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9热这里只有精品18,好逼天天有久久网站,www夜夜操comwww,美女网站视频一区,视频一区二区在线,国产偷亚洲偷欧美偷精品,激情婷婷成人亚洲综合

首頁 芙蓉樓 首頁

唐宋名津“蒜山渡”

2024-11-01 09:38 來源:鎮(zhèn)江日報

《京江二十四景》之西津晚渡

《京江二十四景》之西津晚渡

6198775_bf_1730340233921_b

□ 喬長富

“蒜山渡”是鎮(zhèn)江歷史名渡西津渡歷史上的重要名稱。了解它,對于了解西津渡的歷史具有重要意義。但對于“蒜山渡”的得名及興起時間,論者多語焉不詳,而且有誤解誤說。為此,筆者依據(jù)能夠反映歷史真實情況的唐人詩文的敘寫,探討蒜山渡的興起和得名等,希望有助于了解歷史真實情況。

首先,從唐人詩文看,最早提到“蒜山渡”的是《舊唐書》“李德裕傳”所錄李德裕在長慶二年(822年)到大和三年(829年)期間第一次任潤州刺史時所作“奏論”,文中說:“臣今于蒜山渡點其過者。”文中所說是指元和年間(806年-820年)“江淮以南”許多江南百姓由“蒜山渡”渡江,前往徐州,出家為“僧尼”,以“規(guī)避王徭”(《舊唐書·李德裕傳》)。從這一記載可以看到,在元和年間之前,京口已有蒜山渡。其后,晚唐許渾有《將赴京師蒜山津送客還荊渚》《泊蒜山津聞東林寺光儀上人物故》。這兩首詩之“蒜山津”也就是“蒜山渡”。今天從李德裕奏章和許渾詩題可以看到,當時的正式名稱是“蒜山渡”(“蒜山津”的“津”也是“渡”的意思)。至于當時人之所以稱“蒜山渡”,當是由于這一渡口是在蒜山之下北部江邊。此外,晚唐張祜有《題金陵渡》詩,稱“蒜山津”為“金陵渡”,當是由于當時流行稱潤州京口為“金陵”,因此,稱“金陵渡”是屬于美譽,并不表明它是“蒜山渡”的正式名稱,但卻顯示蒜山渡在中唐已成為潤州的主要渡口。又據(jù)《舊唐書》“都水監(jiān)”稱“諸津,令一人”,從許渾詩稱“蒜山津”可見蒜山渡開始建成后就是官渡。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岑參有《送王判官西津所居》,詩稱:“潛移岷山石,暗引巴江流。”(意為從西邊移來岷山之石,從東邊引來巴江之水),可見此“西津”與蒜山“西津”無關,但顯示“西津”本義為西部津渡(岑詩顯示西津在巴江之西)。許渾也有《京口津亭送張崔二侍御》詩,首句說“愛樹滿西津”,所說京口“西津”當由于蒜山渡是京口西部的渡口,今天雖難以確定當時蒜山下渡口已有“西津”名稱,但此詩無意之間卻顯示,“蒜山渡”或“蒜山津”后來正式稱“西津渡”,當是由于這一渡口是在京口西部江邊,是京口西部江邊的主要渡口。

那么,“李德裕傳”所說的“蒜山渡”又是始建于何時呢?對此,未見前人有明確說法。個人認為,蒜山渡的始建時間,從蒜山渡與京口閘地點鄰近,而功能互補(京口閘是漕船渡江的水閘,蒜山渡是載人渡船渡江的渡口)看,當是在開元二十六年(738年)潤州刺史齊澣開伊婁河建京口閘之后到元和年間之前這一段時間內。再從唐代劉長卿等人詩看,尤有可能在唐玄宗天寶年間(742年-756年)到唐代宗永泰年間(765年-766年)。理由是,根據(jù)記載,在京口閘建成之前,唐代揚州與潤州之間的交通,是由揚子渡渡江到京口埭或京口埭以東至潤州。這一點,從唐代王灣《次北固山下》可見當時有的渡口是在北固山下一帶(當指京口渡)。再從孫逖開元前期由長安往江南時所作《下京口埭夜行》看,孫逖渡江到京口是在京口閘前身京口埭登岸。這兩首詩都表明當時蒜山渡尚未興起,所以人們由江北往江南京口,都不是由蒜山渡登岸。直到開元二十六年京口閘修建以后,隨著渡口的西移,靠近京口閘而且面對江北瓜洲的蒜山渡才逐漸興起,逐漸成為行人由潤州渡江往揚州,或由揚州往潤州的主要渡口,從而被譽為“金陵渡”。而安史之亂發(fā)生后,劉長卿等詩人紛紛由中原來到京口,很可能是經(jīng)過蒜山渡。所以事實表明,蒜山渡的興起,當是在京口閘興建之后不久,而前引李德裕的奏章表明,到元和年間,蒜山渡已成為潤州與揚州之間渡江的主要渡口,至于更具體的時間,仍有待查考。

