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運河新景點巡禮





霍義平
古運河上段經過景觀改造,已然變成一條城市綠廊、河畔花谷, 在沿河間隙,還營造了詩詞墻、內河碼頭和袁公義渡等幾個景點,通過紫色步道相串聯(lián),為市民增添了一個休憩悠閑的好去處,也留下了古運河的往日風采,值得駐足流連。
河濱有座詩砌的墻
在浩瀚的華夏大地上,鎮(zhèn)江是一個被歲月雕琢,被詩詞浸潤的地方。她靜靜地躺在長江與京杭大運河的懷抱之中,以她獨有的魅力, 激發(fā)著無數(shù)文人墨客在這里放聲吟唱,用萬余首詩詞訴說著她千年的故事與傳奇。全國贏得萬首詩詞贊美的城市寥若晨星,鎮(zhèn)江當仁不讓, 是其中的佼佼者。在古運河景觀提升工程中,工程師們突發(fā)奇想, 用這些詩詞在運河之畔作為基石,新砌了一道詩墻,墻面書寫的是教育部經過層層遴選,最終選進《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中的關于鎮(zhèn)江的七首古詩文,真可謂千里挑一。任何一位游客,只要來到這座詩詞墻前都能產生共鳴??v覽全國地級市,有此殊榮者,實屬罕見,不禁為之自豪!
鎮(zhèn)江詩詞文化源遠流長,以一千六百年前樂府民歌《華山畿》和陶弘景所作的《答謝中書書》為發(fā)端,一直是充滿詩意與遠方的土地。這里是文人墨客心靈的棲息地,是詩詞文賦流傳千年的沃土。在這里, 這些詩文不僅僅是文字的碼砌,而是擁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無盡的詩意情懷。
提及鎮(zhèn)江,自然會想起王安石描繪的“京口瓜洲一水間,鐘山只隔數(shù)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春日里,細雨如絲, 拂過巷陌,濕了黛瓦,潤了人心。然而,鎮(zhèn)江的豪情并不止于這煙雨蒙蒙之中,更在于她骨子里那份堅韌不拔的力量。王昌齡在寒江楚山邊,以晶瑩透明的冰心玉壺自喻,用詩句“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表達了他堅守一顆純粹之心的決心。王灣在這里,曾面對長河落日,吟詠:“客路青山外,行舟綠水前。潮平兩岸闊,風正一帆懸。海日生殘夜,江春入舊年。鄉(xiāng)書何處達?歸雁洛陽邊。”這不僅是對自然景觀的描繪,更是對人生旅途雖歷經曲折,卻始終向前, 不畏艱難,勇往直前的深刻感悟。
自古以來,鎮(zhèn)江便是兵家必爭之地,無數(shù)英雄豪杰在此留下足跡, 他們用鮮血和汗水書寫了鎮(zhèn)江的英勇與不屈。正如辛棄疾那句“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和“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的豪壯悲涼、義重情深的吶喊,表達出詞人報效國家的強烈愿望,放射著愛國主義的思想光輝。無數(shù)詩人以筆為劍,以詩為魂,抒發(fā)了對祖國的熱愛與對家鄉(xiāng)的思念,在他們的詩詞中,既有對山河破碎的悲痛與憤慨,也有對民族復興的期待與憧憬。龔自珍在《己亥雜詩》寫下:“九州生氣恃風雷,萬馬齊喑究可哀。我勸天公重抖擻,不拘一格降人才”。旨在喚醒民眾的覺醒,以一顆赤誠愛國的拳拳之心,詮釋了什么是真正的家國情懷。
鎮(zhèn)江的詩詞佳作,以精煉的語言、深邃的意境和豐富的情感,展現(xiàn)了鎮(zhèn)江的風土人情、歷史變遷和人文精神。鎮(zhèn)江無愧“中華詩詞之市”和“中國楹聯(lián)文化市”的美譽。
內河碼頭重現(xiàn)
《天津條約》簽訂后,鎮(zhèn)江港口對外開放,以蒸汽機為動力的輪船大舉進入長江,鎮(zhèn)江航運也從靠風帆和船工的木船進入了蒸汽機時代。
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年),首開鎮(zhèn)江至丹陽客貨航線,由和濟輪船公司承運,全程57千米,小火輪每天來回,中途??啃霖S、黃泥壩, 旅客到達丹陽后還可轉乘到金壇、常州、無錫等地。鎮(zhèn)江至溧陽航線由通商公司承運,全程116千米,每天都有航班。這兩條航線以西門橋為界,橋南??康り柡捷?,橋北停溧陽航輪,長久以后,人們稱之為溧陽碼頭和丹陽碼頭。
