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吳時期的鎮(zhèn)江籍學者

韋昭像
□ 徐 蘇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由吳徙治京城(今江蘇鎮(zhèn)江)。他坐鎮(zhèn)京口后,“前引荊、楚之固,東引吳、會之粟”,鞏固了東吳的領土,又不斷向西發(fā)展,擴大地盤。他注重發(fā)展生產(chǎn)、富國強兵,接替其兄主事不久,就開始推行屯田。東吳屯田分軍屯和民屯,設典農(nóng)校尉、典農(nóng)都尉、屯田都尉管理,屯田兵且耕且戰(zhàn),屯田戶只要種田,免除民役。孫權建立吳國后,形成了三分天下的局面,東吳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得到了迅速發(fā)展。東吳的權臣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等,是東吳崛起的重要力量,發(fā)揮了積極的作用,帶領士兵一次又一次擊退了敵軍的侵襲,帶領士兵奪取戰(zhàn)略要地,開疆辟土,穩(wěn)固江東基業(yè)。為吳國的穩(wěn)固發(fā)展作出了很大地貢獻。
東吳的崛起離不開周瑜、魯肅、呂蒙和陸遜等優(yōu)秀將領的共同努力,但同樣也離不開其他優(yōu)秀人才地貢獻。三國東吳五才子諸葛瑾、顧邵、步騭、嚴畯、張承都是東吳歷史上的名臣和學者,被史學家周昭并稱為“五君”,還有闞澤,去世后孫權曾因痛惜而食不進者數(shù)日。說明孫權也認識到東吳的發(fā)展除了武將的作為,文臣學者的貢獻也是一個重要的因素。
史學家韋昭
歷史上鎮(zhèn)江曾是東吳崛起的核心地帶,不僅“一水橫陳”的地勢幫助了孫權的崛起,鎮(zhèn)江吸納了眾多的南渡精英為孫權提供了足夠的文臣武將助成霸業(yè)。當?shù)氐奈娜藢W者也為東吳的崛起和發(fā)展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撐作用,在歷史上留下了他們的軌跡和印記。其中韋昭就是鎮(zhèn)江籍學者中對東吳貢獻最大的人物之一。韋昭(204年-273年),字弘嗣,吳郡云陽(今丹陽延陵人),是三國時期著名史學家,東吳四朝重臣。他從小聰明好學,博覽群書,精通史籍。年輕時,就在東吳做官,先從丞相掾除西安令,后任尚書郎。吳帝孫權在位時,韋昭任尚書郎和太子中庶子等要職。會稽王孫亮即位后,任太史令,編撰《吳書》。景帝孫休執(zhí)政,任中書郎、博士祭酒,命其校定眾書。末帝孫皓繼位后,封韋昭為高陵亭侯,任中書仆射、侍中,兼領左國史。韋昭歷經(jīng)東吳四代帝王,是中國古代史上從事史書編纂時間最長的史學家,后世《三國志》多取材其《吳書》。著有《國語注》《孝經(jīng)注》《官職訓》《三吳郡國志》等。
