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長科行善創(chuàng)建避風館

李長科《避風館落成》詩

李長科《宿避風館》詩
文/邱隆洪
作為世界上成立最早、歷史最長的民間救生組織,京口救生會已成為鎮(zhèn)江的一張文化名片,為越來越多的人知悉,位于西津渡的救生會舊址也成了一處網(wǎng)紅打卡地。在京口救生會成立之前,由李長科創(chuàng)設(shè)、委托超岸寺管理的避風館,則是古代鎮(zhèn)江民間救生組織的萌芽,我市學者祝瑞洪先生在其皇皇巨著《中國古代長江救生源流考》中對避風館的設(shè)立及其作用有甚為精辟的論述,同時也留有懸念。比如,避風館到底建于何時?還有,李長科為什么會在鎮(zhèn)江創(chuàng)設(shè)避風館?最近,筆者在搜集李氏相關(guān)資料的過程中,偶見其所編著《李小有詩紀》及《廣仁品》,從李氏詩作及其親友撰序中覓得一鱗半爪,因有此續(xù)貂之作。
卜居鎮(zhèn)江 焦山學佛
李長科,又名盤,字小有,出自興化李氏家族,曾祖為明嘉靖二十六年狀元、隆慶朝首輔李春芳;祖父李茂功為李春芳第四子,以蔭授中書舍人,改南京右軍都督府都事,升戶部郎中、福建興化知府,著《依綠園集》;父李思聰為李茂功第三子,字四卿,號沮修,工詩文,精堪輿術(shù),著《沮修集詩文》12卷,另有堪輿著作12種。李長科為李思聰長子,少有文名,詩名尤盛,但是科舉之路很不順。李長科其實并不喜歡八股文,小時候在父親的安排下以監(jiān)生的身份入祖籍句容縣學攻讀四書五經(jīng),多次參加鄉(xiāng)試,都未能中舉,最好的成績就是進入副榜,也就是領(lǐng)了個“安慰獎”而已。相反,他的兩個弟弟李嗣京、李喬則順風順水,先后金榜題名,走上仕途,并一路高升,李嗣京官至福建巡按,李喬則官至兵部右侍郎,用今天的話來說,都相當于省部級高官。
兩個弟弟仕途上的成功無形之中給李長科造成了巨大壓力,留下了心理陰影。或許正是為了擺脫這層心理陰影,萬歷末年,李長科選擇離開興化,在鎮(zhèn)江修筑別墅,卜居于此,他性好交游,與鎮(zhèn)江名士錢邦芑、劉夢震引為至交,三人均以世家子弟自居,錢是吳越王錢镠之后,劉則自稱劉武僖王(即南宋“中興四將”之一的劉光世)裔孫。他們經(jīng)常在一起雅集,鎮(zhèn)江“三山”及南山諸處風景均留下了他們的游跡,李長科還在自己的別墅中設(shè)宴招待文友,笙歌曼舞,飲酒作樂,酬唱題詠,過著文人雅士的精致生活。
不過,除了未能考取功名,年屆四十的李長科還有一塊心病,那就是膝下無子。古人十分重視兒子傳宗接代,以致有“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說法。況且其時父親已年近花甲,這對于身為長子的李長科來說,生個兒子是一件十分迫切的大事。為了解決這一心病,在錢邦芑、劉夢震的陪同下,李長科以讀書的名義,來到焦山修習佛法,他們發(fā)起組織了蓮社,宣揚戒殺放生,長養(yǎng)慈悲。李長科特地博采經(jīng)史著作中的生殺果報、善惡果報故事,輯成《仁品》一書,劉夢震則輯有《仁鏡》,錢邦芑輯有《孝書》。崇禎元年,李長科慶祝其父六十大壽,特地將《仁品》印行,贈給前來祝壽的親朋,還廣為散發(fā)給各地好友。
力行善事 建避風館
除了宣揚慈悲救世,李長科還親身實踐,力行善事,積累功德,其中最著名的當數(shù)建避風館。“南北由來苦濟川”,古代乘船渡江風險很大,舟翻人溺事件時有發(fā)生,經(jīng)常往來于興化和祖地句容之間的李長科對此深有體會。避風館建于玉山的超岸寺前,其下即玉山大碼頭,往來江上的人們可以在此憩息待渡,登樓可將大江風景盡收眼底,也便于觀察江上船舶航行情況,李長科與寺僧募造了十艘救生船,以拯救溺水人員,并制定章程,規(guī)定了具體的獎勵制度,對參與撈救的人員給予獎賞,這一制度為后來建立的京口救生會沿襲。
據(jù)李長科撰《謝淮海兵憲張云齋先生》詩自序稱,避風館的建設(shè)得到了時任丹徒知縣張文光的大力支持,“欲依佛事為弘濟,賴公慈惠成津梁”,他做的其他功德事也得到了張的幫助。避風館落成時,李長科還特地邀請張文光參加典禮,并有詩紀之。張文光,字譙明,號云齋,河南祥符人,崇禎元年進士,次年授山西曲沃知縣,四年丁內(nèi)艱去職,期滿任丹徒知縣,后升淮海監(jiān)軍道,加太仆寺少卿,入清接受清廷官職,先擔任錢塘知縣,后入都為兵科給事中,官至按察副使。綜合康熙丹徒縣志等記載,張文光在丹徒知縣任上的時間為崇禎六年(年中接任)至十年(年中離任),避風館落成時,張文光尚在丹徒任上,據(jù)此推之,避風館建成時間應(yīng)該在此期間,而且很大可能是在張任職后期,即崇禎九年至十年間,具體時間有待進一步考證。
