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北固樓的蔡謨

《晉書》

北固樓 圖:朱昌勤 提供
文/朱昌勤
鎮(zhèn)江北固樓聞名遐邇,歷史上眾多文人騷客曾登臨此樓寫詩作賦,北固樓門前石階旁有說明文:“北固樓因辛棄疾兩首詞而名噪天下。始為東晉蔡謨所建。”與名樓相比,蔡謨的名聲不大,甚至在鎮(zhèn)江也鮮為人知。其實,蔡謨不僅是東晉時朝廷重臣,還是繼郗鑒之后又一位鎮(zhèn)守京口的官員。
東晉時,京口是都城建康(今南京)的東部重要門戶,江北廣陵直接與后趙接壤,而京口到建康一帶憑長江天塹抵御著后趙的入侵,因為戰(zhàn)略地位的重要,鎮(zhèn)守京口的都為朝廷地位顯赫的大臣。據唐《晉書》記載,339年8月,坐鎮(zhèn)京口的朝廷太尉(東晉時太尉是全國最高武官),郗鑒病重,上疏乞求卸職,建議朝廷任命蔡謨出任都督及徐州刺史。郗鑒去世后,朝廷當即任命蔡謨?yōu)檎鞅睂④姡级叫?、兗、青三州以及揚州的晉陵、豫州的沛郡諸軍事,徐州刺史,授予假節(jié)。
郗鑒指定蔡謨?yōu)榻影嗳?,理由?ldquo;蔡謨平簡貞正,是時望所歸”。據《晉書》記載,郗鑒與蔡謨在志向、才學、為官上有諸多相似之處。郗鑒(269-339年),蔡謨(281-356年),蔡謨比郗鑒小12歲,兩人都是名門之后,文武雙全。郗鑒是東漢末年御史大夫郗慮的玄孫,少時雖孤貧,但仍然博覽經籍,即使耕作時仍不斷吟詠文章,以儒雅著名,20歲時郗鑒就踏上仕途。蔡謨,同樣家族世代名門。他的父親蔡克,是當時的名士,官至車騎將軍從事中郎。蔡謨在弱冠(20歲)時就被察舉為孝廉,州里征辟他為從事,又被舉為秀才,東海王司馬越召他為下屬官,蔡謨沒有接受就任。后蔡謨家族為避戰(zhàn)亂而南渡至江南,當時的晉明帝司馬紹為東中郎將,任蔡謨?yōu)樽约旱膮④姟?/p>
郗鑒、蔡謨因其卓越的才能和品德,在東晉初年被時人譽為“兗州八伯”,郗鑒為方伯,蔡謨?yōu)槔什?。在文才上,郗鑒工于書法,現(xiàn)有《災禍帖》存于《淳化閣帖》中,原有文集十卷,今已遺失,《全晉文》錄其作品。蔡謨學識淵博,擅長醫(yī)術,熟諳本草。對禮儀宗廟制度多有議定。蔡謨的文章論議,有文集十七卷傳世(《唐書經籍志》作十卷)。《全晉文》中有蔡謨《喪服譜》一卷,集四十三卷。
作為武官,蔡謨正直敢于擔當。東晉時朝廷內亂,官宦紛爭不斷,關鍵時候,蔡謨與郗鑒一樣,效忠朝廷,他們共同參與平息了蘇峻之亂。蔡謨和郗鑒對時局的判斷非常一致。當時郗鑒很擔心自己死后,征西將軍庾亮會以北伐為名,將京口兵卒轉移北渡,以削弱北府兵的根基。而在北伐這件事上,蔡謨一直持反對態(tài)度。郗鑒離世后,庾亮果然要北伐,蔡謨堅持郗鑒之前的主張,堅持認為,盤踞在中原的后趙實力強盛,東晉朝廷實力不足,只可憑借長江天險防守,等待時機。朝廷眾人的意見大多與蔡謨相同,晉成帝于是下詔不讓庾亮轉移守地。
蔡謨與郗鑒共同經營了京口。郗鑒鎮(zhèn)守京口期間,為防北方后趙的入侵,在東吳建鐵甕城的基礎上,大規(guī)模修繕,將鐵甕城以東加筑了一座晉陵羅城,使京口成為郡(州)、府治所在地。郗鑒還在京口招募流民,建立了北府兵。到了蔡謨鎮(zhèn)守京口時,進一步加固城池,強化北府兵建設?!稌x書·蔡謨傳》里說,蔡謨共統(tǒng)防線:“東至土山(北固山),西至江乘(南京棲霞),鎮(zhèn)守八所,城壘共十一處,烽火樓望三十余處。”為了加強長江沿線的防御,蔡謨利用北固山建筑備戰(zhàn),存放軍用物資,《南史》中有記載:京城之西有別嶺,高數十丈,三明臨水,號曰北固,蔡謨起樓其上,以置軍實。南朝《輿地志》中也有記載:北固山有亭,屋五間,蔡謨以置軍實。“軍實”就是軍用物資,文中所指的北固亭,就是北固樓的最早記載。
蔡謨晚年官運不如郗鑒,349年因有令不從,被免官并貶為平民。數年后朝廷再任命蔡謨?yōu)楣獾摯蠓?、開府儀同三司。但蔡謨上疏表示謝意,于是托辭病重,從此不再朝見。朝廷下詔賜蔡謨幾杖,允許在家門前放置行馬。東晉永和十二年(356年),蔡謨去世,享年七十六歲。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