韋昭一生以司馬遷的剛直不阿、直筆從史為楷模,不趨炎附勢。未帝孫皓為光宗耀祖,命韋昭為其父作紀。韋昭說“你父未作過皇帝,只能立傳”。孫皓大怒,對韋昭破口大罵,韋昭終不肯給其父孫和作紀。從此,孫皓對韋昭耿耿于懷,動輒借故訓斥,并決意對他治罪。韋昭便請求辭去侍中和左國史職,讓他專心致志地著書立說,可孫皓就是不答應。孫皓喜歡酒后讓侍臣們出難題嘲笑戲弄公卿大臣,以揭露別人的隱私取樂。韋昭是個正派人,對此十分反感,便只是提經(jīng)典涵義方面的問題加以敷衍。誰知這也沒有逃脫厄運。一次,孫皓勃然大怒,說韋昭抗旨不從,不行詔命,韋昭被關進大牢。其時,韋昭正編纂《吳書》,經(jīng)過“尋按傳記,考合異同,采摭耳目所及”,寫成《洞記》13卷和《官職訓》《辯釋名》各1卷。他請求孫皓準許完成《吳書》并將所寫撰著上交朝廷,能借此獲得赦免。然撰著交上后,又遭孫皓怒斥。鳳凰二年(273年),韋昭被殺害。
韋昭蒙冤入獄受誅后,其子韋隆恐受株連,不敢去京城(今南京)收尸,選擇離延陵東南七里的東溪村(今屬金壇,舊屬延陵管轄)修筑了一座韋昭衣冠墓。據(jù)光緒《丹陽縣志》云:“延陵鎮(zhèn)南去一十里,系孝德鄉(xiāng),地名東溪,世傳以為昭墓。” 公元280年吳亡后,韋隆去了建鄴(今南京)殯殮了韋昭骸骨,扶柩回籍,ト地安葬于延陵北門外九女墩,重修韋昭墓。據(jù)《九里廟志》載:“昭墓在延陵鎮(zhèn)西北二里許”?!堆恿觏f氏族譜》載:“昭公體魂墓葬延陵九女墩,衣冠墓葬南去延陵七里東溪村。”九女墩北距延陵二里多路,緊靠簡瀆河。明隆慶《丹陽縣志》載:“射仆韋昭墓,在延陵鎮(zhèn),劉宰碑尚存。”《延陵韋氏族譜》明確錄:“昭公字弘嗣……獄死于天璽丁酉八月十六時年七十余歲,公體魂墓葬九女墩。” 韋昭生前為官時,曾在延陵的東街建造了一座府邸,后來有朝廷敕文,改建成韋昭賢祠,“從祀于孔圣廟庭”。唐玄宗在他的御制《孝經(jīng)序》中,把韋昭尊為“先儒之領袖”。南宋嘉定年間,漫塘劉宰撰寫了《韋昭本傳》。韋昭為孫皓所害,致后世不愿出仕,《三國志》及族譜均載其子韋隆“有文學”、 朝廷“屢次征士不去”;韋昭之孫韋德,官至“北軍侯丞,破荊棘而名震中外”,曾孫韋發(fā)以下單傳15世至隋。
韋昭以才華橫溢名聞儒林?!恫┺恼摗肥侨龂鴷r期史學家韋昭所作的一篇議論文。蕭統(tǒng)將其收錄于《文選·卷五十二》論一類。(《晉書·樂志》曰:“吳使韋昭制鼓吹十二曲:一曰《炎精缺》,二曰《漢之季》,三曰《攄武師》,四曰《伐烏林》,五曰《秋風》,六曰《克皖城》,七曰《關背德》,八曰《通荊門》,九曰《章洪德》,十曰《從歷數(shù)》,十一曰《承天命》,十二曰《玄化》。”說明他曾制作過十二首吳鼓吹曲。
歷史上“以茶代酒”的典故也與韋昭有關。孫皓好酒,經(jīng)常擺酒設宴,要群臣作陪。他的酒宴有一個荒唐的規(guī)矩:參加酒宴之人,不管會不會喝,能不能喝,必須至少喝七升酒。群臣中韋昭的酒量只有二升,因其原是孫皓父親南陽王孫和的“太傅”(即老師),故孫皓對韋昭格外照顧??此炔粍恿?,就悄悄換上茶,讓他“以茶代酒”,不至于因喝不下酒而難堪。由于孫皓逞酒使氣,酒宴上常常鬧得不愉快。有些大臣反對孫皓嗜酒,就被他關押甚至處死。韋昭覺得這樣下去,吳國會有大麻煩,就勸孫皓說:“大臣們在眾人面前受辱,一定對陛下極為不滿,君臣之間不會和諧,這不是一件好事。”可惜,耿直磊落的韋昭碰到的是個徹底墮落的主。孫皓不聽韋昭勸阻,并日久生厭,后來也殺了韋昭。
文臣殷禮和華覈
