)江的次數(shù)可與蘇軾相比。他的送友詩含有深厚情感,正如他在《長相思》所中寫:“吳山青,越山青。兩岸青山相送迎,誰知離別情?”
林逋的詩風,可用他自己的兩句詩來概括:“清如霜月三五夕,瘦似煙篁一兩竿。”“清瘦”二字傳神至極:清即清雅、清淡,有余韻,耐回味;“瘦”則是指詩的題材盡量回避政壇大事,僅寫身旁風景和事物。“清瘦”也表現(xiàn)了他的灑脫和超逸,山水氣氛比較濃烈?,F(xiàn)從《林逋詩集》里,擇其有關鎮(zhèn)江的四首浮淺賞析于下。
《送人游金山》:“水煙霜樹矗層巒,點破江心一簇寒。見說天多剩得月,為予間上上方看。”他和友人在江心小舟上欣賞金山,江水沖擊著船舷,山從水煙上浮出,從月光下隱現(xiàn),層層疊疊。遠望金山似乎平淡,卻收藏了精彩,使他舒心,覺得是一種上上的享受。
《送牛秀才之山陽省兄》:“之子詠陟岡,別我歲時晏。后夜失群鶴,高天著行雁,楚山遠近出,江樹青紅間。尊酒無足辭,離愁滿行盼。”林逋送友人牛之去山陽(今淮安),來到鎮(zhèn)江,流連忘返,酒間暢敘友情,自然想到當年王昌齡《芙蓉樓送辛漸》的詩句:“寒雨連江夜入?yún)?,平明送客楚山孤?rdquo;與唐代著名詩人產(chǎn)生類似的情感。
《送史宮贊蘭溪解印歸闕》:“杜若萋萋天似水,一檣風信快吟懷。春坊冠蓋還朝籍,寶婺豀山別殊齋。訪舊約僧登北固,破程乘月宿清淮。東南出宰才居最,疇為言揚向玉階。”林逋送友人赴京經(jīng)鎮(zhèn)江時,又是游山,又是玩水,兩人共宿于北固山,與山僧相會,說古談今,一個并不太關心政局的詩人,對江浙一帶大出人才一事也頗有感慨。
《西梁山下泊船懷別潤州杲上人》:“畫圖行李是隨緣,立別江頭雨霽天。鐵甕獨歸三月寺,銅瓶輕掛兩潮船。吟焚篆籀香初竭,老擁云霞衲已穿。昨夜西梁山下月,為師懷想幾凄然。”這是林逋對友人的述懷詩。寫到當年與友人共游鎮(zhèn)江,逛鐵甕城,“鐵甕獨歸三月寺”;寫到飲中泠泉茶,有“銅瓶輕掛兩潮船”一句,記寫在船頭用銅瓶沉入水下汲取中泠泉水的場景。
銅瓶汲水是詩人對鎮(zhèn)江最特殊的記憶。史上銅瓶入詩的不少,如唐代名士張喬,渡船于金山江面,有“銅瓶汲夜潮”詩句;宋代陸游船渡金山有詩句:“銅瓶愁汲中泠水”;名臣文天祥途經(jīng)京口,也寫下了“閑品茶經(jīng)拜羽仙”和“中泠汲水烹新芽”及“瓶罌制銅綆束麻”等句。贊美中泠泉,也是對鎮(zhèn)江的贊美。
林逋出生杭州,隱居杭州,因為人奇特,詩作豐厚,自然受到了比他稍后、在杭州任職多年蘇軾的關注。老蘇敬仰他的詩作和品行,元祐八年讀過林逋詩后,書寫了題為《書和靖林處士詩后》詩,此名篇中有句曰:“先生可是絕俗人,神清骨冷無由俗。我不識君曾夢見,瞳子了然光可燭。”乾隆皇帝南巡時,見到蘇軾的這幅詩書作品,更是十分欣賞,提筆在紙上題句近百字,盛贊前后兩位詩人,御筆中有句曰:“緬高風于千載,抒典雅以重賡。”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