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仲淹在潤州

范仲淹像 圖:林敏 提供

范公橋
文/林敏
宋景祐三年(1036),范仲淹因上“百官圖”,揭露宰相呂夷簡不能選賢任能,“進用者多出其門”,并“為四論以獻”“大抵譏議時政”,被貶知饒州,景祐四年十二月,范仲淹以吏部員外郎自饒州徙知潤州。
潤州句容的茅山是著名的道教圣地,范仲淹于寶元元年(1038)二月才到達潤州。“丹陽太守意何如,先謁茅卿始下車。”他到潤州還沒有下車,便登覽茅山,寫下了《移丹陽郡先游茅山作》的詩篇。范仲淹到潤州任上不久,就向皇帝呈送了謝表,再次申說自己“竭誠報國,弗鉗口以安身”的志愿。他贊同孔丘“天下有道,政不在大夫”的觀點,提醒仁宗:“進退群臣,聽決大事,皆出于君上。”并堅定地表示要忠于朝廷,“長懷霜潔”。
范仲淹的正直敢言和政治聲望,令一些人非常害怕,他們擔(dān)心范仲淹這次調(diào)任后,重新得到朝廷重用,便向仁宗進讒言,誣陷范仲淹,仁宗勃然大怒,下令將范仲淹流放嶺南,參知政事程琳極力為范仲淹辯護,仁宗醒悟過來,范仲淹才得以幸免。
范仲淹見甘露寺內(nèi)紀(jì)念曾三刺潤州的唐代宰相李德裕的奠堂過于狹小和簡陋,便改遷到南樓,并刻《唐書》中的《李德裕傳》于堂內(nèi),供后人觀看,他非常欣賞這位晚唐時期的名相,贊頌李德裕“才大名高”。李德裕有《述夢詩》四十韻,劉禹錫在歷陽曾有和詩。范仲淹為《述夢詩》作序,因劉禹錫而論及八司馬。他說:“劉禹錫與柳宗元、呂溫數(shù)人,坐王叔文之黨,貶廢不用。覽數(shù)君子之述,而理義精密,涉道非淺。”他認為八司馬都是憂國憂民的貞士。
范仲淹覺得潤州這座古城美麗而又繁華,寫下了《京口即事》詩:“突兀立孤城,詩中別有情。地深江底過,日大海心生。甘露樓臺古,金山氣象清。六朝人薄命,不見此升平。”范仲淹在贊嘆京口之余,反思六朝衰亂史實,對當(dāng)今升平之局予以充分肯定,全詩格高氣豪,全無遷客去國之思,更非一般吊古傷時者可比。
潤州是風(fēng)景名勝區(qū),范仲淹在這里與一位識上人相逢,作《送識上人游金山登頭陀巖》:“空半簇樓臺,紅塵安在哉?山分江色破,潮來海聲來。煙景諸鄰斷,天光四望開。疑師得仙去,白日上蓬萊。”詩寫得極有氣勢,把金山的風(fēng)景特色表現(xiàn)得十分動人。
范仲淹的老友滕子京、魏介也為潤州的江山勝景吸引來到這里,魏介在饒州曾和范仲淹見過面,與魏介相別時,范仲淹曾贈詩:“江上高樓欲千尺,便從今日望歸舟。”感情是很深的。滕子京的母親,安葬于九華山,范仲淹為作墓志。這時,滕子京和魏介一起,經(jīng)過丹陽,雙雙來訪,范仲淹有一首五古《滕子京魏介之二同年相訪丹陽郡》:“長江天下險,涉者利名驅(qū)。二公訪貧交,過之如坦途。風(fēng)波豈不惡,忠信天所扶。相見乃大笑,命歌倒金壺。同年三百人,太半空名呼。沒者草自綠,存者顏無朱。功名若在天,何必心區(qū)區(qū)……”范仲淹的這首詩開始講他們的交情,接著說同輩的遭遇,把他的胸襟、人格和盤托出。
這年五月,葉清臣被任命為江南轉(zhuǎn)運副使,八月到達潤州。這年年初,皇帝詔求直言,葉清臣隨即上書,說皇帝“御臣之術(shù)未合治體”,以至于“大臣秉政,專制刑爵”。葉清臣與范仲淹相會正值中秋,范仲淹有詩:“天遣今宵無寸云,故開秋碧掛冰輪。詩人不悔衣沾露,為惜清光豈易親。孤光千里與君逢,最愛無云四望通。處處樓臺競歌宴,的能愛月幾人同。”這詩把議論全融化在情景之中,融得一點痕跡都沒有。
范仲淹在潤州一年多,到處施濟于民,為百姓做好事。他積極興辦教育,建立新的學(xué)宮,用自己田莊的收入買經(jīng)史傳疏課諸子弟;李覯是北宋著名的教育家,博聞強識,為“一時儒宗”,寶元元年八月,范仲淹給李覯寫信,聘請他到潤州郡學(xué)來任教,信中為李覯設(shè)想周到,如對方攜家而來亦必有妥當(dāng)安排。殷切之情,溢于言表;他所薦舉的通判向約,觀察推官許渤都是一等一的好官、清官,勤政愛民,廉潔奉公,深得老百姓愛戴。
潤州東門的關(guān)河上有一座竹子搭的小便橋,小孩過橋經(jīng)常掉進河里,淹死人的事也時有發(fā)生,范仲淹知道后非常著急,決定捐獻俸銀,再募善款在關(guān)河上建一座石橋,橋建成后取名“清風(fēng)橋”,老百姓十分感激,稱之為“范公橋”。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