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中收錄的鎮(zhèn)江人著述



北新關遺址
□ 徐 蘇
《四庫全書》在中國文化史上享有盛名,它廣泛搜集了從上古流傳至清初的歷代典籍,用經(jīng)、史、子、集四大部分類,共收書3461種,總計79337卷,約97700萬字。它不僅全面總結和系統(tǒng)整理了三千年來中國封建文化的學術成果,保留了豐富的典籍,而且任職于“四庫全書館”的官員學者,多是當時學術名流,他們傾十年心血而成的《四庫全書》,無疑也是對中國古代文化的一大貢獻??梢哉f,《四庫全書》承載了中華民族文明,是中華民族的寶藏,是世界性巨制。
鎮(zhèn)江以文宗閣收藏《四庫全書》聞名。鎮(zhèn)江籍史學家唐邦治在民國期間撰寫的《鎮(zhèn)江文宗閣先后賜書考》中,評述了《四庫全書》庋藏對鎮(zhèn)江的巨大影響。他說:“當時帝室自享其四,以江浙為人文淵藪,分享其三,而蘇省又獨得三之二,而吾鎮(zhèn)江乃竟得二之一,即金山文宗閣所頒貯者是也。”“金山文宗閣為鎮(zhèn)江無上光榮之故實”。江蘇學者陳慶年也說:“文宗、文匯兩閣,相隔不過四十里,獨得四庫書兩部,天下艷之。”
值得鎮(zhèn)江人驕傲的還有一點,就是《四庫全書》中選錄了一些鎮(zhèn)江人的著述,反映了鎮(zhèn)江這座城市在歷史文化方面的厚重。通過對《四庫全書總目》的考證,發(fā)現(xiàn)鎮(zhèn)江人被收錄到《四庫全書》中的書籍有:
《補齋口授易說》無卷數(shù)。此書沒有著錄著者的姓名,僅題“門人永豐周佐編次”,這里書名中的“補齋”是其師的號,周佐記錄了其師所講授的易學方面的內(nèi)容而編輯成書。朱彝尊《經(jīng)義考》題曰《周氏佐補齋口授易說》,蓋如胡瑗《口義》題倪天隱之名,非佐所撰也。補齋不知何許人,佐亦不詳其始末。今以方志及史傳文集中考得“補齋”,姓丁,名璣,字玉夫。號補齋,丹徒人。成化十四年(1478年)考中進士,授中書舍人。成化二十年、二十一年星殞,皇帝令其直言,曾上奏數(shù)千言,論治道本末,時政得失。主張“振綱紀,正風俗,慎用人,蘇民困,理財用”等,又彈劾李孜省及僧繼曉等人,疏留中,因他事被謫普安州判,歷任廣東按察副使、提學副使、四川按察使等。丁璣對經(jīng)學有興趣,讀過許多經(jīng)學方面的著作,也通詩文,喜吟誦。門下弟子有周佐、周價、靳貴、唐侃等人。著有《洪范正誤》1卷、《四禮儀注》4卷、《大學疑義》1卷、《初齋集》10卷。
《周易本義述蘊》四卷,清朝姜兆錫撰。書取名《述蘊》的意思,蓋取《通書》“圣人之精畫卦以示,圣人之蘊因卦以發(fā)”之義。大旨恪遵朱子《本義》。姜兆錫(1666年-1745年),字上均,江蘇丹陽人。康熙二十九年(1690年)舉人。選授湖北蒲圻縣知縣,以病辭歸。乾隆初年,因大學士鄂爾泰的推薦,他出任三禮館纂修官,“寅入申出,以勤博稱時”。長于經(jīng)學,尤致力于《三禮》之闡發(fā)。先后撰成《周禮輯義》《禮記章義》《儀禮經(jīng)傳內(nèi)編外編》。
《他山字學》二卷,清朝錢邦芑撰。錢邦芑,字開少,丹徒人。晚為僧,號大錯。此書本于郭忠恕 《佩觿》、 李文仲 《字鑒》, 辨正字畫及聲讀之誤, 共43類。 缺陷是搜輯不廣。 如 “一字數(shù)音考”內(nèi)有的多音字讀音沒收全; 《廣韻》《集韻》中開卷即可見到的重音, 也很少收錄。有《四庫全書》本傳世。
《靖炎兩朝見聞錄》二卷,舊本題曰陳東撰。陳東,字少陽,鎮(zhèn)江丹陽人。宋欽宗時,貢入太學。嘗伏闕上書,請去蔡京、王黼而用李綱。高宗即位,召至行在,又彈劾黃潛善、汪伯彥,為二人所構論死。后追贈承信郎,加贈朝奉郎秘閣修撰。此書中編記徽宗北遷,高宗改元時事非常詳細,但未及紹興以后事,有較高的史料價值,足資考據(jù)。
