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好逼天天有久久网站,www夜夜操comwww,美女网站视频一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首頁 芙蓉樓 翻閱鎮(zhèn)江

你好,寶蓋路

2024-05-30 09:20 來源:京江晚報

文/陳泰龍

寶蓋路,是筑在山腰上的一條路。往南,抬腿是山(寶蓋山),一步一臺階,爬的是上坡;往北,下的是斜坡,進的是一條條小巷。

寶蓋路由東向西走到頭,迎面又是一座山。因為伯先公園坐落于此,附近居民都稱其為“公園山”(實為“云臺山”)。

公園山山高林密,綠意濃濃罩著寶蓋路。清晨,登上山頂,迎來城市第一縷陽光,身旁的大樹身披朝陽,忘情地釋放負氧離子。置身于此,儼然走進一座天然氧吧。四面八方的市民被“氧吧”吸引著,紛紛登山晨練,山頂山腰山下,都是練武的。寶蓋路的“原住民”有“近水樓臺”之便,早起從眾練清晨,晚來獨自練黃昏。天長日久,他們走出了公園山,代表鎮(zhèn)江市參加省武術比賽,捧回一個個獎杯。

翠綠茶社是公園山人氣比較旺的一個去處,全市弈林高手多會于此,五分錢泡上一壺茶,楚河漢界就殺了起來。放暑假了,寶蓋路的小伙伴們,包括我,也常去那里廝殺。真的名如其“社”,翠綠茶社一片“翠綠”,綠樹環(huán)抱,樹蔭罩頂,頭頂的瓦片挨著池塘,腳下不遠處的假山疊石環(huán)抱著荷花池,不下棋的時候,可以聽聽鳥叫、聽聽蟬鳴,偶爾還有蛙聲一片?;锇橹幸灿胁蝗ゲ枭绲模驮诩议T口支起小方桌,自帶茶水對弈起來。戰(zhàn)事猶酣,卻近黃昏,吃罷晚飯,移師路燈下再戰(zhàn),一群看斜頭的也跟著圍過來。1987年,我考公進機關,正值機關工會舉行象棋比賽,我代表單位參賽。比賽規(guī)則是,積分循環(huán),高分相遇。前三輪分不出高低,那些往屆的冠亞軍旁邊圍著許多人看斜頭。又戰(zhàn)了兩三輪,我身邊開始有圍觀的,且越圍越多。我也不負眾望,屢戰(zhàn)屢勝,終于奪冠,且蟬聯四屆,單位團體也是連續(xù)四年第一名。我能成為一匹黑馬,寶蓋路象棋文化的熏陶,功不可沒。

寶蓋路靠山,吃水卻極其便利。上個世紀六十年代,這一帶就吃上了自來水。這很讓家住長江對岸瓜洲的二姨一家羨慕。

二姨家臨河而居。清清的河水向南流,不多遠就到瓜洲渡。沿河人家,夜晚“頭枕著波濤”入眠,清晨去院子邊的小河打水。岸邊水淺,木桶碰到河底水就有點渾。他們在河里打根樁,架上木板做“棧橋”。我跟母親去二姨家時,常跟表哥、表姐上“棧橋”打水,水倒進缸里后,再放明礬。我少不更事,問為何要放礬?表哥說:“明礬殺菌,還能幫助沉淀。你們家比我們好,用的是自來水,這套程序在水廠解決了。”

表哥說這話的時候,我們這一帶自來水還沒有進家入戶,吃水,要到水站去買。我家對面的那個水站,雖然簡陋,卻是方圓幾百米人家的向往。挑水是我們對歲月的特殊貢獻。家有男兒初長成。我們長得身強力壯時,自然從爸媽手上接過這一棒。力氣大的,挑一分五厘一擔的大桶,力氣小的,挑一分錢或五厘錢一擔的小桶。對面山上的二毛伢(乳名),舉重多在100斤以上,到了水站,總是挑一分五的。山路可陡了,呈70度斜坡,二毛伢的步子卻穩(wěn)穩(wěn)的,三四擔挑下來,春風依舊。

井水是寶蓋路的又一份驕傲。寶蓋路上巷子多,條條巷子都有井,這些井應該是寶蓋山腳下的一口口泉眼。夏天,寶蓋路上原住民吃的西瓜都是“冰鎮(zhèn)”的。以我家為例,折身下豐和巷十來米,一戶四合院的天井里就有一口井,院子里的人特和氣,推門進去,看見的都是盈盈的笑臉。打水的吊桶也不要帶,就用院子里的。冬天用井水,那感覺更美。自來水冷啊,手放進去像刀割似的;井水呢,暖和和的。所以,寶蓋路的冬天,有一種敘事方式是到井邊洗衣洗被。井欄周圍,東西南北都有人洗,用腳踩的,用棒槌敲的,用搓衣板搓的,偶爾還說說家常,透著濃濃的生活味。如今,井欄邊洗衣已成為寶蓋路的集體記憶。

桑樹果(桑葚)熟的時候,寶蓋路會有一場遠足?;锇閭冇蓪毶w路左拐,上京畿路,再來一段“熱身”,便走進鐵路(現已拆除)的大柵欄。大伙沿鐵路線向前,稻田、池塘、河流,一一落下,拋在身后,個把小時光景,就到了此行的目的地——四擺渡蠶種場,那片我們向往的桑樹林。桑樹,我們并不陌生,但以前看到的都是高高的,桑果可望不可即。四擺渡的桑樹竟矮矮的,從田埂望過去,桑葉一片挨一片,密密麻麻像綠色的海。我們弓著腰走進桑樹林,一串串桑果掛在枝頭,向我們招手。我們有點舉棋不定,是往嘴里放還是往籃里裝?答案很快出來了。待到拎著滿滿一籃的桑果出來時,大伙相視一笑:每個人的唇邊都紫了。

谷雨過后,我去寶蓋路上的穆源民族學校調研校園慈善文化建設。當年,寶蓋路上三所學校朝陽樓幼兒園、寶蓋山小學、遵義學校都是我的母校,烙下了我從幼兒到童年再到青年成長的印記。穆源民族學校坐落在遵義學校,步入學校大門,我有一種走進母校的親切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讀小學和初中時,學校強化國防教育,我們銘記在心的,是提高警惕,保衛(wèi)祖國。課余的大部分時間用來挖防空洞、造戰(zhàn)備磚。我和三姐從寶蓋山小學取回黃土,把土圍成圈,澆上水,用腳踩,踩“熟”后裝進模具,再用弓上的弦把泥捋平,晾、曬之后交給學校統(tǒng)一燒制。今天的穆源,校園慈善文化建設,只是育人的方式之一,意在培養(yǎng)一代有大德大愛大情懷的社會主義新人。學校多年打造的慈善品牌,如“轉角遇到愛”“慈善暖童心,石榴花盛開”等,已如花綻放,正助力其成為寶蓋路乃至業(yè)內的一顆耀眼明珠。

責任編輯:阿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