“蒜山渡”后來改稱“西津渡”的改名時間,從《十國春秋》“馬仁裕傳”稱“仁裕監(jiān)蒜山渡”、北宋沈遼《龍游寺宴堂記》(沈遼為宋仁宗至宋神宗時)仍稱“蒜山渡”,而北宋賀鑄(1052年-1125年)《七娘子·京江抵》稱“西津橫渡”,南宋前期,陸游《老學庵筆記》卷一稱“徽宗南幸至潤郡,官迎駕于西津”(按《宋史》“徽宗本紀”,宋徽宗靖康元年(1126年)正月曾幸鎮(zhèn)江府),以及《至順鎮(zhèn)江志》卷三說“西津渡,郡守蔡洸置舟艦五”等記載看,“蒜山渡”改稱“西津渡”當是北宋后期之事。今天從政和三年(1113年)升潤州為鎮(zhèn)江府看,蒜山渡改稱西津渡,當是在潤州升為鎮(zhèn)江府前后不久。

蒜山渡興起以后,成為唐代兩浙地區(qū)(今江浙一帶)經(jīng)運河通往首都長安的主要渡口,隨著社會形勢的發(fā)展,它的重要性和社會地位也在不斷提升。張祜《題金陵渡》詩稱之為“金陵渡”,把它視為當時潤州和京口的主要渡口,顯示了它的重要性和社會地位。不但如此,蒜山渡的興起和發(fā)展,對于唐代京口城市的發(fā)展也產(chǎn)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蒜山渡興起以前,如上所說,人們本來并不一定經(jīng)過京口西部,但在京口閘特別是蒜山渡興起以后,主航道西移,人們渡江都要經(jīng)過京口西部,這就使得京口西部逐漸為人們所注意,城市中心逐漸向西部發(fā)展。在這方面,金山的興起可以說是一個明顯的例證。理由是:金山在蒜山渡興起以前,還不為世人所注意,而在蒜山渡興起以后,隨著主航道的西移,人們往來于京口與揚州的瓜洲,都要經(jīng)過金山一帶。這就使得這個“江中浮玉”逐漸為人們所認識并前往登臨游覽。在這方面,中晚唐竇庠、張祜、劉滄、許渾、鮑溶等多位詩人寫出了《金山行》《金山》《送僧歸金山寺》《金山寺石堂》等多首詩篇,其中名篇佳作不止一兩篇。這就使得金山和金山寺的聲名傳揚于世。相形之下,京口東部的焦山,由于遠離京口瓜洲的主航道,雖然也是“江中浮玉”,但卻長期“隱居”,不為世人所提起。由此可見蒜山渡興起的重要影響。

蒜山渡改名為西津渡以后,到二十世紀前期,隨著輪渡的興起和渡口的東移,西津渡的津渡功能才逐漸萎縮和消失。但從它存在的時間和歷史功能看,它仍不失為歷史名渡和千年古渡。至于前人或說西津渡與“西渚”有關,西津渡的蒜山閣就是王昌齡詩《芙蓉樓送辛漸》之“芙蓉樓”。但今天看來,“西渚”與“西津”所指不同,它們的地理位置也難以臆斷是否同在一處,而且歷史上也沒有明確可信的說法。因此說“西渚”與“西津渡”有關,仍有待查考。至于說王昌齡詩之“芙蓉樓”是“蒜山閣”,錯誤則很明顯。王昌齡此詩當是作于開元二十九年(741年)以后,當時蒜山渡尚未見興起,又怎么會有蒜山閣?至于蒜山閣的興建,只會是在中唐時期蒜山渡興起之后,其時王昌齡已經(jīng)不在人世,他又怎么可能會在蒜山渡送人呢?總之,王詩之“芙蓉樓”只會是指京口城中與“萬歲樓”相近的“芙蓉樓”,不會是指建于蒜山一帶的蒜山閣(一說芙蓉樓在龍標即湖南黔陽。但黔陽之樓是清朝人為紀念王昌齡而建,并非王詩之芙蓉樓)。諸如此類,都值得商榷。

責任編輯:阿君

返回首頁
相關新聞
返回頂部