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陽嚴莊七峰山房

《嚴莊孫氏宗譜》

《丹陽縣志補遺》記載七峰山房

《丹陽縣志補遺》記載嚴山

七峰湖
文/圖 王鐵牛
古時,寧鎮(zhèn)山脈東端的丹陽東北區(qū)域,峰巒疊嶂,在緊鄰嘉山東側古有弘治山、萬歷山、馬鞍山、磨盤山、西山、陳家山、朝東山這7座山,壁立在長江南岸,排列似天上的北斗七星,而被人稱為“七峰山”。500多年前,丹陽東北有一處世外桃源,它就是聞名于江南的私家園林——嚴莊“七峰山房”,也稱“孫園”。七峰山房的建筑造型別致,有樓、堂、館、閣、齋、亭、臺、軒、室、園、坊等100余座(處)。七峰山房存世60多年,歷史典籍上少有記載。
七峰山房的規(guī)模
在丹陽嚴莊敦倫堂《孫氏宗譜》的“嚴莊祖基記”里,對七峰山房有詳盡的記錄和描述:其居則大江橫前,群峰擁后。長松古檜,上摩穹蒼,石障高垣,遙圍眾嶺。峰之下敞而為堂、重而為樓。因制造精雅,花木暢茂,四時之景不窮。而四方商賈聚以成市,水陸具陳。騷人墨士絡繹往來,座無虛日。園內建筑有:
樓(15座):拱辰、摘星、印月、望云、凌霄、麗南、逸想、燕喜、寧遠、賓峰、閱山、元覽、臨春、萬花、萬竹;
堂(16座):偕老、晚逸、恩榮、垂裕、惠吉、樂志、重善、榮壽、貞白、金桂、敬義、崇德、具慶、延慶、槐蔭、玉蘭;
館(8座):青霞、撫景、集虛、清修、藻絲、絕塵、清芬、蘊玉;
閣(5座):西爽、漱石、江霞、自怡、寄傲;
齋(13座):容膝、潛豹、行素、履素、真率、味茶、自白、占閑、剩閑、逸思、適適、雪舫、我貴;
軒(7座):息賓、梅月、綠筠、澄懷、萬玉、一榴、碧梧;
亭(8座):枕流、碧云、浴鷺、洗耳、渡杯、醉仙、濯纓、水月;
臺(4座):熙春、玉露、步月、環(huán)翠;
室(4處):披云、藏春、日新、齊眉;
門(5處):“瓜畦世裔”“簪纓世家”“尚義門”“居仁宅”“豸史第”;
園(5處):聚秀、長春、抱甕、多景、至若;
坊之楹(6處):清白、傳家、鳳池、染翰、進士坊、興賢里;
山房(11處):七峰山房、白云山房、采秀山房、疊翠山房、壸天小隱、林壑幽居、白云庵、水云舫、鶴窩、獨得處、思補處。
所有亭臺樓閣,園園相套,景景相連?;虬疵谰?,或按良辰,或按嘉木,或按志趣,或按功能,皆取美名,意涵深刻,回味無窮。
七峰山房何人造
據(jù)《孫氏宗譜》記載,七峰山房由家住曲阿(丹陽古地名)司徒的孫鐘后裔——孫統(tǒng)父子建造。孫鐘,東漢末年從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縣)移居曲阿。
三國歸晉后,孫氏的子孫從祖地曲阿司徒白鶴山向北方遷移。宋代時,有一支從中原徙居丹徒丁崗,再遷到長江邊的包港(現(xiàn)在丹北鎮(zhèn)新橋與界牌交界處)。元末時,丹陽包港孫衍之10世孫毅,因江潮之變,遷居嘉山之東的永濟鄉(xiāng)嚴莊居住。后子孫繁衍生息,人才輩出。
明代弘治年間,富甲江南的孫統(tǒng)為效仿陶淵明的隱逸之舉、羨慕江南的園林建筑、享受含飴弄孫的晚年生活,置地數(shù)百畝,在群山懷抱之中營建莊園。
孫統(tǒng),字公正,號南山。生于明正統(tǒng)辛酉年(1441),是嚴莊孫氏的第5代傳人。孫統(tǒng)原配常州惲氏,生孫方;繼配趙氏生孫育。孫統(tǒng)享年80歲。
孫方(1468-1517),字思行。自小聰明,明弘治十四年(1501)中舉人,授行人司行人,后奉詔命巡視湖北,升陜西道監(jiān)察御史、朝廷監(jiān)察御史。孫方為官多年,敬業(yè)認真,夙夜勤瘁,以致積勞成疾病逝。
孫育(1487-1530),字思和,號七峰。孫育“幼穎英發(fā),見事蚤解”“依舅氏負齋翁攻舉子業(yè),入庠,升太學”。因孫統(tǒng)在朝中任職的關系,將年幼的孫育帶到京城居住。孫育因緣得到楊一清和靳貴兩位相國的喜愛,并得到他們的指教。孫育雖才華出眾,滿腹文章,但在考場上卻“數(shù)年不利場屋”。后“以筆禮取士”,取得了文華殿中書舍人的官職。當他“祿及三年”將被擢升時,竟出人意料“寒疾數(shù)日”,暴卒于京城。七峰山房孫育別業(yè),在建造七峰山房的工程中,孫育傾注了很多心血。
有哪些名人造訪