避風館建成后,為來往大江南北的文人墨客、商賈行旅提供了休憩待渡的地方,同時為開展江上救生活動發(fā)揮了重要作用,著名學者錢謙益與李長科有交往,特地為避風館題詩一首,盛贊了李長科的這一善舉:
橫江樓館面金山,白浪粘天如等閑。
恰是四禪清靜地,毘嵐風起不相關(guān)。
連生五子 刊《廣仁品》
事有湊巧,李長科輯刊《仁品》后,連得五子,古人續(xù)娶納妾,子嗣眾多本不足以為奇,但在相信因果報應(yīng)的他看來,是積德行善的結(jié)果。據(jù)家譜記載,李長科有一妻五妾,共有九子,原配顧氏生三女,無子,九子均為妾所生。更讓李長科沒想到的是,當初輯刊的《仁品》頗受好評,他不謙虛地自稱“遍行海內(nèi)”,劉夢震更是稱贊海內(nèi)士子“聞風感化”,有的人閱覽后增訂若干事例寄給他,有的人把自家珍藏的善書秘籍捐獻出來供他參考,還有的人特地趕到鎮(zhèn)江來與他探討“仁之道”。崇禎六年,李長科打算北上入京,于是他決定將《仁品》加以增廣梓行,一為答謝廣大好友對《仁品》一書的關(guān)注,二來可作為北上拜訪各路名流的見面禮,增加自己的“印象分”,這部擴充了的《仁品》就是現(xiàn)在存世的《廣仁品》。
《廣仁品》共分生殺果報、善惡果報、坊淫警訓(xùn)、牛戒匯鈔、科第捷徑、增訂了凡四訓(xùn)、重定自知錄、求子秘訣、紀訓(xùn)存賞、蓮池仁塵、仁聲唱和、聞聲十義等18卷,內(nèi)容也從原先僅僅宣揚戒殺放生擴充到忠孝慈廉之事。李長科增廣《仁品》時,還趁機將蓮社改為仁社,親自撰寫了《仁社緣起》,擬定了若干章程,可是隨著后來李長科出仕,仁社一事不了了之。
《廣仁品》的刊行進一步提高了李長科的聲望,加上他出身名門,早有詩名,終于迎來了做官從政的機會。崇禎十三年,李長科舉賢良方正,選授廣西梧州府懷集(今屬廣東)知縣,在懷集任職期間,興利除弊,多有善政。崇禎十六年,他因父親逝世丁憂去職,歸途中發(fā)生翻船事故,其妻顧氏不幸溺亡,禍不單行,扶梓歸途中再遭孀女病亡之故。次年,尚在守制期間的李長科更遭晴天霹靂:崇禎帝煤山自縊,大明王朝宣告終結(jié)!
遺民自居 晚景凄涼
入清后,李長科以前朝遺民自居,拒絕效命清廷,其所建設(shè)的避風館則繼續(xù)在救生中發(fā)揮作用,他曾在祭掃父親墓地時回到自己傾注過心血的避風館住過一次,讓他沒有想到的是,寺僧對他的態(tài)度發(fā)生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轉(zhuǎn)變,于是有感而發(fā)賦詩紀之,表達了物是人非的無奈:
船頭破浪三山棹,京口憑闌兩岸燈。
已筑避風難避世,卻憐逢主是逢僧。
堤邊故苑牛羊暮,原上諸陵草樹增。
只有漁人眠自穩(wěn),驚波日月任飛騰。
中年連續(xù)得子曾經(jīng)讓李長科風光好一陣子,沒料到卻在晚年遭遇喪子之痛。李長科生有九子,第三子李涇,字觀生,聰明早慧,很有才氣,李長科頗為看好繼承自己衣缽,可惜為庸醫(yī)所誤,順治九年病卒于金陵,年僅21歲。更為現(xiàn)實的問題是如何維持一大家子的生活,起初好在興化還有些祖業(yè)和田地,但是人口眾多,開銷不小,估計積蓄很快見底了,有一年開春時節(jié),李長科連買農(nóng)資的錢都拿不出,只有靠借貸才能開耕。清初江南一帶時局多變,李長科一家過著顛沛流離的生活,居無定所的他一度不得不寄宿在僧寺養(yǎng)病,日子久了,寺里的和尚不免嫌棄,這對于落拓不羈的他來說,更是不小的打擊。順治十四年,李長科在貧病中去世,詩人李楷有詩哀悼,形象地描述了他凄涼的晚年生活:
惟君名家子,能文長苦饑。饑來驅(qū)之去,蕭蕭常自悲。
入室觀膝下,惟有眾男兒,數(shù)矢青縷管,一卷贈人詩。
豈其未作宰?清苦萬家知??冀K牖下死,爾魂競何之?
李長科葬于何地不詳,根據(jù)家譜記載,其父李思聰葬鎮(zhèn)江七里甸,其子李涇也在金陵病卒三年后“歸葬”京口架鼓山,據(jù)此推測鎮(zhèn)江有其家族墓地。因此,李長科葬于鎮(zhèn)江的可能性比較大,具體仍有待考證。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