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江堤
文/丁基榮
挑江堤,是揚中人對加固江堤的俗稱,是揚中人永久的歷史記憶。
揚中,長江中第二大島,江防大堤對三十萬揚中人民來說,是生命線生存線,因此,加固江堤歷來是首要之務(wù)。上世紀八十年代前,每年初春或入冬后相對農(nóng)閑,且處枯水期,各公社在抓三麥田間管理的同時,必開展一場加固江堤的大會戰(zhàn),主要對外堤岸(朝江一面)加寬,堤頂增高并夯實,確保汛期萬無一失。
時間過去了幾十年,許多往事如同在昨,歷歷在目。
1973年初冬,家鄉(xiāng)公社的大會戰(zhàn)又在東面長江主航道岸邊如火如荼展開了。公社設(shè)總指揮部,各大隊有指揮小組,地段落實到各生產(chǎn)隊。當時作為民辦教師的我,當是一個戰(zhàn)斗員,每逢星期天必參戰(zhàn)無疑。
藍天白云下,江面波光粼粼,白帆點點,遠處水天相接,煙霧籠罩。潔白的江鷗或而掠過波濤,或而翱翔上空。大堤上人頭攢動,南不見頭,北不見尾。江風撲面,彩旗獵獵,高音喇叭里連續(xù)播放著革命樣板戲唱腔片斷,一個個英雄舞臺形象仿佛映入了眼簾。此時,你置身這壯觀氛圍中,已無暇旁騖,更無猶豫,像登上了飛馳的列車,只有向前,沒有回頭。
取土,必在離堤腳五十米開外的灘涂上開挖,太近了會危及大堤的安全。蘆、柳、竹是揚中三大寶,全縣財政收入重要來源之一。柳主要長在灘涂上,挖土勢必要毀柳,不能兼得,只能舍魚而取熊掌也。為減少損失,盡量縮小地表面積,向深處開挖。當挖到一人之深時,開挖的人使出渾身解數(shù),一鍬下去,一塊足有四十多斤有棱有邊的長條土塊,騰空抬起,一舉一揮,不偏不倚,正好落在上面挑土人的擔子里。“仰手接飛猱,俯身散馬蹄”, 動作之敏捷,技術(shù)之嫻熟,令人咋舌。
上午九點多,小憩半小時,大家管叫“淬火”,意即短時間內(nèi)恢復體力。工地上設(shè)有臨時男女公廁,名曰廁所,其實是放兩只大木桶再用幾張?zhí)J席遮掩一下。男同胞較隨便些,我們隊有些女同胞不忍屈此,結(jié)伴翻過大堤到村子里尋個妥處。返回時常已遲到,個個赧然一笑,很是尷尬。隊長鮮有慍怒,瞅了瞅,欲言又止,彼此心照不宣:下不為例。
工地上偶有小商販走動,多為老翁媼嫗。兩根細繩系上個小竹匾,往脖子上一掛,賣些糖果、麻花、香煙之類的,但多數(shù)人囊中羞澀,很少問津。
挑江堤,政府有水利糧計劃補助,隊里出錢買回,用于施工。工地附近所有住戶都被各生產(chǎn)隊暫為炊事棲息之處。我們隊捷足先登,占了跟工地靠得最近的一戶,主人家很和善,騰出大鍋灶,大行方便。每天大家自帶些許大白菜、蘿卜之類時令菜蔬,隊里開銷,憑肉票買一二斤五花肉,肥多瘦少,切成星點,葷素一鍋,水多點,有菜又有湯。那時沒有味精一說,更無烹調(diào)技藝高下之講究,但個個吃得滿口生津,唇齒留香。飯是定量的,只見隊長拿一只大一點的藍邊碗,盛滿,呈饅頭狀,倒入各人自帶的碗里,吃菜幾人合一盆。用餐沒有那么多桌凳,多是站立,或席地而坐。午飯是吃好了,還不能說吃飽了。不過大家很滿足,無奢望,沒有大會戰(zhàn),難有大米飯,遑論油水葷腥了。土灶燒飯,鍋巴很香,隊長分發(fā),一人一小塊,分到最后自個常常落空。“沒事,沒事”,邊笑邊撿起灶臺上散落的碎屑,細嚼慢咽,“好香!”一副余味猶存,留戀不舍的模樣。年輕媽媽舍不得吃,藏在口袋里,小孩在家還盼著,出發(fā)時關(guān)照要聽話,媽媽會帶鍋巴回來的。
午休一小時,很是寶貴。有人躺在柴垛旁向陽處迷糊一下,隊里的王老漢拿出旱煙袋吧唧吧唧抽起來。有個周姓中年人,脾氣很好,有點顯擺,拿出一盒勇士牌,旁邊一促狹鬼冷不防一把奪走,一撕開,散發(fā)眾人,個個笑得人仰馬翻。只有女人們有正事,拿出帶來的鞋底一針一線納起來,這真正是見縫插針了。男主外,女主內(nèi),一個家庭里的縫縫補補,大人小孩鞋頭腳腦的都是女人燈下或雨天的活,很少有閑空的。
下午四點左右也有一次“淬火”,但不比上午,勞累快一天了,饑腸轆轆,沒有能量補充,只盼早點下工。節(jié)骨眼上高音喇叭響起,公社指揮部通報當天進度,一聽,我們靠前,士氣大振,勁頭又上來了。
“捉頂”,已近工程尾聲,也是攻堅戰(zhàn)了。所謂捉頂,就是增高大堤的高度。這時,從遠處挑著百多斤的擔子,沿著幾乎75度的堤坡挑到堤頂,一步三搖晃,須用吃奶之力。增高后還須夯實,這活不僅要力氣,還要齊心,通常四人用粗繩拉石夯,“拉呀”“夯呀”口令一致,一上一下,上得高,落得重,夯得實,只要一人不合拍,三人力氣白費,齊心合力像比賽龍舟,技高一籌,不可小覷。
工程結(jié)束三五天后,偶有生產(chǎn)隊接到補缺通知,或高度不夠,或?qū)挾扔星罚蚝粚嵅坏轿?。隊長立馬組織精兵強將小分隊搞突擊。這時,大堤上沒了前時壯觀,一眼看去,幾簇人影,屈指可數(shù)。他們仿佛是班級里的補考生,實非差生,只一二分差距而已,或許作文少用錯用了一個標點,被扣分,以致補考,是老師太認真嚴苛了。不過沒有責怪“老師”的,大家都懂“螻蟻之穴潰千里之堤”的普通道理。
當年,在生活物資極度匱乏下的大會戰(zhàn),苦和累不必言說了,但大家都明白:這不是為別人,是保家鄉(xiāng),為自己。沒有牢騷怨言,沒有私心雜念,團結(jié)一致,齊心合力,人們相處又是那樣和諧純真,今天憶及,真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歷史翻開了嶄新的一頁。進入上世紀九十年代,隨著農(nóng)村經(jīng)濟大發(fā)展,國家對農(nóng)村水利設(shè)施的大量投入,更受長江三峽工程惠及,加固江堤不再是人挑肩扛的人海大戰(zhàn)了。目前全市江堤標準化,外坡有石駁,堤頂是暢行無阻的硬化公路,成了一道別具一格的風景線,濱江公園大津船廠等多處成了景觀打卡處。遐思陶潛若有知,見此當有神來之筆,更不在話下了!
揚中,自成洲有人居住,就圍堰筑堤。千百年來,人與堤同生共存。江堤,是文化,是精神,是傳承。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