殷禮是鎮(zhèn)江籍學者中對東吳作出貢獻的人物。殷禮,字德嗣,東吳的早期文臣,云陽(今江蘇丹陽)人,他少年時期便以才識過人而知名。19歲時就擔任了吳縣的代理縣丞,以成績突出升為郎中。蜀后主劉禪登基時,殷禮曾作為東吳使節(jié),跟隨東吳大臣張溫一同出使蜀漢。在蜀漢期間,殷禮以得體的言行、廣博的學識受到諸葛亮及蜀中大臣們的稱贊。諸葛亮稱他“東吳菰蘆中,乃有奇?zhèn)ト绱巳耍?rdquo;。返回東吳后,殷禮得到升遷,成為零陵郡太守。魏帝曹芳登基之后,孫權欲趁著曹魏內(nèi)亂之機舉兵伐魏。殷禮提出,應當舉全國之力伐魏,如果只是像之前那樣動用少許兵力,只會空耗國力,取得不了多大的戰(zhàn)果。孫權認為殷禮的建議有些過于冒險,沒有采納,最終的戰(zhàn)果正如殷禮所料,東吳與魏軍僵持數(shù)月之久,沒有取得任何進展。此戰(zhàn)過后不久,殷禮病逝于任上。殷禮病逝后,孫權追念其功績,詔命其子殷基繼承父業(yè)。殷基以學識知名,曾被孫權欽點為無難督。西晉滅吳之后,殷基也受到西晉朝廷的器重,官至尚書左丞。
鎮(zhèn)江籍學者中,華覈也是對東吳作出貢獻的人物。華覈,字永先,東吳文臣、學者,吳郡武進(今鎮(zhèn)江丹徒)人。早期擔任過上虞尉、典農(nóng)都尉,以文學入圍被逐漸提拔,歷任秘府郎、中書丞等職。孫亮繼位,是華覈人生當中的一個轉(zhuǎn)折點。孫亮執(zhí)政期間,開始召集有文采的大臣們著手編撰《吳書》,華覈以突出的文采和扎實的文字功底,被選入了編書的行列。自此之后,華覈便與太史令韋昭等人一起投入到了史籍的整理與編撰當中。除了編撰史籍之外,他積極向朝廷推舉人才,為獲罪的廉吏、功臣向朝廷申辯,對朝中的政務提出建議。據(jù)史料記載,華覈在職期間,僅呈報給皇帝的奏疏就有一百多道。這些奏疏中的諫策內(nèi)容,大都有理有據(jù)、切實可行,對朝政很有補益,其中的一部分奏疏還廣為流傳,對后世有影響力。吳末孫皓即位,封他任徐陵亭侯。孫皓營建昭明宮時,大興土木,功役費以億萬計,農(nóng)事并廢。華覈上書勸阻,未被采納。后任東觀令、左國史等職。天冊元年(275)華覈被吳末帝孫皓削了官職,六十歲時病逝。
典籍中的《華覈傳》,所記錄的事情有一些對后世有影響。如有關漢末三國時期普通百姓的穿衣問題,史料記載不多。《三國志》多記載人物事跡,少有柴米油鹽和日常穿戴的記載。而《吳書》“華覆傳”寫道:今民貧而俗奢,婦人為綺靡之飾,轉(zhuǎn)相仿效,恥獨無有,兵民之家,猶復逐俗。至于富賈商販之家,奢恣尤甚。意思是說:現(xiàn)在百姓雖貧困,但風俗奢靡。婦人們都爭先恐后織作奢華的衣物,競相攀比和追求衣服的華麗。她們互相效仿,為自己沒有這樣的衣服感到羞恥。士兵和百姓的家庭,都追隨這樣奢靡流俗的風氣,出門時都要穿綾羅綢緞。至于富裕的商賈家庭,奢靡的程度就更嚴重了。后來長沙馬王堆出土的人物穿著,印證了他的記載。說明了當時江東的社會風氣在整體上,呈現(xiàn)一種奢靡浮夸的姿態(tài)。百姓貧苦,家中缺糧少積蓄,但還是要想盡辦法為自己置辦一套華麗的衣服,以便出門不被人嘲笑。
責任編輯:阿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