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支流四明河與橋

板兒橋(永德橋)

丁卯橋

官塘橋光緒重修

四明河 圖:王禮剛 提供
文/王禮剛
由鎮(zhèn)江南山諸山為源頭,流淌在南山腳下入古運河的四明河,以及河流上的官塘橋、永德橋和丁卯橋,為古城和南山注入了靈動。
四明河發(fā)源南山
四明河,發(fā)源于南山蓬古山、回龍山和四平山、史家崗諸山崗坡,經官塘鄉(xiāng)集鎮(zhèn)、嚴崗村至丁卯橋村入大運河,是大運河鎮(zhèn)江段的一條支流?!督K省鎮(zhèn)江市地名錄》記載:四明河,位于鎮(zhèn)江市南郊官塘橋南側,原為彎曲的一條水溪,1976年整修成河道,以流經四平山得名。集南山、四平山及周邊崗坡之水,匯水面積6.7平方公里,屬常流河,不通航,是以泄洪為主提灌為輔的骨干河道。《光緒丹徒縣志》記載丹徒《縣境全圖》圖示,四平山標注是四面山:“四望山,在城南十里,見《輿地紀勝》。俗名四面山,又名四瓣山。”《江蘇省鎮(zhèn)江市潤州區(qū)標準地名錄》記載:“四平山,位于官山路與萊山路交會處西南側。海拔72米,以山周圍比較平坦得名。”官塘橋、永德橋和丁卯橋坐落在四明河上。古城驛道出鎮(zhèn)江南門經孩兒橋分道,東道經丁卯橋往丹徒古鎮(zhèn)、東鄉(xiāng)和辛豐、丹陽,西道經官塘橋往南鄉(xiāng)諸縣。
1976年,四明河整治未徹底,河床淺,斷面狹,配套不齊,障礙物多,排泄不暢。1984年在上游主河段實施長度610米的局部拓浚工程。滾水壩其實就是低溢流堰,一種高度較低的攔水建筑物,其主要作用為抬高上游水位、攔蓄泥沙。主要原理是將水位抬高到一定位置,當漲水時,多余的水可以自由溢流向下游。1985年共做土方5萬立方米,農田受益面積2000多畝。1987年,河道河底平均高程13.5米,底寬10米,河堤堤頂高程19米,河坡比(內坡)1:2.5,河面口寬23米,安全流量48立方米/每秒。至2007年,集水面積達18.39平方公里,干流上興建3座滾水壩,以提高四明河蓄水能力。實現洪澇時既可泄洪,平時又實現蓄水灌溉的多功能。
為了確保泄洪和灌溉,1972年,在四明河源頭建設了?。↖)型回龍水庫以節(jié)流。
驛路建筑官塘橋
官塘橋,是四明河流經南山與四平山峽谷河道上的一座橋,古城城南驛路,是連接南鄉(xiāng)諸縣必經之路?!豆饩w丹徒縣志》卷四記載:“官塘橋,在城南十里,為城南驛路。”
因為官塘橋自古就是驛路,是交通要道,人群往往又是因水而聚,這里又近城,往來的人多了,就有了小小的集鎮(zhèn)。到了宋代,集鎮(zhèn)上人口越來越多,且又有往來鄉(xiāng)民在此物資貿易,以及行旅駐足歇息,原本流經的溪流之水,解決不了人畜飲用的需求。再加上雨水季節(jié)對山洪的治理,地方官府就在原溪流的基礎上,將溪流加寬加深,加深的地段就像一口大的水塘。這樣,溪流既可泄洪,又可蓄水。官府就在拓寬加深的溪流上造了一座木橋。由于都是官府投入施筑,加寬加深的塘就叫“官塘”,橋就叫“官塘橋”,官塘橋地方也就成為一個比較大的集鎮(zhèn)。
自宋至元,驛站之設為最盛時期。官塘橋是驛路大道途徑之橋,距城十里,為城南門戶。《江蘇省鎮(zhèn)江市地名錄》記載:“據清《丹徒縣志》記載:稱官塘橋。唐、宋間,此處設有驛站。”《潤州區(qū)志》記載:“北宋時期此處開始有官民定居,并設有兵馬驛站,后因驛道遭山洪破壞,沖積成一溝塘,影響交通,后由官府出資在溝塘上修建了一座木橋,取名官塘橋,鎮(zhèn)即因橋得名。”
古時驛站,主要是使“客之馳驛而至者,疏寮邃室,以時其寒燠。豐廩厚餼,以給其飲食。使四方萬里,賓至如歸。轍相結而艫相銜。”宋咸淳年間,丹陽驛有馬八十匹,船三十只。同治初年,京口驛有馬六十匹,保證驛傳之用。
古時,驛夫傳送公文,朝廷也有特別要求,康熙皇帝在晚年時曾經說:“我朝驛遞之設最善,自西邊五千余里,九日可到。荊州、西安五日可到,浙江四日可到。”驛傳,常常是歇人不歇馬,歇馬不歇人,驛驛相接,站站相傳。
官塘橋驛路歷盡千古驛傳之能。清光緒乙未年(1895),官塘橋重新修建為石橋。后因道路的改變,官塘橋給瘞埋了。