溧陽碼頭長133米,寬2米,路面全由條石鋪筑,南至大西路, 北至缸瓦巷,主要貨物是來自溧陽、宜興的陶瓷磚瓦和毛竹木材,又稱窯貨碼頭、毛竹碼頭,碼頭附近堆滿大缸瓦罐、磚頭瓦片,與溧陽碼頭垂直的小巷也被叫成缸瓦巷,這些小巷的地名一直保留至今。毛竹木材的貨主在運河岸邊開設了木行和竹行,對岸還成立了竹器社, 后壯大為建筑公司,能為建筑工程搭建腳手架。
丹陽碼頭長300米,寬4米,沿河也用條石鋪筑,南至新馬路, 北至大西路,以運輸糧食、土特產、柴火和旅客為主,與之相連的巷子因存放柴火,便叫作西柴院,專供市民燒飯做菜之用。岸邊有幾家織布工廠和染坊,染坊有時直接把染色后的廢水排放在運河里。
溧陽碼頭和丹陽碼頭雖在運河邊,但是與長江沿岸相距不足千米, 憑借長江大運河黃金十字水道,南來北往的商賈、旅客以及物資,在這里成功實現(xiàn)了江河轉運。兩座碼頭都建在城市繁華、人口稠密的民居集中區(qū)域,因而一度十分繁忙,同時也為城市發(fā)展增添了活力。
為了配合大運河文化帶建設,市規(guī)劃設計院和文旅水務公司實施了景觀提升工程,創(chuàng)造性地采用四幅浮雕,再現(xiàn)了運河兩岸昨日的風光。
其中的“碼頭街市”刻畫的是店鋪林立、商賈云集、石板街道、古街燈火的繁忙景象;“陶瓷窯貨”描繪的是從宜興、溧陽運來的堆積如山的陶缸瓷罐和磚瓦窯貨;“竹木商行”展示的是從宜溧山區(qū)運來的毛竹木材及其竹木制品;而“糧食米市”重現(xiàn)的則是糧倉、米店、酒肆,人來人往的熱鬧場景。
這處新建的景點不僅可供人們旅游觀光,更有意義的是留下了“舳艫轉粟三千里,燈火沿流一萬家”的依稀記憶。
袁公亭前話善舉
袁公義渡在老西門橋西側的岸坡上,這是一座體量較小、靠岸的方形半亭,亭身空凌秀麗,兩只翼角高高翹起,正如《詩經·小雅》所云“如鳥斯革,如翚斯飛。”景點設計師從蘇軾詩中,集出“桃花春漲孤舟起”和“野老蒼顏一笑溫”兩聯(lián)佳句組成集句聯(lián),懸掛于兩根亭柱之上,又將蘇軾“春江水暖鴨先知”詩句化用為“春篙水暖”,制成橫匾,比喻擺渡翁暖人的善舉,十分貼切應景,甚是引人注目。
據(jù)記載:乾隆四十七年(1782年),常鎮(zhèn)道袁鑒從紳士議,于上河邊缸廠對岸添設義渡船一只,人尤便之。民敬袁鑒,故稱此渡曰“袁公義渡”。
此后,嚴榮德、孔傳銓和袁文又在運河邊,陸續(xù)設立了三處義渡。他們雖非官宦巨賈,但是一生樂善好施,“凡給衣、施槥、恤嫠、育嬰、賑饑、濟溺諸善舉,皆捐資協(xié)助不少吝”。每每談起他們的大義氣度,都能激起后人的崇敬之情。
過去,為了確保漕運船只的暢通無阻,河上一直無橋,兩岸行人往來唯有擺渡,義渡便是極大的義舉。直至清朝末年,漕運式微,才建筑了第一座橋——利涉橋,又稱石浮橋。之后,又先后興建了多座橋梁,擺渡才漸漸退出。
鎮(zhèn)江另有一條運糧河,又名便民河,自乾隆四十八年(1783年) 開通后,在120年的時間內,為方便船舶通航,河上也沒有一座橋。
行人和貨物過河全靠擺渡,運糧河上共有 10個擺渡,其中四擺渡和六擺渡最為出名。
鎮(zhèn)江在長江上也設有多處擺渡:如焦山渡、石公渡、大港渡、三江營渡、高資渡、荷花池渡、甘露港渡、天福州渡、南閘渡等等。大名鼎鼎的瓜鎮(zhèn)義渡在普渡閣,清同治十一年由魏昌壽等籌建,設有渡船十一只。
義渡最早出現(xiàn)在宋代,興盛于清代。當時推崇儒家的仁政理念, 出現(xiàn)了許多無私奉獻的民間慈善家,義渡逐漸興起。義渡的資金來自政府撥款和民間募捐。民間募捐的方式有很多,有捐款、捐產,渡田則是所有渡產中最重要的部分。負責日常的義渡管理者,通常是當?shù)厣鐣匚惠^高,信譽度比較好、不計報酬、大公無私的人。
時代在進步,交通在發(fā)展,擺渡漸行漸遠了,但是它閃爍的大愛光芒仍在照耀著我們。在此次工程中,設計師選擇了江蘇省級地名文化遺產——袁公義渡作為運河慈善的縮影,修葺了碼頭和待渡亭,并立碑保護,與西津渡京口救生會遙相呼應,作為長江和運河上善行大愛的代表,重新回到人們視野之中,讓后人從中親身感知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深厚內涵和真諦。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