《陸右丞蹈海錄》一卷,明朝丁元吉編。丁元吉(1427年-1491年),字無咎,丹徒人。明初文學家,人稱“易洞先生”。他的父親丁寧,考中過舉人,做過建寧右衛(wèi)經(jīng)歷這樣的小官。因饑荒連年,棄官家居,所以家庭十分貧困,但這些并沒有改變丁元吉喜歡讀書的習慣,他精研《易》理,并將自己的居所名為“易洞”,這就是后來學者為什么尊稱其“易洞先生”的原因。為了生計,丁元吉放棄了科舉業(yè),未弱冠即教授鄉(xiāng)里,以諄諄善教受到生徒的敬重。明代宰相靳貴對丁元吉非常敬重,曾從學于他的門下。丁元吉去世時,他專門寫了《哭丁易洞先生》的詩,詩中有“華岳中峰一夕摧,南徐衿佩更誰依。行藏空載伊川易,笑語寧聞坡老詩”的句子,表達了對先生的懷念之情。丁元吉為人寬厚仁愛,才思宏遠,他的詩詞古文都很好,對史學也做過研究,喜歡考古論事,又精通醫(yī)學,所以在地方上是一個難得的人才。后來官府慕其學問深,人品好,聘請他編纂《成化鎮(zhèn)江府志》。鎮(zhèn)江知府林一鶚欲推薦他出來做官,被婉言辭謝。為人寬厚仁愛,考古議事,兼及養(yǎng)生治疾之方,博學多才。著有《陸右丞蹈海錄》1卷補1卷,《丁易洞先生文集》64卷。
《客杭日記》一卷,元朝郭畀著,元至正十五年(1355年)俞希魯曾為之作序。另著有《云山日記》二卷,亦稱《元郭髯手寫記》,清人厲鶚摘抄成《客杭日記》一卷,鮑廷博刻入《知不足齋叢書》中,今有傳本。郭畀(1280年-1335年),字天錫,號退思,又號云山,京口(今江蘇鎮(zhèn)江)人。因美須髯,被稱為“郭髯”。他的書畫生前就已受文人追捧,今存世有《溪山煙雨圖》等?!犊秃既沼洝肥瞧渌魅沼浿?。原本共四冊。真跡在揚州程氏家?!犊秃既沼洝酚涗洉r間從至大戊申九月初一日至次年二月初九日,逐日瑣記交游聞見。其中記錄了一些官場上的請托吏胥之事,是他在江浙行省求充學正山長時作。著有《郭天錫文集》。
《京口三山志》十卷,明朝張萊撰,顧清訂正?,F(xiàn)存明正德七年(1512年)刻本,清宣統(tǒng)三年(1911年)橫山草堂刻本。張萊,字廷心,號心庵,本姓雷,鎮(zhèn)江人。明正德九年(1514年)進士,授戶部主事,管理國儲諸侖,后任留都宣諭,辦理糧政很有成績?!毒┛谌街尽肥撬麘?zhèn)江推官史魯請,考證三山名跡、沿革及歷代詩文后匯集成編,并經(jīng)松江顧清裁訂,是我國著名的山志之一。全志共分為十卷,書前有顧清撰寫的《京口三山志序》,書后有史魯撰寫的《京口三山志后序》。《四庫全書總目提要》認為:此志考證典核,頗能訂偽正謬。
《北新鈔關志》十六卷,明朝荊之琦撰。荊之琦,江蘇丹陽人。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殿試金榜第二甲第7名進士,歷任戶部主事等職,官至廣東惠州府知府。此書分十六門。北新關,全稱為北新鈔關,因明朝政府據(jù)北新橋設關命名,始設于明宣德四年(1429年)。明代京杭運河上有七大鈔關,由南而北依次為:北新(杭州)、滸墅(蘇州)、揚州、淮安、臨清、河西務、崇文門(北京)。在這七大關中,北新關最為復雜,《北新關志》中對此有多番表述。明萬歷年間主政過北新關的荊之琦(員外郎)則有“關控武林以西,距河之盡而隔錢塘江,越杭城三十余里,非臨清、淮揚、滸墅,據(jù)往來要沖者比”的敘述(雍正《北新關志》卷一),蓋因杭州水系眾多,水網(wǎng)發(fā)達。北新關就成了這張縱橫連貫之水網(wǎng)中的榷要之所在。杭州大運河東岸有一條“三善”之路的荊街。荊街之名,源于修筑者北新關主事荊之琦。明代家住荊街邊的陸玄錫撰有《北關修筑荊街碑記》云:“荊公鳴玉潤之……慈祥侃直,風流倜儻,有蘇眉山(蘇東坡)、白香山(白居易)之韻,余心向往之……”荊之琦不但主持修路,還自掏腰包,所耗2300多兩銀子,未花一分公家錢、百姓財。新路落成,“廓然周行,坦然磐石”。他的無私奉獻與慷慨之舉一目了然,同時代的士紳將他與蘇東坡、白居易并舉,將荊街與蘇堤、鄴侯井并論。
《素問鈔補正》十二卷,明朝丁瓚編。丁瓚,字敬夫,號點白,丹徒人。明正德十二年(1517年)進士,授吏部主事,改工部,任溫州知府,升浙江兵備副使。為官時,他注重民生,并發(fā)揮了自己精通醫(yī)學的特長。他發(fā)現(xiàn)溫州當?shù)氐男嗅t(yī)人大多不喜歡讀《內(nèi)經(jīng)》《素問》等書,這樣不利于醫(yī)術的提高,他就找來了元滑壽的《素問鈔》作為藍本,又參考了唐人王冰的《素問注》,最后編輯成《素問鈔補》12卷行世,并在書后附上了《五經(jīng)六氣主客圖》和《診家樞要》,后來此書被列入了《四庫全書》存目中。
《蕓隱橫舟稿》一卷、《蕓隱倦游稿》一卷,宋朝施樞撰。施樞,字知言,蕓隱其號也,丹徒人。宋嘉熙時,曾擔任浙東轉運司幕屬,又擔任過越州府僚?!稒M舟稿》首,有嘉熙庚子《自序》?!毒胗胃濉非?,有丙申《自序》。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