2011年,官塘新城開始建設,發(fā)現了埋于地下的官塘橋古橋,挖出來后,官塘橋基本沒有什么損壞。橋面?zhèn)冗呌浻?ldquo;光緒乙未年孟冬月重造”石刻,字跡清晰可見。鎮(zhèn)江市文物局,已對古橋遺址進行了保護。1997年,官塘橋路拓寬改造后的官塘橋,橋長28米,橋寬41米。
嚴崗村頭永德橋
據《潤州區(qū)志》記載,位于官塘橋鄉(xiāng)延圣庵去嚴崗村村道上,四明河流經嚴崗板橋村的河道上有一座永德橋。
永德橋始建于清乾隆元年(1736),為單孔石拱橋,長8米,寬約4.5米,凈跨2.25米。橋的兩側原來各有兩只龍頭,橋的北側坍塌近一半,只保留了橋南的兩只龍頭。
永德橋亦是南鄉(xiāng)驛道上的一座橋,橋體由于常年經受河水沖刷,北側橋孔坍塌已不能載重,這給交通和村民生活帶來不便。為改變這種狀況,在村道不易改道的實際情況下,妥善保護永德橋古跡,2007年10月,村里重新造橋時,決定不動原橋一磚一石,抬高新橋橋身,新老橋之間留有30厘米空間,將新橋建在了老橋上面,使永德橋原橋得以保存。故此,村民有橋上橋之說。
永德橋被稱為板兒橋。據傳,說是乾隆皇帝下江南,途經此村時,永德橋正在重建。聽說皇上駕到,村民們紛紛從家里搬來許多木板,用木板把橋鋪得寬寬大大、四平八穩(wěn)。乾隆皇帝過此橋,贊揚村民說:“板兒當橋,德高永存。”皇帝金口玉言,正在修建的橋就命名為“永德橋”,并刻石永存。橋,又稱板兒橋,俗名板橋,村名即以“板兒橋”為名。
古時,人們視“架橋鋪路”為行善積德,鄉(xiāng)里許許多多富戶、居士、貧者紛紛捐資捐工。一時間,捐款已足。村民構思建一座既可泄洪,又可負輪蹄之重的石拱橋。
開始建橋了,家家戶戶爭先為橋工送飯做義工,鄰村也是,鄉(xiāng)間一派祥和。橋成,橋工為答謝村民盛情,在橋的兩側石欄明柱頂端,雕刻了四只吞江吐雨、永避水害,寓意四方平安之意的趴蝮。在橋拱石側面刻有“乾隆歲次辛卯,清和月,善士重建”字樣。“辛卯”,即乾隆三十六年(1771)。“清和月”,即四月。地方、村民、橋工合議橋名,議取“永德橋”之名,以示村民、橋工在建橋過程中,爭做大德者,行積善之風。
四明河口丁卯橋
四明河溪流流到大運河,在溪流入大運河的溪流口上有座橋就是丁卯橋。有趣的是,丁卯橋取名源于運河上立的丁卯埭。
東晉初年,晉元帝兒子車騎將軍司馬裒鎮(zhèn)守廣陵,從丹徒水道運糧食出京口,當船行到現在的丁卯橋地段時,這段河水淺涸,所需糧食難以從京口運出,于是,司馬裒奏請皇上獲準,在此河段上筑埭。埭,就是在河道上筑一道壩,起到蓄水提高河道水位的作用。埭筑成功那天,正好是丁卯日,于是,就取名此埭叫丁卯埭。
四明河溪流流入大運河,由于丁卯埭的建筑,大運河水位抬高,河口的水域寬闊起來,于是,就在河口上建了一座港口,也以“丁卯”取名叫丁卯港。四明河溪流上的橋,也取名叫丁卯橋了。丁卯橋是連接鎮(zhèn)江、東鄉(xiāng)和辛豐、丹陽千年古驛道上的一座橋梁。
唐大和至大中年間,監(jiān)察御史、郢州刺史、詩人許渾筑別墅于丁卯橋旁,著有《丁卯集》。明正德、嘉靖年間大學士楊一清于丁卯橋畔亦筑有“石淙精舍”,在此著《石淙詩鈔》?!豆饩w丹徒縣志》卷四記載:“丁卯港,在六區(qū)一、五都十一圖?!毒┛谥尽罚涸诔悄先?,即晉所立丁卯埭。”“丁卯橋,在丁卯埭港口?!斗捷泟儆[》:許渾居京口,有別墅在丁卯橋。明楊文襄一清亦有別業(yè),曰石淙精舍。”
《潤州區(qū)志》曰:丁卯橋,位于鎮(zhèn)江城南三里丁卯村,距今已有1600余年歷史,系單孔石拱橋。清代乾隆、道光年間曾兩次修繕。兩邊橋欄石板中央,一面鐫刻“丁卯橋”,另一面刻“更新橋”字樣。
千古以來,四明河、官塘橋、永德橋和丁卯橋記載著古城歷史變遷。近年來,四明河在城市改造的同時,河道進行了疏浚和拓寬,有的河段已經成為景觀。官塘橋從瘞埋中發(fā)掘,與永德橋分別在原址實施保護。丁卯古橋,在丁卯橋路的拓寬中全部拆除。拓寬改造后的丁卯橋為公路橋,橋寬60米,仍然保留著“丁卯橋”橋名。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