七峰山房建成后,由于當時的長江瀕臨七峰山,使山、水、園林渾然一體。在當朝宰相楊一清的推薦下,許多文人墨客造訪七峰山房。
據(jù)丹陽嚴莊敦倫堂《孫氏宗譜》記載,現(xiàn)摘錄部分名人:
李東陽(1447-1516),字賓之,號西涯,湖南茶陵人。立朝五十年,柄國十八載,清節(jié)不渝。官至特進、光祿大夫、左柱國、少師兼太子太師、吏部尚書、華蓋殿大學士。
楊一清(1454-1530),字應寧,號邃庵,別號石淙,入籍鎮(zhèn)江。成化八年進士,三任三邊總制。歷經(jīng)成化、弘治、正德、嘉靖四朝,為官五十余年,官至內閣首輔。
王鏊(1450-1524),字濟之,號守溪,晚號拙叟,吳縣人。成化十一年進士,授翰林編修,拜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加少傅兼太子太傅、武英殿大學士。
靳貴(1464-1520),字充遂,號戒庵,丹徒人。明弘治三年進士,授翰林院編修,禮部尚書,參與朝政,加太子太保,戶部尚書,文淵閣大學士,武英殿大學士。
顧鼎臣(1473-1540),字九如,號末齋,昆山人。
徐問(1480-1550),字用中,號養(yǎng)齋,武進人。
沈周(1427-1509),字啟南,號石田,亦稱“白石先生”,蘇州人。
夏言(1482-1548),字公謹,江西貴溪人。
方豪(1482-1530),字思道,號棠陵,浙江開化人。
劉麟(1475-1561),字元瑞,號南垣,江西省余江人。
楊繼盛(1516-1555),字仲芳,號椒山,河北容城人。
唐順之(1507-1560),字應德,號荊川,武進人。
陳沂(1469-1538),字宗魯、魯南,號石亭,浙江寧波人。等等。
特別是“江南第一風流才子”唐寅與其“吳中四才子”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等名人賢達都流連于此,留下了不少傳世佳話。
相關的文物遺跡
七峰山房內花木飄香,竹木叢茂,陳設精雅,宛如人間仙境。名人賢達在孫氏園林雅集賦詠,還在沿著長江的石壁上鐫刻,其中就有內閣首輔楊一清在摩崖石上的題字。更有“吳中四才子”唐寅、祝允明、文徵明、徐禎卿等的賦詩作畫。
在丹陽嚴莊敦倫堂《孫氏宗譜》上的《南山詩草》,收錄114首名彥賦詠,有些是尚未公開的不朽詩篇,其中有唐寅詩7首、楊一清詩16首。
明代嘉靖三十五年(1556),一股倭寇從武進縣孟河鎮(zhèn)的入江口竄至丹陽北鄉(xiāng)。由于七峰山房地處沿江,無力給予保護,倭寇強盜在大肆搶劫掠奪后,將七峰山房付之一炬。
1998年12月中旬,坐落七峰山西南側的丹陽市水泥廠取土工地,發(fā)現(xiàn)明代孫氏家族古墓群。除了幾方墓志銘外,還有隨葬品:銅鏡20面、錢幣39枚、金簪1支、銀香爐1只、木梳3把、陶罐15只、藍釉瓷罐1只。
現(xiàn)世有唐伯虎《七峰山房》詩詞墨跡,留存在蘇州博物館。祝枝山的狂草、沈周畫有《七峰山房消夏圖》、文徵明的小楷游記等在多地文化拍賣市場出現(xiàn)。
居住在巴黎的法籍華人曹先生,收藏有明代唐寅所畫與七峰山房有關聯(lián)的絹畫。落款“吳郡唐寅正德庚辰年九月”,印章為“南京解元”。書法《淳化閣帖》因為七峰山房,曾與丹陽產生過不解之緣,并為世人留下了異彩紛呈的傳奇故事。
上世紀50年代,在七峰山區(qū)域開辦了小型人工采石場。80年代因經(jīng)濟發(fā)展需大量的石料,90年代改為機械化開采,山上的摩崖石刻殘跡也被毀,只留下傷痕累累的破碎山體。2008年統(tǒng)一關閉采石場,原采石宕口低洼處,逐漸形成了天然湖。
2017年開始,丹陽市訪仙鎮(zhèn)獨山村在“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影響下,決心打造自己的后花園,籌資幾百萬元,開發(fā)建造七峰山(湖)。沿湖修建了步道,整修了立石、堆石、灘石,栽種了香樟、海棠、黑松等花草樹木,建造了亭臺樓閣,形成了“奇”——湖邊奇石林立、“清”——水體清澈見底、“厚”——歷史文化厚重的500余畝景觀。現(xiàn)在七峰湖景區(qū)一下子成了網(wǎng)紅地,慕名前來的人絡繹不絕。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