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暑勝地招隱寺
文/劉晚春
大熱天出門總是很糾結(jié),尤其是烈日當(dāng)頭,沒事出門確實需要勇氣。但就是這次不顧炎熱的冒失行動,讓我意外發(fā)現(xiàn)了鎮(zhèn)江的避暑勝地——招隱寺。
招隱寺地處南山最深處,下南徐大道往南,從南山牌坊進去,沿著一條既寬敞又曲徑通幽的招隱山路,往山里走。綠樹成蔭,行走其中,就像穿行在古木參天的森林里。一把天然綠傘,賦予你無盡的陰涼。路的盡頭就是招隱寺。招隱寺是由南朝時宋朝的大音樂家戴颙隱居于此而得名,始建于南朝宋景平元年(423),距今已有1600年的歷史。最初是由戴颙的女兒,在戴颙死后將其私宅改建而成。戴颙潛心藝術(shù),南朝宋武帝劉裕多次下詔請他出仕,均被拒。相傳戴颙特別喜歡聽黃鸝鳴叫,常攜帶酒和柑橘,獨坐綠樹叢中,一邊撫古琴,一邊聽黃鸝鳴囀,他從黃鸝的鳴叫聲中聽出了“宮商羽”三個音符。為此,他譜就了《游弦》《廣陵》《止息》等著名古曲。
走進山門,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山水清音池。一泓清池,半塘碧蓮,水面上還有朵朵蓮花,瞬間,讓人浮躁的心安靜,塵世的燥熱和內(nèi)心的煩躁早拋到九霄云外。在亭榭里小坐,或扶軒廊凝望:山清水秀,游魚自得。沿山道向前,這時蛐蛐聲、知了聲、鳥鳴聲交匯,沿途還有黃色的、藍色尾部帶紅的斑點蝴蝶翻飛,它們就像帶路者,雀躍在前,唯恐你迷路;路邊的沿階草開著紫色的花,像一串串冰糖葫蘆似的,也在挽住你的腳步;還有那肥厚碩大的芭蕉葉,無不在訴說這兒的養(yǎng)分充足。信步而走,招隱坊三個字已豁然在目。此坊建于明萬歷四十一年(1613),1981年重建。坊上有石刻,上額是:宋戴颙高隱處,下額為:招隱。兩邊是對聯(lián),內(nèi)聯(lián)是:讀書人去留蕭寺,招隱山空憶戴公。外聯(lián)是:煙雨鶴林開畫本,春詠鸝唱憶高蹤。
對聯(lián)中不難看出,人們對戴颙的懷念。后人為紀念戴颙,在山上還建造了聽鸝山房。看戴颙席地而坐,在山間撫琴的塑像,仿佛那令人忘憂的古琴聲,伴著山間鳥鳴,穿越時空而來。“煙雨鶴林開畫本”說的是北宋書畫家米芾、米友仁父子,他倆曾在南山居住四十年,開創(chuàng)了“米氏云山”畫派。招隱寺山門口牌坊上的“城市山林”四個字就是米芾的真跡。在芝蘭堂,我被堂前的一汪池水里的金魚吸引住了。那金魚小得可愛,但浩浩蕩蕩,幾乎占滿一池,成群結(jié)隊地往人身邊游,等你伸手去抓它時,它便忽地一個轉(zhuǎn)身,沉下水底。不大一會兒,又金光閃閃、浩浩蕩蕩朝你游來。循環(huán)往復(fù),看得人心生歡喜。
再往上走,是一方平坦地,上百年的楓楊、櫸樹、銀杏樹林立。我試了試,雙臂合抱不過來,至少得兩個人拉著手合抱。這兒應(yīng)該是招隱寺大殿遺址,不知何時,化成了一片綠。前面不遠處就是昭明太子的讀書臺,拾級而上,在一個不大的院落里,我看到了讀書人常坐的石桌和石凳,以及太子端坐室內(nèi)手握卷書的漢白玉雕像。昭明太子是南朝梁武帝的長子蕭統(tǒng),年少聰慧,不貪戀宮中豪華,在此寒窗苦讀十年,并召集了包括《文心雕龍》作者劉勰在內(nèi)的天下賢才,在緊鄰讀書臺的增華閣編撰了我國文學(xué)史上第一部詩文總集《昭明文選》。這是一部劃時代的書,共三十卷,從上自周代下至六朝梁代的浩瀚書海中,選取了700余篇詩文,把經(jīng)史諸子和詞章作了嚴格區(qū)分。“文學(xué)垂范”是后人對昭明太子的評價。
沿增華閣往上,越過玉蕊亭,再向上100余米,便是飛云閣。那是三層八角樓閣,矗立在山頂,可惜閣內(nèi)的兩層鐵皮旋轉(zhuǎn)樓梯有失古韻,不過登上去,心曠神怡,這點小小缺憾也就忽略不計了。群山伸手可擁,電視塔近在眼前。四周都是綠,城市隱約可見。清風(fēng)拂面,各種鳥鳴此起彼伏。在眾鳥的合唱聲中,夾著布谷鳥的清脆聲,仿佛在提醒你:山的另一邊是肥沃的田野,你已身在最高處。
從飛云閣下來,在半山腰路過虎跑泉。相傳東晉法安禪師云游至此修煉,因初來山中,飲水困難,群虎見狀,便為他刨出此泉。在招隱寺,動植物和人是如此和諧共處。這是不是古人愛隱居招隱寺的又一個理由呢!
回望聽鸝山房,耳邊是啾啾的鳥鳴和桃花澗一路歡唱的水聲,再有就是風(fēng)聲、竹聲、綠葉聲、花草聲,聲聲交匯。這是大自然的合唱。招隱寺遠隔塵囂,靜謐在南山最深處,像一架古琴,自行彈撥著高山流水。夏天沒有炎日,冬天沒有寒冷。與鳥兒為伴,與山水親近。一切都是最美的,正如你所想。
責(zé)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